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柏林十日谈之聚焦北爱

柏林十日谈之《71》

聚焦70年代北爱尔兰战争,政治语境下的个人困境,有惊喜的处女作。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以往港人对政治冷感,但如今不可能不谈政治,因为内部矛盾太凶狠。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推翻旧世界,迎来新独裁,表面科幻片,内里说的都是阶级斗争。

[专访]《狗13》导演曹保平:不能拿《爸爸》当电影看

2014年02月11日 17:56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秦婉

'正在加载中...'

凤凰网娱乐讯(文、视频/秦婉 编辑/扭腰客) 柏林当地时间2月10日,《狗十三》导演曹保平接受凤凰娱乐独家专访。该片入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单元,也曾在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进行过放映。据曹保平透露:这部电影的剧本最早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焦华静的毕业答辩作品,后来才被改编为《狗十三》的剧本。

根据凤凰网娱乐的观察,虽然《狗十三》在柏林电影节的放映都是在工作日的白天,但是却有很多观众去观看,并且在放映结束后留下来和主创们作交流。而曹保平本人认为:德国观众对于电影的尊重和对于电影的热爱要更好一些,但肯恩更无法理解片中呈现的中国式教育。

另外,对于国内正在热映、争议甚大的《爸爸去哪儿》,曹保平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只是一种现象,不是一种电影类型……你不能拿它当电影来看”,最好顺其自然。

谈剧本:《狗十三》最早是毕业答辩剧本

凤凰网娱乐:首先我想问一下导演是怎么找到《狗十三》这个故事的?

曹保平:因为她(焦华静)是那一年的毕业生,我们是当时答辩的故事,然后大家都会看到这个剧本,都觉得在那一届里是写得最好的一个剧本,很有意思。

凤凰网娱乐:所以相当于是一个交给您的一个学生作业。

曹保平:也不是,就是一个毕业答辩的剧本,因为她不是我的学生,我只是答辩老师,我们看完了以后,几个答辩老师都觉得是最好的一个剧本。

凤凰网娱乐:像取这么一个英文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方便吸引到国外观众吗?

曹保平:这个我不是太了解,我觉得可能应该还好,因为昨天放映的时候,我看大家(观众)看到给那只狗取名叫爱因斯坦那时候,观众是有反应的,他们会很乐,会觉得好玩,我觉得可能反而是国外的观众比中国观众会更有认同感。至于有什么意味,观众是不是能够理解,我就不太清楚了,因为故事里边李玩是一个很喜欢物理喜欢天文学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所以她给那个狗叫爱因斯坦,有前后的连续性和逻辑关系。就片名而言,这是可能作者比较喜欢的一个片名,比较小众化,但是如果要是顾及市场的话,可能会差一些。中文片名相对要好一些,大家不知道为什么叫《狗十三》,所以会好奇,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好奇的心理在里边。

凤凰网娱乐:之所以中文名叫《狗十三》,是不是因为不能用爱因斯坦的名字?

曹保平:对,与这个有一点关系,因为爱因斯坦很伟大,很伟大的名字当成一个宠物的名字,会有一些……

谈反响:国外观众不理解中国式教育

凤凰网娱乐:昨天的放映情况,前天看还可以,观众感觉怎么样?

曹保平:我觉得都很好,其实我觉得在国外、在欧洲放片,(反响)都会很好。本来它(反应)是白天时间,按说公众会少一些,但是我们昨天和前天两场放映都是白天,都是满场,而且放完了以后,也大多数观众都没有走,都留下来在做交流,我觉得他们对于电影的尊重和对于电影的热爱,可能要更好一些

凤凰网娱乐:因为这个片子关于中国式的教育,和他们的教育方式有差别,所以他们会很有兴趣,提的问题主要是这方面的?

曹保平:多多少少是这些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主要的可能是:在中国的社会形态下面,一个两头不讨好的、比较艰难的父亲角色,在他们(国外观众)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他们可能觉得父亲太坏了,或者说太暴力了。而对于我们而言,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大多数中国父亲可能都会这样,但不代表他们不爱,也不代表他们就很暴力,也不代表他们很坏,其实是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无奈。

凤凰网娱乐:(比方说)打女儿的场面。

曹保平:我想是会受到刺激吧。

凤凰网娱乐:其实中国的青春片从六七十年代的青春万岁到八九十年代的青春残酷,到现在《小时代》这样的青春消费,往往都是那种不良少年。但在《狗十三》里面却是内心游戏的学霸,您这么选择是不是觉得更能对比、体现出成人世界的各种不堪?

曹保平:这个剧本,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没有写很古怪的叛逆少年很颓废、很消极的状态,它其实写了一个正常少年,就是在我们今天中学里面大多数孩子的样子,也没有很极端。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这个故事里,她的经历折射出来的格局比较大——它不是讲孩子之间小的那种情感磋商,或者和父母之间小的沟通不畅等等,它就是在讲成长的艰难。这个艰难在一定意义上,我不认为完全是中国式的,其实在欧洲的和西方的文本里面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成长艰难,这就是一个青少年题材提供出的最不一样的地方。

凤凰网娱乐:选择这些剧本和故事,您有一个什么内在的逻辑?

曹保平:这个剧本我看到的时候其实是(编剧焦华静)答辩的那一年,之后一年的时间我都没有动这个剧本,又过了一年多再看,那个感动还在,我才决定拍。因为当时我觉得是个好剧本,但这个好剧本和我的标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包括情节链条的张力、冲突的激烈程度都有区别,但我还是觉得骨子里会有一脉相承的东西,那种锐利的东西,只是它呈现的方式可能更平静一些,这点可能是比较有区别的。这个剧本如果按照大家看到原始的样子拍,很可能会拍成另外一种很个人的、很独立的电影,而我把它拍得还是相对直接、激烈,比较像我自己的电影,可能这也是每个导演自己表达方法的不同。

谈市场:不能拿《爸爸去哪儿》当电影看

凤凰网娱乐:最近在市场方面,《爸爸去哪儿》票房火到这个程度,导演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

曹保平:我觉得顺其自然,你不能拿它当电影来看,因为大家这两天也在微信里边,或者也在一些影评上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对的,它只是一种现象,不代表是一种电影类型,或者说可以一贯以之的电影就是这个样子了,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在一定意义上,《爸爸去哪儿》可能是商业散播的需求或者方法赢到了票房,但我觉得也没必要为这个事感到很可怕,因为电影不会全部变成这个样子的。所以我觉得《爸爸去哪儿》要有它存在的空间,你就让它存在,但不代表你也要这样去做,因为你还可以做你自己的。

凤凰网娱乐:现在马上世界杯了,有观点认为其实电影院无非是一个媒介,也可以放球赛等一些其他的……

曹保平:我其实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不可以用这个观点来套这个,不能因为有《爸爸去哪儿》这样一部片子,我们就把电影的功能搞混了。我觉得电影有它的特殊性,它一定是和电视不一样的,一定和球赛不一样,如果要一样的话你必要费那么大劲到电影院来看这样一个东西么?电影院包括它观影的条件,包括它是一次性完成的、黑暗中的一种接受方式,它一定有它自己的特点。我觉得《爸爸去哪儿》是个极偶然的例子,不可以说因为有它,你就把这种载体的传播方式都控遥了,我觉得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关注凤凰娱乐

点击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扫一扫关注凤凰娱乐微信

关注凤凰娱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