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好声音

导语: 2012年夏,《中国好声音》响鼓鸣锣,凭借其强大纯熟的海外运作经验和内地造势,再度将选秀节目推向收视制高点。然而,随着盲选的结束和队内PK的白热化,整个运作过程并未能想先期预热中那样如人所愿,质疑、猜测、爆料、争议声音四起的同时,围绕选手、评委和节目本身的过度包装再一次成为公众抨击的中心。太高的期待让关注盲目后愤怒,拨开现象看本质,或许《中国好声音》和“快男超女”一样,又是一场披着梦想外衣的真实谎言。[详细]

中国好声音

  打着“好声音”旗号的选秀节目,虽然在节目质量和风格上做出了不小的创新,然而在运作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还是从俗套“选秀”节目中发生了“作秀”的左倾错误。

不能否认的,从春晚到超女,从超女到好声音,中国电视综艺领域对于故事化包装始终没有跳离煽情的惯性。然而,这其中最可悲的是俗套的催泪弹套路至今仍然被视为综艺利器而广泛应用着。

  

唯一不同的是,煽情对于公众情绪的把控已经再想5年前那般容易,对于已经选秀疲劳的综艺观众来说,对于煽情和故事的追求和深层次挖掘恐怕已经成为继选秀节目之外更具乐趣和成就感的群体项目。

  

打着“好声音”旗号的选秀节目,虽然在节目质量和风格上做出了不小的创新,然而在运作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还是从俗套“选秀”节目中发生了“作秀”的左倾错误。然而,对于已经打下初期群众基础的节目来说,如此的回归主流恶习完全是一种自毁的“返祖”行为,公众对于栏目的口碑、信任、视角甚至欣赏趣味的改变无疑成为“好声音”未来发展走势的一种拐点。徐海星祭父、吉克隽逸“山娃”卑微身份、郑红高考失利等“有故事的人”一旦被网友揭发后,黯然的走出童话故事,赤裸裸的现实无疑不是对未来演艺生涯的一种摧毁。然而,对于节目组来说,当下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才是真正的利益来源。选手只不过,是这个赛季的棋子而已。 [详细]

调查

  • 1.你是否有关注《中国好声音》这档电视节目?(此问必选)
  • 2.在你眼中《中国好声音》是怎样一档栏目?(此问必选)

  评委的身份无疑是节目开播初期最大的号召力,随后曝出的百万级别“导师”佣金无疑也登上了当时各大娱乐媒体的重要位置,评委按照自身的“江湖地位”收取出师费本无可厚非,然而正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导师一定程度上对于节目组的“包装”失去了主动权和反抗力。

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好声音》是一处打着“选秀”旗号但却早已脱离“草根”群体的,高于业余低于专业的选秀栏目,行业推荐和不透明预赛背后,或许存在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脱离繁杂良莠不齐的“海选”环节,直接对选手的质量进行合理的限定,从起点上让自己高于昔日的选秀节目。

  

除却选手来源外,评委的身份无疑也是节目开播初期收视率最大的号召力之一,随后曝出的百万级别“导师”佣金无疑也登上了当时各大娱乐媒体的重要位置,评委按照自身的“江湖地位”收取出师费本无可厚非,然而正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拿人家的手短,一定程度上对于节目组的“包装”失去了主动权和反抗力。

  

金志文、关喆、妞妞、黄勇、邹宏宇这些名字的出现,代表了娱乐圈内不被发掘、苦苦奋斗、忍辱偷生、追求梦想的“苦情”戏份。那英的那句“我一开始就听出是你。”和杨坤的那句“我从你的歌声中听到了故事。”这类戏剧化的点评无疑是传统励志剧中“伯乐”身份的最佳表现。化被动为主动、变悲情为励志,跌宕的剧情背后无疑不是主创的苦心经营和各位导师的卖力演出。而戏剧化高潮的过早出现也无疑为“好声音”盲选结束后的剧情发展形成了“早泄”的窘态。盲选结束后,各位导师纷纷“失声”,点评无点、煽情无情最多的也就是那些不冷不热的官腔客套话。“今天这个舞台就是属于你的。”无奈啊!本届好声音的四位评委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依然保持的评审而非导师的特色。首先在学员的选择上,那英、杨坤、刘欢三位内地音乐人照比庾澄庆保守而复古,缺少突破和创新的激情与理念。这种学员选择的倾向性上保守更是暴露出如今内地乐坛发展落后的现实。不夸张的说,《中国好声音》的节目是世界级的,但是我们选出来的学员更多是土生土长的,甚至是土的掉渣的。导师个人风格和音乐特性的落伍与单调,才是《中国好声音》在同类选秀节目中隐藏的最深的暗伤。[详细]

