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凤凰的约信,其实有点忐忑,因为自己知道,所做的事情没那么优秀,也不是什么风云人物,想来想去,大概是因为我人畜无伤,没那么成功所以时间充裕,比较好约……

其实自年初《向往的生活》(编者注:以下简称《向往》)制作之后,这种忐忑与日俱增,尽管领了很多奖,站了很多台,在各个场合经常胡说八道,但内心着实不安。作为只做过一个节目的导演,况且这个节目也不像“嘻哈”那么火,他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得到太多,难免忐忑……

《向往》之所以能够得到一些行业的认可,其一,和电视综艺节目今年的势微有关,若放在“跑男”、“爸爸”、“歌手”层出的当年,他也断然得不到那么认可。然后过去这几年的疯狂采摘,已经把国内外优秀的模式节目消耗殆尽,现象级节目一年一个的昨日盛况明日再也不可能重现。我们老说咱们这儿做事就是这个调性,只要是进军了这个行业,必定是鸡犬不留。而无论《吐槽大会》、《明星大侦探》还是《奇葩说》,这些优秀的节目由于调性关系,只能生发于网站。《向往》本就不是一个体量特别大的节目,只是找到了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所幸不负厚爱。

其二,文化产品是一个特殊的产品形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复制。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有很多大数据分析说某某作品成功的关键是巴拉巴拉巴拉,但若按照这种数据复制一个同样产品,必死无疑。我们也看到,在这个行业里每一个出现的被认可的产品,都是属于新形态,无论是《跑男》一开始对户外综艺的引领,还是《爸爸去哪儿》对亲子综艺的创新,在那个时候,都属于开创性的,无前车之鉴的形态。他和社会其他商品是不一样的,很多商品可以复制、工业化、流水线,而文化产品断断不是如此,他对创新,和“我想表达”的要求,比一般产品要高太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会迷惘,先不说节目的同质化有多严重,就说“慢综艺”这个字眼出来之后,再来找我们做节目的全希望我们做慢综艺,那么我们需不需要复制我们已经取得成就的过去?我想每个导演都不希望复制自己,而且他也深知复制自己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否拒绝就意味着放弃市场?《见字如面》关正文老师有段发言我觉得非常受用:最大的对综艺节目的支持,就是允许百花齐放,允许各种表达和多种形态共存。我也希望,我们对未来的追求,无论你我,不会局限于想象之内。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忐忑的一点,怕自己和团队会已经不是当时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因为不懂死活,所以无所畏惧。当初做《向往》的时候,尽管有对于市场风口的判断和节目趋势的研讨,但最关键的还是“想做”。在最初拍摄的时候,他是基本没有客户的,而巨大的金钱已经投入进去了,但你那个时候就一门心思觉得他会成。记得在拍摄到一半的时候,投资方鑫宝源的丁心姐、蓝天下的碧珍和烽火石的老郭来到拍摄现场,把我和黄老师从拍摄现场拉到旁边山上的一个土坡上,召开了一届一次投资方大会。最后大家商量的结果是,不如暂停拍摄吧,想想有什么办法降低损失再继续拍摄,会后,何老师也向台里推荐了这个节目,然后中间三个月慢慢有了客户,从夏天暂停,到冬天恢复拍摄,一拖三个月,有人说第一季的向往展现了四季,想想也是个黑色幽默。然而在那个时候,光脚的你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能成,朋友们也因为你的倔强,也无条件信任你。然而当困境过去,你收获的除了认可之外,还有对再做产品是否能成功的害怕;对求稳还是求变的选择恐惧症;因为你鞋已在脚,还穿了袜子,所以在《向往》之后的这大半年里,我们团队不断在出案子,然后否定自己,再出案子,再否定,因为不知道有多少人和团队,在这个行业里都曾经昙花一现。当然,本公司不赚钱这回事,也是很玄幻……

认清自己、不重复自己、无所畏惧,希望无论是2017还是2018还是2019,还是在未来,我们都还是那个样子吧。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希望自己不要变成自己最初讨厌的那个样子。

:

From
To
最多可写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