注册

央视原台长杨伟光病逝 任内开播《焦点访谈》


来源:东方早报

00
2014年9月21日,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于今晚去世,享年79岁。此消息一传出,网友们纷纷翻出杨伟光与明星们昔日合影照,以此来悼念逝者。据悉,杨伟光是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广东梅县人,1935年生,1956年10月入党,1961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台长、广电部副部长等职。另外,杨伟光还曾策划拍摄过《家有儿女》、《家有爹娘》、《家有外星人》、《妈祖》等一系列口碑热播剧,深受观众喜爱。图为杨伟光(中)与杨澜、王志、白岩松等合影照。(资料图)
2014年9月21日,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于今晚去世,享年79岁。此消息一传出,网[详细]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于9月20日晚上去世,享年79岁。杨伟光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电视传媒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中国电视论纲》等著述凝结着他的思想和智慧。

image

人民日报微博截图

image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资料图)

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消息,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于9月20日晚去世,享年79岁。

1985年,杨伟光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至央视担任副台长,主管新闻;1991年,杨伟光被任命为央视台长。这之后,他带领央视走上了电视改革的破冰之旅,直至1999年卸任台长职务。他是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这一段破冰之旅,足以让他在中国的电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简历

杨伟光,男,广东梅县人,1935年生,1956年10月入党,1961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台长、广电部副部长等职。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同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编辑、记者、副主任、副台长;

1985年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91年起任中央电视台台长;

1994年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

1995年主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课题研究,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出版研究成果《中国电视论纲》。

2002年9月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曾任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女娲亚太基金会资深顾问。著有《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等书。

杨伟光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领军人物,在中央电视台纵横捭阖一十四年,任副台长六年多,任台长七年多,创造了央视历史上的辉煌。特别是主政央视期间,以电视新闻为突破口,向机制开刀,向节目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大刀阔斧地推进中央电视台的改革,创造了无数的“第一”,打破了无数的纪录。

首先是《东方时空》横空出世,紧跟着新闻、文艺、体育、经济类节目和电视剧创作全面开花,以至带动全国电视界新一轮的“洗心革面”。中央电视台综合实力跻身国际一流。

1999年“换岗”之后,杨伟光壮志不已,激情不改,放飞“金鹰”,迎接“入世”,探索有中国特色电视艺术规律,引领中国电视文艺事业开创新时空。杨伟光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电视传媒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中国电视论纲》等著述凝结着他的思想和智慧。

新闻立台

在央广和央视任职副台长期间的经验,为杨伟光真正掌舵央视后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91年12月18日下午,杨伟光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不管做什么,马上到台长办公室来。”

他急忙赶到台长办公室,只见艾知生笑吟吟地拿出一个文件,向杨伟光宣布道:“经中共中央批准,任命杨伟光同志为中央电视台台长……”

担任央视台长后,杨伟光提出要把中央电视台建成“世界一流大台”的口号。他最重要的理念便是“新闻立台”。

“为什么要提出新闻立台呢?以前电视台被当成娱乐工具,主要就是放电影,转播舞台剧、话剧,放些新闻也是新闻简报,没有时效性。我到电视台以后有了新闻改革的思路,但是(20世纪)80年代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不适宜搞批评。到90年代,中央领导提出要抓一些热点问题,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试着做,新闻单位应该敢于碰这些问题。”杨伟光后来回忆。

1993年,《东方时空》应运而生。

由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牵头,7个颇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组成了新闻改革策划班子,他们很快就拿出了一个策划方案。

这是一份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新闻栏目方案,栏目时间有60分钟,前20分钟是新闻,后40分钟分成四个板块,即《东方之子》《生活空间》《金曲榜》《焦点时刻》,栏目的名称拟叫“新太阳”,还有几个备选名称。

杨伟光看到这份策划案非常高兴,同大家对每个栏目的内容、定位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议到名称时他说:“栏目的名称不能叫‘新太阳’,容易引起歧义,去想几个新题目来,再从中选择。”

过了几天,这些年轻人又拿出20多个新名称供他参考。当杨伟光看见“东方时空”这几个字的时候,眼前一亮。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正好符合这个名称的‘东方’;‘时’就是时间,有一种历史感;‘空’则是无限的空间,有气势。”杨伟光回忆。

他毫不犹豫地在“东方时空”上画了个圈,于是《东方时空》就这样诞生了。

《东方时空》一经推出,立即引领了电视新闻改革的潮流。以此为发端,《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相继问世。

杨伟光承认,这样的尝试开始时非常小心。

“1993年开办《东方时空》,里面的《焦点时刻》就是讲批评。刚开始做这个节目我就要放在垃圾时间,批评内容很难把握,我不希望很多人看,但是要做。”

那时,杨伟光每天早晨起来要先看《东方时空》,看完以后去上班。

“结果没想到,《东方时空》一出来大家7点也都看了,因为它的内容摆在那儿。一年以后把抓热点的节目从早上7点放在《新闻联播》的后面,就是《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奇迹,收视率一度达到35%。

创办之初的《焦点访谈》聚焦社会热点、揭露时弊,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曾有报道戏言:“当时中央电视台门前,两个队伍最长,一个是地方官员的说情队伍,一个是找中央电视台反映问题的老百姓队伍。”

在中国电视史上,《焦点访谈》是领导视察、批示最多的栏目。

1998年10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与《焦点访谈》工作人员座谈,原本计划一个半小时,结果一谈就是三个多小时。

朱镕基调侃说:“自《焦点访谈》开播以来,尽管我不是最热心的观众,也是很热心的观众,对这个栏目我一直积极支持,热心宣传,你们没给我推销费,我完全是义务的。”

朱镕基为《焦点访谈》题写了力透纸背的16个大字:“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他说这是他前一天晚上想了很久才定下来的词句。

“山东有一个法院院长,又喝了点酒,记者去采访时,他就说,‘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我怕谁,谁都不怕!’下面人把我们的采访车给放了气。结果记者回来以后, 就跟我反映这个问题,问能不能播出。我就问,是真的么?记者说,是真的。我说真的就可以播,后来就播出了。当时山东正在开人代会,人大代表说把我们山东人面子丢光了,弄得很紧张,三天就把这个领导撤职了。”杨伟光回忆。

一片叫好声中,杨伟光和同事们却压力重重。

《焦点访谈》在黄金时间播出,风险更大了,怎么把握?

“当时,我们定了几条原则:第一,焦点访谈一定要尊重事实,不能是假新闻,必须实事求是;第二,焦点访谈必须与人为善,你必须是为了改进工作, 不能人家接待不好,你就故意加码,不能感情用事;第三,焦点访谈不能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方,一个省连续搞几个焦点访谈节目,省长、书记压力会很大;第四,在中央开会的时候,省长、书记都在北京的时候,不要指名道姓的批评哪一个省,要不然这个省长、书记没法见人啊,人家就会问,你这个省怎么回事啊?”杨伟光曾在受访时介绍。

杨伟光认为,焦点访谈要坚持办,但只有做到这几条,才可以长期办下去。

“美国一家新闻媒体在中央电视台采访《焦点访谈》节目后,感到很吃惊,他们一直认为中国媒体只能谈政府官员好,不能批评,没有想到中央电视台有这样的舆论监督节目,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民主化的一个表现。”杨伟光说。

[责任编辑:邹欣宏]

标签:杨伟光 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