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娱

标题

导语: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作为电影圈屈指可数的大佬,秉承良心和童真的本性却促使他不光想着从观众口袋里扒钱,还惦记着人类善良和温情的一面,这些情感在残酷的战争中是那么微小脆弱,但却无处不在,却是这名大导演那颗温柔的心最珍视的一面,成为支撑他作品的头等精神支柱,《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战马》“反战三部曲”将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被淡化其现实意义,它们将会不断提醒着人们:选择战争前,请三思而后行。[详细]

#

在当年《紫色》冲击11项奥斯卡奖项的时候,美国观众印象中只擅长拍惊悚和童真幻想题材的斯皮尔伯格,在面对媒体追问为何拍摄种族题材的影片时直言不讳:“因为我是犹太人,所以我说我有资格拍这部片子。作为一个孩子即使我可能像所有孩子都会做的那样夸大了这种痛苦,但同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一样,我始终是一个从童年时就强烈的感受了反犹太主义歧视的人。”

用电影描绘犹太人的生存境况

斯皮尔伯格在二战结束后一年,出生在美国辛辛那提,童年时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四处搬迁动荡不定,加上其貌不扬,他的自我描述是:一个脾气古怪、满脸粉刺、皮包骨的小子,在学校里是唯一的犹太孩子,非常孤独,成绩不好,独爱科幻和战争的电影和电视。正是童年的经历,带给了斯皮尔伯格一生对于种族和人性的拷问,身份造成的心理困扰让他异常关心犹太人的历史和遭遇,直至1982年他看到了犹太作家托马斯.基尼丽的小说《辛德勒方舟》,遽尔动容,买下了版权,十年磨一剑,在觉得心理承受和技艺上都已经成熟的时候,方敢拍摄一生的巅峰之作《辛德勒名单》。在面对那段历史时,斯皮尔伯格的眼界又从自身民族悲惨的遭遇上升到了思索战争中人类为何人性泯灭和如何救赎的高度。

 

战争吞噬着一切、考验着人性

斯皮尔伯格在这部长达198分钟的反战影片中,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他以往作品那种欢腾喧闹的调度,而是以仿纪录片般的拍摄模式,冷静、客观地使用黑白胶片描绘着一幅幅表现犹太人在战争中悲惨命运的场景,斯皮尔伯格认为这些黑白影像会让真相,如同观众身边发生的事情从而更触目惊心。《辛德勒名单》极其有力的控诉了种族主义和其带来战争的罪恶,追问是否人类无论如何进化,文明也摆脱不了骨子里的兽性?战争吞噬一切,考验着人性,为什么人类不能和睦相处,而往往在战争中制造惨无人道的血腥暴力,像德国人对待犹太人,日本人对待中国人,不同国家不认识的人为何都要置对方于死地?

 

永远留给人类希望

斯皮尔伯格还是对人类前景悲观却不绝望,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那样对人类刻画到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斯皮尔伯格电影中总还是给人性保留着在最深沉的黑暗中透现出的一丝光明,辛德勒先生起初贪婪、油滑,妄图发战争财,但亲眼目睹人类因为种族偏见而自相残杀时,人性的自我救赎让他最终勇敢的站了出来,做出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义举。他再不是一个为金钱泯灭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为了一个无时不在想尽办法利用自己手中的财富来挽救尽可能多生命的正义之士。“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斯皮尔伯格借用角色真实可信的转变中完成了自己对于善和恶的阐述,也歌颂了良知可以战胜战争中的邪恶,不同民族和国家可以达成谅解,和谐相处,这些普世价值观成就了一部影史经典的同时也使他从身份认同和对人类命运的焦虑中摆脱出来,他让自己和观众都坚信:如果人人都成为有良知的人,多些理解和宽容,那么世间就会少些泪水更多欢乐。 [详细]

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社会经历着种种动荡和不安,越南战争,黑人领袖和总统先后遇刺,青年学生运动,冷战带来的对于核威胁和人类整体被消灭的恐惧,社会的巨变,战争带来的道德沦丧和信仰失落对于欧美世界的巨大冲击,首当其中的就是青年一代。

