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柏林十日谈之聚焦北爱

柏林十日谈之《71》

聚焦70年代北爱尔兰战争,政治语境下的个人困境,有惊喜的处女作。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以往港人对政治冷感,但如今不可能不谈政治,因为内部矛盾太凶狠。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推翻旧世界,迎来新独裁,表面科幻片,内里说的都是阶级斗争。

[独家影评]《十字车站》:成为可怜祭品的宗教学霸

2014年02月12日 08:09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seamouse

《十字车站》海报

《十字车站》剧照

片名:《十字车站》(德国)

导演: 迪特里赫-布鲁格曼

编剧: 安娜-布鲁格曼/迪特里赫-布鲁格曼

主演: Hanns Zischler/Franziska Weisz/Birge Schade

类型: 剧情

评分:9

观影反应:批判意涵明确的大量冷幽默,让观众笑声不断,却又不免为主角命运哀叹

预测:评委会奖/最佳女演员

评论:

14岁的玛利亚,是一位问题少女,却更是在开放德国社会下极其少见的宗教问题少女。她来自小镇上一个严格信仰天主教圣保罗圣会的家庭,她的世界极其简单,狂热追随上帝的母亲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家长,社区牧师是让她与上帝沟通的可信媒介,天生聋哑的弟弟是上帝摆在她面前的考验难题,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包括情感和两性意识萌发的学校男生、流行电影、摇滚音乐和电视节目,全都是魔鬼撒旦的邪恶诱惑,必须坚决抵御。她是宗教课堂上钻研最深的学霸,是渴望让上帝尽快显影的忠实信徒,是决定以纯洁肉身和灵魂深入天堂的殉道者。面临即将到来的教会坚振圣事,她确实开始这么实践了,不仅只是听从牧师去弃绝一切文明诱惑,更决意以远离世俗食物的隐秘行为,作为牺牲和奉献之虔诚态度,以此换回弟弟的语言能力,并得道升天。

为表现这么一个极端的当代圣母玛利亚,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做出了绝妙的极简处理,以14个超长镜头搭建了14幕戏剧舞台,并以诸如“耶稣第一次陨落”、“耶稣背负十字架”等宗教标题,将电影故事分割成14座意涵丰富的“十字车站”。固定机位下,出色的演员们在一场场冷色调的舞台上,上演一幕幕让人发笑又揪心的悲喜剧。发笑,源于这些既陌生又真实存在的角色,作为时代的异数,他们正儿八经的言语和行为,都如同把圣经人物丢到夜店后形成的荒谬效果;揪心,源于少女玛利亚走向殉道的脑残行为,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愚圣,更何况是这种被愚昧社区和死板家庭毒害出来的牺牲者。

这种极具高度浓缩性的艺术手法,不免让影迷想到罗西里尼1950年的名作《圣弗朗西斯之花》,也是以11个片段去展现圣芳济会的布道历史。不过,与大师60多年前从二战废墟中树立某种精神气质不同,新时代下的迪特里赫,秉持的观点是明确对原教旨主义的批判。

其实,在当下德国社会,无论是马丁-路德改革后的新教,还是天主教,都早已流失了大量信徒,严格奉行原教旨主义的天主教徒更是少之又少,但只要存在就会有着容易被猎奇的冲突性故事。玛利亚在学校图书馆认识了男生克里斯蒂安,男孩邀请女孩去他们教会唱诗,“除了巴赫,还有灵魂乐和福音”,可在玛利亚那位铁板着脸的妈妈看来,新教教徒们的巴赫只是借口,以爵士乐为载体的福音是撒旦撒播的节奏。

更大的冲突,非常现实的进入了社会公共空间,比如校园。体育课上,老师为同学跑圈配上了洛克赛特节奏强劲的名曲《The look》。对原教旨天主教徒如玛利亚来说,这无疑是撒旦的声音,她坚决拒绝跑步。老师不得不停下音乐,并教育开始以下流玩笑进行对抗的男生,“大家不都认可包容吗?”“老师,为一个圣母的个人信仰,牺牲大家的利益,这是哪门子的包容?”

因绝食而奄奄一息的少女躺在病床上,牧师送进嘴角的最后一片圣餐彻底要了她的命。圣母最终如愿以偿的荣主蒙恩了。聋哑弟弟却奇迹般的发出声音:“玛利亚去哪了?”一次向伯格曼宗教奇迹《处女泉》的诚恳致敬?最后的第十四座车站“耶稣躺在墓穴中”,镜头终于从孤寂的十字架坟冢前摇起,越升越高,以上天的视野俯瞰田野和社区,似乎在说,这些“十字车站”不会只是属于玛利亚一人的悲喜剧。

[责任编辑:李毅] 标签:车站 祭品 玛利亚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关注凤凰娱乐

点击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扫一扫关注凤凰娱乐微信

关注凤凰娱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