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内地电影“红五月”:中小片得“亿” 大片时代被终结

2013年05月27日 12:58
来源:新闻晨报

至于当下中小成本影片瓦解大片的趋势,王长田认为,应该冷静下来思考,这段时间中小成本影片是不错,但还不是市场主导,光线也一定会做大片,“跟好莱坞竞争的话,中小成本的影片不可能一直是主流,中国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大片。大片的成功率远远高于中小成本影片,我们忽略了大量中小成本影片失败的案例,中小成本影片基数很大,总会有几部不错的,它是基础;但中国的电影要想走出去的话,必须依靠大片,也只有大片才能够彻底引爆创作市场的兴奋点。”

口味之变

上海博纳银兴影院负责人陈庆奕:

观众:不挑阵容挑题材

影院的快速扩张,为电影“红五月”提供了得以施展的平台。作为上海发行、放映界的资深人士,上海博纳银兴影城、博纳国际影城上海中原店负责人陈庆奕接受专访,也谈到观众口味从大片到中小影片的变化。

现在排片不看投资多少

去年贺岁档,《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差强人意的票房表现,令不少影院从业者为年终业绩发愁,挠头之际一部《泰囧》“黑马”杀出,不仅解急还令他们赚得盆满钵满。对于影院来说,对的产品加上旺的人流,就是发展的源头活水。

陈庆奕告诉记者,这两年观众群体明显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年轻观众的加入为观影人群注入大量新鲜血液,“别说十年前,就是三五年前,来电影院看电影的,还基本是收入比较稳定的白领。现在一般的工薪阶层,以及一些在校读书、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人,都构成了观众主力。”另一方面,陈庆奕称,观众中的“熟面孔”越来越多,一方面是观影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团购、信用卡等五花八门的优惠措施降低了实际票价,观众的观影频率提高了,“我们的一些会员,以前一个月最多也就看个两三部,现在每个礼拜看一部的比较普遍,还有一些影迷,几乎每部片子都会来看。我见过一个影迷,他收藏了很多票根,就是逢新片必看。”

陈庆奕提到,“十多年前,片子相对不多,基本上一个星期排一次片就足够了。而现在,除了片源多,对市场的判断难度也提高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片往往让人失望,一些阵容不那么强的中小成本影片常有惊人表现。”他透露,现在自己排片,不太看影片投资多少,主要是看影片的前期营销、期待值、题材等,从很多角度去分析其市场前景。

与此同时,这些年观众选片,经历了从看阵容到看题材等更多因素的过程。他介绍,走到影院售票处前,五六年前“来了临时比较一下,投资大一点的,演员大牌一点的,可能就是冲着海报上的导演、演员,或者是不是大片。”现在,观众目标相当明确,更多是看偏爱的题材,“很多观众来看片前已经做足功课,比如说了解了《疯狂原始人》、《圣诞玫瑰》啊,来就直接冲着心里选好的片子。”

一窝蜂“泰礮”易审美疲劳

陈庆奕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至今,没有淡季旺季,只有片子好坏,“暑期档、贺岁档是比较成熟的档期,但去年暑期档,大量片子集中在一起相互消耗,效果并不好。四五月,是传统意义上的淡季,尤其是国产片力量不足,但今年就来了个大旺季。”

不过,具体到崭新“红五月”,作为经历过荣枯的影院方,陈庆奕提出了一些“冷思考”。他认为,大片依然值得期待,观众需要中国大片,“只是这两年中小成本影片成为黑马的相对多一些而已。中小成本影片并不一定都大卖,大片营销往往更扎实。”其二,古装片、功夫片等值得继续创新,“前几年古装片特别多,大片拍多了,观众审美疲劳了,《忠烈杨家将》之类就一败涂地了。现在大家如果又一窝蜂地全部去做‘泰囧’式喜剧,或者现代题材,同样会让观众审美疲劳。”其三,虽然最近国产片势头似乎强过好莱坞片,但哪怕取得高票房的国产片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还难以建立信任度。在上海,进口片还是要比国产片好做一点,前者爆发力强,后者后劲强,“在上海地区,进口片一般是一上片就非常火,票房第一周明显高于国产片;国产片往往是到了后来口碑不错了,票房才会慢慢上来。”

陈庆奕预判,两三年内,国产片单片票房12-15亿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极限数字。四五年内,市场才能成熟到足以容纳小众片、艺术片,“虽然观影频率有提升,但大家看电影的次数还算少,观影还处在娱乐的阶段,还没成为生活习惯。引进的进口大片题材依然偏于单一,不外乎科幻片、魔幻片加上几部动作片,真正类似《辛德勒名单》这样有品质的大片引进得较少。这样一来,观众欣赏口味还是比较单一,比较盲从;等到普遍一个月看五六部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向电影寻找更多的东西。”

[责任编辑:张宝钰] 标签:红五月 内地电影 电影市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