  打着“回归音乐本质”的旗号,“好声音”除了钵满盆满之外,对于中国音乐和文艺领域的贡献又有多少?彩铃下载分成、后续巡回演唱会等现象背后,除去利润的突破之外,“好声音”对于中国音乐领域的成长甚至远不如超女快男直流制造出的“繁荣假象”般灿烂。

《中国好声音》是一档什么节目?励志节目?音乐节目?别天真了,和所有综艺节目一样,《中国好声音》是一档纯粹得不能在纯粹的商业综艺节目。借由收视率带来的巨大的广告效益才是本质,励志、音乐、煽情等元素无疑是贴在脸上的金灿灿的卖点,节目背后是选秀、综艺行业内惨烈的竞争力才是左右一切的关键。

  

无论是选秀,还是综艺,插播广告无疑是另观众最视之无趣,弃之无奈的尿点,然而反过来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甚至春晚都存在贴片和植入的前提下,《好声音》趁热卖广告又有什么可以批判的呢?

  

然而,就跟慈善一样,正直者手中它是改变世界的途径,而在道貌岸然者手中,却沦为实现目的的工具。打着“回归音乐本质”的旗号,“好声音”除了钵满盆满之外,对于中国音乐和文艺领域的贡献又有多少? [详细]

  好声音是怎么火起来的?瞬间成为收视率和讨论浪潮中的佼佼者。数据和口碑的包装,如同恶性循环般的将观众们拖进“僵尸粉”的行列中。。”

  

中国人,是一个很喜欢“扎堆”的民族。对于群体的倾向性和围观乐趣已经超过了个人审美和思考的重要性。而这种吸引,也正是各大综艺节目宁愿不惜血本玩炒作也不严谨做内容的关键,毕竟收视率不会显示出公众的情绪和判断,巨大的盲从数字紧紧的和广告收入勾搭着、苟且着。

  

好声音是怎么火起来的?评委阵容?选手实力?巨额投入?还是音乐本质?这些相比已经无法考究,就在浙江卫视这么个原本很不“娱乐”的载体上,“好声音”如同横空出世一般的瞬间成为收视率和讨论浪潮中的佼佼者。数据和口碑的包装,如同恶性循环般的将观众们拖进“僵尸粉”的行列中。

  

盲从,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悲哀,更是一种武器。“好声音”主创作为中国综艺、选秀界的老咖,自然谙熟这一卖点。从开播之日起,姚晨、冯小刚、张靓颖、何平等中国娱乐圈的明星大腕们纷纷身先士卒对节目赞誉有加,随后四大评委纷纷加入微博阵营主观上通过网络“粉丝”群体特别是“脑残粉”群体为节目进行先期的数据积累和口碑包装。而当这种数据和口碑形成一定的厚度之后,“扎堆儿”效应立现,无论是追捧赞扬的还是揭批怒骂的,无疑都是正反面的宣传效应,吸引更多观众的同时,栏目组主创们早已高枕无忧,忙着挥舞着手中的收视率报告在广告谈判桌上大肆要价了。而这种“恶行循环”的惯性,至少会持续整整一季的《中国好声音》,之余是否成为“一竿子”买卖,就看未来“秀”的运作和铺垫了。[详细]

杨钰莹

中国好声音收视夺冠

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即将鸣锣收兵,然而火爆现象之后的延伸商业运作或许还会持续很久。中国电视选秀领域,已经经历了草根、猎奇、炒作、落寞的周期,给已经精神和视觉双重疲劳的观众们带来一场真正的贴合着梦想和专业视听盛宴才应该是“好声音”持续下去的生存根本。扒开现象看本质,强大的娱乐外壳中,是否还怀有一颗真挚的音乐梦想,真诚和真实才应该是将选秀节目从娱乐上升到文化层面最重要的元素。毕竟,真正的好声音是不需要虚假的好故事的。

凤凰网娱乐 中心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 赵大卫 李厦 陈柳莹 汤博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