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期

[娱论导向]《偶像练习生》,粉丝经济的又一次进化


来源:娱论导向

人参与 评论

《偶像练习生》

偶像有各种定义,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偶像也是一种商品,只不过,过去,这种商品是由专门的商家制作,但现在,变成了粉丝和商家共同定制,甚至是粉丝主导偶像的去向。刚刚落幕的《偶像练习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决战之夜后,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黄明昊(Justin)、林彦俊、朱正廷、王子异、小鬼、尤长靖组成男团NINE PERCENT最终出道。不过,据“明星资本论”统计,为了能让前20名的练习生进入决赛以及获得好成绩,3月中进入决赛以来,仅是在粉丝应援平台owhat上,粉丝就为他们投入了1300万元,加上其它的活动,粉丝的贡献,大概是2000万元。

就是说,偶像是需要用钱来筛选,也要用钱来堆积的,最初的投入,决定了他们的含金量,也决定了他们能走多远。钱是民意,钱也是推动力。粉丝通过出钱,展现了自己的意志,决定了让什么人走出来,被人看到,甚至也在规训他们的行为,以及言谈举止。平台也通过钱这个试金石,测验出偶像的大众接受度,以便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计划。

“粉丝”和“粉丝经济”一定不是人类社会的新物种,古代的许多政治、经济和文艺活动,都可以看做是“粉丝经济”的雏形。例如,《晋书·卫玠传》里写卫玠:“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再比如,潘安每次出门,都有女性向他投掷水果,文人雅士为“秦淮八艳”痴狂,民国时期,当戏曲明星上台表演时,女性观众向舞台上投掷金首饰,这都是明星崇拜的雏形,在他们中间,已经有了经济上的联系。

但“粉丝经济”真正成型,却是在近代以后,它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那就是舞台技术和传播术的进展。

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剧场,规模都不小,但照明和扩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十九世纪,爱迪生发明电灯,电灯时代开始,二十世纪初,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真空三极管,电声时代开始。然后是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舞台扩声和声音失真问题日渐改善,舞台越来越大,为适应越来越大的舞台,电声乐队逐渐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粉丝”,以及“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开始成型。舞台技术,让偶像成为远处的表演者,传播术更可以无限复制声音和图像,无孔不入地传播,电台节目、MTV,以及各种周边产品,让偶像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巨星时代”于是来临。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固定模式,那就是“你存在,我崇拜”,“你存在,我消费”。

而粉丝和粉丝组织的责权利得到明确,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正如专栏作家米荆玉所说:“华语娱乐重心在1980年代末期转移到香港,四大天王的出现成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从谭咏麟、张国荣开始的粉丝团体之争,到四大天王时期发展到了高潮,开启了‘粉丝帮派时代’,粉丝开始追求与偶像构成家人型、私密式的‘帮派’关系”。这种不同偶像的粉丝之间的对峙行为,让粉丝组织有了假想敌,让粉丝组织形成了情感上的联系。

社交网络普及之后,粉丝和偶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粉丝和粉丝之间,也更能声气相通,一个个结构严密、分工明确的粉丝组织开始出现,并且拥有自己的名字,例如“玉米”、“明教”,他们统一行动,足以带动更大的人群。

当人们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谈论“粉丝经济”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粉丝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那就是认同感。粉丝之所以成为粉丝,粉丝之所以成为“粉丝经济”的分子,强烈的认同感,是第一推动力,也是最牢固的粘合剂。

李宇春和她的粉丝“玉米”之间的关系,就很能说明问题。音乐、舞台、演出……都只是个引子。她是湖南卫视帝国把“生活方式”、“认同感”塑造为一种消费品进行贩卖的商业尝试中,最成功、最具真实感的一个产品。  

“粉丝经济”在各个领域的表现,都建立在这种认同感集合之上,但认同感只能提供起初的热度,不能提供持久的消费动力,如果要让“粉丝经济”得以持续,产品质量的提升,就是最重要的事,说白了,“粉丝经济”只是一个框架,一张门票,把人留住,依靠的还是持之以恒的建设。

只不过,这种建设,过去是由影视公司、经纪公司来进行,而《偶像练习生》却在说明,现在,粉丝和粉丝手中的钱,也加入其中,成为重要的偶像建设力量。

(文/韩松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立场。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栏目介绍

从娱乐圈大小事,剖析个中价值观
——凤凰娱乐《娱论导向》
投稿邮箱:zhongdy@ifeng.com

制作团队

责编:凝御

监制:姜燕 钟丹莹

出品:凤凰网娱乐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