将反战和人文关怀进行到底

当时西方国家的反战情绪正是最高峰,电影则成了呐喊的旗手,前有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后有丹尼斯-霍珀的《逍遥骑士》,整个电影业也风雨欲来,动荡不安,一大批新人破土而出,用文化和影像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动摇着好莱坞传统大片商把持的领域,青年的斯皮尔伯格恰逢其时,和一大把新锐导演为伍,电影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宗教一般,而反战和个性解放则是他们的核心信仰。

 

反战为他赢得荣誉

没什么比捍卫信仰更神圣的,斯皮尔伯格从此贯彻反战和人文关怀于一生,是以纵使他一辈子拍摄商业大片,也不忘在取悦观众的同时,加入自己电影主题的厚重感。对童真和想象力的讴歌,如《外星人E.T》、《夺宝奇兵》系列、《虎克船长》;对政府和跨国集团的谴责和讥讽,如《大白鲨》、《第三类接触》、《侏罗纪公园》、《少数派报告》;对战争的尖锐批评和对人性的呼唤,如《紫色》、《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慕尼黑》,艺术手法则较其他好莱坞商业大导演更为鲜活和保留个性。但公认其艺术成就最高的还是以反战题材的两部影片《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凭借这两部影片拿下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桂冠,《拯救大兵瑞恩》虽然痛失1998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但时隔十多年来看,它依旧是好莱坞战争片类型的翘楚。

 

生命的价值在于责任和奉献

影片开始就是长达25分钟的奥马哈滩头争夺战,人间地狱一样的战场震撼了观众的感官,血肉横飞、支离破碎、极为逼真的场景让我们感同战争的残酷无情,但若斯皮尔伯格止步于此,那他反战的口号就显得空洞苍白,斯皮尔伯格高明地在突出战争戏的同时,却用“八个拯救一个”这个颠覆常识的故事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战争中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对比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提醒人类战争的危害。如果真的只能战争,为何而战的命题自然不能避免,而斯皮尔伯格不光在描述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为了正义所需的代价,还在于是什么促使普通人即使为正义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生命的意义不仅仅体现于它的维系,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责任和奉献,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 [详细]

在斯皮尔伯格的反战电影中,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希望,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家和温情就成了细节刻画上最好的凭托。

家的温情是一股直指人心的力量

为了让大兵瑞恩回家,保留这家中唯一的独苗,米勒上尉率领的救援小组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不归路途,而瑞恩在八名忠魂都为他的回家而献出生命后,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他所能做的,是在活下来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己好好的活着,活得有意义,不单为自己,还为了所有让他能够回家的人。他反复地询问妻子,这一生他是个好人吗?成为好人,这就是维系他活着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会为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生活意义而热泪盈眶,观众也同样身同感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乃至追问活着的意义。

 

《辛德勒名单》中的人性展现

辛德勒先生在纳粹崩溃,盟军即将胜利之时,并不自豪反而痛哭失声,败给了无力和沮丧感,他指着自己的车,说那能和德国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说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他泪流满面,不断抱怨自己的不够努力,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1100多人,其他的人却不能回家,只能送往集中营做了炉灰。这一刻,惨绝人寰中的一丝温情,贪婪嗜血中的一滴眼泪,却让观众相信人性中伟大光辉一面足以战胜人性中贪婪残忍的一面。

 

《战马》继承反战传统

同样,《战马》中敌对两方在战壕中间地带救助战马的一幕也足以刻入影史。战马乔伊被铁丝网所困,却激发了人类爱惜动物的温情,英德士兵们暂时放下了对峙的局面,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尤其是两人商量如何帮乔伊剪掉铁丝却工具不够,德国士兵对身后的战友们喊了一句:“我还需要一把卡钳”,战壕里立即扔出了五、六把时,这一瞬间,人类所有的战争都变得荒谬可笑,战争被斯皮尔伯格这一巧夺天工的桥段清算得淋漓尽致。而在结尾戏,艾伯特主人公牵着战马乔伊在落日余辉下回家,交还父亲荣耀的锦旗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战火浮生的岁月,家的温情才是一股强大的,直指人心的力量。[详细]

《辛德勒名单》:

