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稿件

第013期

凤 凰 娱 乐 出 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单身》:合格商业剧 得80、90后观众喜爱

统筹:张园园

   由黄盈导演,潘粤明、戴娇倩、张予曦和黄艺馨主演的话剧《只因单身在一起》于1月30日在北京东方剧院首演。而一向大胆的黄盈此次更是朝着“造反”的方向走,“不带手机,就不要来看戏”,演出从开始之后的30分钟就开始由观众选择剧情的走向,观众只要通过手机摇一摇,便能改变剧情。当然这样的方式也加大了演出的难度,此次凤凰网针对第一场演出做出演员实力等评价,但是要看不同的结局,还是要自己去剧院了哦~

首演测评第十三期
首演测评第十三期
首演测评第十三期
首演测评第十三期
首演测评第十三期
首演测评第十三期

综合测评

宋宝珍:话剧《只因单身在一起》是为同名电视连续剧造势的一场“演员秀”。潘粤明、戴娇倩、张予曦和黄艺馨等艺人的加盟,自然可以带动粉丝到剧场追星,也可以通过舞台表演拉近艺人与观众的距离。 在本剧的演出中,歌舞的加入,起势有些突兀,游离于戏剧情境,带有电视直播间为调动观众情绪而人为制造效果的随意性。而硬生生停下演出、非要观众加入的观演互动,消解了戏剧之中爱情表现的感染力,也让戏剧的场力和抒情性变得不够鲜明。 在演出时间,演员带领观众花费三四十分钟摆弄手机、扫描代码,用摇一摇的方式参与互动,这固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性举动,也会有一定的广告效用,但不是戏剧艺术尊重观众的应有之义,而是电视行业唯我为大的任性。如果一定要这么做,可以另行印制一份说明书,在戏剧演出前由观众自行完成扫描上网的任务。这种做法或许很有电视娱乐化特点,但不适合被戏剧家们视作“神圣”的话剧艺术。话剧与新媒体结盟,应该是彼此促进,良性互动。

胡薇:全剧打出了“互动戏剧”的概念、打出了“观众参与选择情节的走向”的卖点,但更像是一场带抽奖的年终联欢晚会。作为有着多年舞台创作经验、拥有辉煌舞台业绩的黄盈团队不如追随近年西方兴起的“浸入式剧场”,仿效英国“头晕眼花剧团”持续几年称霸外百老汇的实验作品《不再入眠》,充分融合文本、表演、环境、视觉和听觉艺术等,把游戏做得更精致、更敬业、甚至富有内涵和独特的韵味,真正地让观众获得感同身受的特殊的观剧体验。

林蔚然:这是一出偶像剧的舞台版。可以视作电视剧后产品的延伸。目前呈现风格和受众符合出品方的一贯风格,相信喜欢他们偶像的学生观众不会失望。漫画式的风格从开场就确立了,观众群自然划分出来。几次互动使得整部戏倾向于电视栏目的风格节奏,适宜电视观众走进剧场。 人物设置采用欢喜冤家的方式,目前剧作上有些薄弱。在互动环节应考虑到现场的网络,否则实现起来会有障碍。

乔宗玉:《只因单身在一起》抓住当今社会“剩男”、“剩女”多的情况,打出“爱情互动”牌,吸引观众。一个很好的题材,却过度商业化。一进入剧场,台上三个演员以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格调“碎碎念”,底下观众很配合地跟着一起“摇手机”…… 剧情每进入一定阶段,便展开“互动”,双侧的灯光也像电视台演播厅的灯光一样,扫向观众。演员努力想调动观众情绪,可没那个能耐,观众始终不够亢奋。或许,这足以提醒戏剧工作者,剧场不是电视台的演播厅,也不是长沙的歌厅(雅俗共赏的歌厅文化是长沙一景,并向全国蔓延)。 话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尽管在“70后”的我看来,《只因单身在一起》的“互动”很无聊,剧中的“爱情”,类似幼稚的“过家家”游戏……不应否认,剧场里对该剧有兴奋反应的观众还是有不少的。演员躺在地上,观众就会笑,我一点也不看低这种笑,我觉得,可能现在的青年真的压力很大,“笑点”就会变得很低…… “80后”、“90后”观众喜欢《只因单身在一起》,我认为非常正常。恰如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受追捧,这一现象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潮流——在“小时代”,传统的忧国忧民精神被忽略,个人的小情小调成为主流。

制作团队

  • 统筹:张园园
  • 责编:张园园 汤博
  • 监制:刘帆 武鹏
  • 出品:凤凰网娱乐
  • 凤凰娱乐微博
  • 凤凰娱乐微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舞美:有创意但略粗糙 演员:影视演员影视表演 编剧:情节设置较随意 导演:黄盈特色表现不足 综评:话剧与新媒体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