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我的寻枪记
2009年04月23日 22:57中国青年 】 【打印已有评论0

《可可西里》:青春句号

如果说《寻枪》是陆川漂亮的出手,那么新人的成功离不了前辈的提携,姜文的影子在《寻枪》中时时闪现。到2004年,在《可可西里》中,陆川以一种低调却有力的姿态,树立起“陆川制造”的鲜明个人风格。以其对生命的深刻关怀和简洁深厚的电影语言,《可可西里》广受好评。

拍摄《可可西里》的时候,青藏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那是一个艰苦的戏。陆川跟着巡山队,一起攀爬上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做了大量调研。“高原缺氧,冬天寒冷,食物匮乏,营养跟不上,那地方让每个人都呆得很痛苦。”陆川说。由于高原反应,摄制组成员常常工作一会儿就累得坐在地上直喘粗气,搬运大型设备上山成为不可能,只能扛一架摄影机,以最简单的设备拍摄。他曾担心电影的效果,“但后来剪出来发现效果非常好。简洁大气。与我们希望表达的东西结合得非常好。”

《可可西里》的成功,看似一个年轻导演的一石三鸟之策:一方面,它的题材关于藏羚羊保护,符合主旋律需要;另一方面,高原绝地的场景,有死亡阴影的故事,符合电影院观众的猎奇心理;此外,电影中凸显出来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亦使得学院派对这部影片颇有赞誉。

这是对陆川的功利化考虑,而陆川用他的方式表达了对那片土地的担心与热爱:“我觉得可可西里应该永远不去开发,因为那个地方很脆弱,它未必像你想象得那么浪漫,它是一个荒漠,单调、贫瘠,还是原汁原味的放在那里比较好,如果开放了,到处都是脚印,到处都是车印,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当时我们一直在置疑当地人为什么猎杀藏羚羊,觉得他们特别残忍,后来我发现其实猎杀都是当地很普通的农民甚至当地个别村干部组织实施的。是什么在驱使他们做这些?当然是高额的利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贫穷,极度贫穷,赤贫,没有别的生计。其实当地修铁路、公路的那段时间,盗猎的行为减少了,因为那时候他们有了工作。”

“所以我很希望青藏铁路能带动当地的经济,让那个地方也富起来,包括它的周边都富起来。这样,我相信猎杀活动会继续减少。《可可西里》大概不会使政府加强藏羚羊保护,但可能这部电影让普通老百姓和受众都知道这么一个事,算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有一点贡献吧。”

2004年9月,《可可西里》公映,陆川买了五张票,请家人一起看他的影片。电影散场,一走出影院,父亲陆天明就对他说:“不论别人怎么看,你这部电影肯定是部好片子!你完美地完成了应该完成的任务。”

有人在西祠胡同BBS上写道:“《可可西里》是陆川的青春句号。”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