辛德勒先生在纳粹崩溃,盟军即将胜利之时,并不自豪反而痛哭失声,败给了无力和沮丧感,他指着自己的车,说那能和德国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说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他泪流满面,不断抱怨自己的不够努力,本在山头上和情人风流快活的辛德勒先生突然看到下面犹太人居住区里被德军正在驱赶和屠杀的人们,骑马驻足的辛德勒面无表情内心汹涌,在黑白颜色的人群中,一个衣着红色的小女孩儿在其中快速地毫无目的穿梭逃命。在由童声合唱组成的低沉背景音乐中,小女孩儿身上的红色代表着生命,饱含了斯皮尔伯格对战争和种族主义最强烈的愤慨,艺术手法极其高明。

德国军官用手枪对准跪在地上的老人头部射击,却因为手枪失灵而再三重试,无奈好像中邪一样,换了几次都无法正常发射。而这个即将被处死的老人歪着脖子跪在地上,没有任何反抗,身旁要取他性命的人却在讨论着如何解决手枪的技术故障:“可能是角杆弯曲所致…”, “检查一下撞针…”,“可能是沾了油…”,斯皮尔伯格在这里将战争里人性的恶放到最大。

一群犹太妇女脱掉衣服,一个犹太小孩用绳把他们的鞋子绑在一起,士兵剃光他们的头发,人们沿着一条大走廊,被推进密室,门口写着“淋浴及氧气室”。突然,室内灯光全部熄灭,屋里顿时发出绝望的喊叫。黑暗中的妇女们一个个因恐惧而面容扭曲,母女、姐妹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她们在静静的等待,静静的等待着毒气的到来。但没想到的是,是淋浴,居然真的是淋浴!人群中发出欢快的笑声,伴随着哭泣的笑声。观众的反战情绪也被斯皮尔伯格调动到最大化,悲喜交加。

《拯救大兵瑞恩》:

奥马哈滩头,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年轻士兵,凄惨地呼喊着母亲,旁边,刚登陆上岸的米勒上尉被炮火暂时轰聋了耳朵,那一刻周围的死寂无声,他眩晕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震惊来描述了,长达一分多钟的无声镜头最真实的反映了战场的酷烈。

八人小队里最先牺牲的士兵为了救一个毫不相识的法国小女孩中枪身亡,在雨水里不断抽搐的他的身体下一绺鲜红的血泊,而大雨还是一直下啊下,直到冲淡了血水,流入阴沟,观众则在心里做着最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一切都值得么? 

八人小队途中放走的德国士兵在最后的阻击战中用匕首慢慢插进犹太裔的士兵胸口,被杀时犹太士兵口中不断乞求对方刀下留情,直到最后匕首没入其胸口,他那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说什么?旁边担任翻译职责的士兵则躲在楼梯上害怕得哭泣,在观众眼里,他懦弱的近乎无耻,在他自己看来,他可能也会痛恨自己,这个绝佳的镜头让观众和角色,才同时如此清晰得明了战争下人性的脆弱。

带领着自己的八人小队一路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观众从他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丝的绝望,直到最后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让大兵瑞恩能够回家,这种坚持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战争下的生死,人性依旧有最光明的一面。

《战马》:

军官带头,重视荣誉的英国皇家骑兵在齐人高的野草里准备突击德国步兵,人马合一,冲杀声震天,镜头大气震撼得让观众心神激荡热血沸腾,然而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骑兵的辉煌不再,德国步兵设计用马克沁重机枪扫射后,空马奔驰,镜头拉升,战场上英军人马遍地死伤,无声地传递出电影的主题:战争夺走所有人所有的一切,包括荣誉和生命。

人们总会选择性的遗忘,悲惨往事不会频被提及,当下的物质享受才是头等大事,而文化快餐的时代更放大了遗忘的节奏,新生代习惯于新事物的冲击,今日的新闻便是明日的往事,很快被遗忘,更对历史的教训却往往视而不见,那么战争教会人们的,值得人类反省和铭记的,也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唤起这些教训,最让观众感同身受。希望更多观众能从斯皮尔伯格的系列反战电影中得到一些启示,能够不再妄图强行用战争来表达意见,这也是他拍摄“反战三部曲”最大的价值。

凤凰网娱乐 中心出品 欢迎收藏

作者:其实偶是导演 编辑:高松鹤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