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叶问2》之后,又一部功夫影片《精武风云-陈真》登上今年的大银幕,从最早的马永贞,到霍元甲、黄飞鸿,再到叶问、陈真,我们的电影中出现了多少似曾相识的“英雄”脸谱?他们激发了多少青年狂躁不安的仇恨?拳头和厮杀的背后,又是创作者怎样羸弱不堪的自信?时代发展至今,我们的“武术精神胜利法”却依然大行其道,我们仍要依靠几个人的拳头来博取可怜的民族自尊心,我们仍热衷于集体在影院里做一个意淫的梦。只是,还要在这样的迷梦中流连多久? 【《精武风云》首映惹争议】 【《电影锋云》:“超级英雄”难见“精武”精神 】 【网友激辩“狭隘民族主义” 学者呼唤理性创作环境】

 

[独家对话]朱大可:利用狭隘民族主义煽情是电影工业的阴谋

利用民族主义进行影院煽情,这是电影工业的一个阴谋。在一个缺乏公正、公平和暴虐横行的时代,人们需要借助这种幻觉来慰藉受伤的心灵。电影文化工业利用了这种创伤机制。它要展示的,不仅是中国拳脚对西方拳脚的胜利、更是拳脚对热兵器的胜利。这种咒语式的叙事,其实是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欲望,在当代电影中的投射。他认为电影和所有文艺产品一样,它必须首先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现实,它的最终本性属于爱,而不是仇恨。

 

[独家对话]吴祚来:武术精神胜利法 无视人命的死亡角力

过去的历史灾难,是制度造成的,而非洋人或某些人造成的,整个社会与制度都有问题,但是什么问题,根子在哪儿,文化与艺术要往这上面找,但低趣的文化人,却在洋人身上找,似乎是某几个洋人或所谓的西方在欺侮中华民族,事情没这么简单,古代小说,人们恨的就是官与富,水浒英雄可以随意打杀官员 富豪,官与富都有原罪,可以三拳打死镇关西,要的是什么,是解恨。

 
[独家对话]江小鱼:
《精武风云》重回高大全时代

在好莱坞电影中,他们的创作团体也喜欢设置英雄式的人物,但不论是超人还是蜘蛛侠,他们都有着明显的缺点和弱点,是一个人的体现。但在这部电影中,陈真是一个没有缺陷的完美的人,连镜头的运用中都是用仰角式的拍摄方法来塑造这个角色,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高大全的人物影子。【详细】

[独家对话]江小鱼:
狭隘民族主义不等于爱国

民族主义和爱国不应该划等号,尤其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江小鱼数次强调了这几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从《叶问》开始,中国此类的电影慢慢走进了一个很狭隘的领域中,人们用表面化的爱恨来表达认知,用所谓的爱国主义来掩盖了一切。但是单纯的用口号和一个高大全的人物来表现这种情怀更是很低级的表现。 【详细】

[独家对话]江小鱼:
充分认识到《鬼子来了》的伟大

江小鱼说,从《精武门》、《精武英雄》到《精武风云》,他认为前两部是经典,但最后一部是本年度最烂的电影。而也由此他更加认识到由姜文指导的《鬼子来了》的伟大,有了《精武风云》的对比,江小鱼说自己更加尊重《鬼子来了》,也希望不要有更多的带着狭隘民族主义的电影来给观众洗脑,教坏孩子。 【详细】

 

回顾功夫片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打洋人”早已成为影片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必要条件之一。马永真、霍元甲、陈真、黄飞鸿等已然成为大银幕的功夫英雄。每一位英雄背后的故事本身都具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一定的传奇性,并掺杂了屈辱的历史背景下的民族主义元素。

 

李小龙“打洋人”

霍元甲与洋人过招

叶问和洋人交手

银幕上第一场发生在中国武术家和洋人之间的比武应该来自1972年张彻和鲍学礼合导电影《马永贞》,在香港影坛首开了“上海滩功夫片”的先河,并一举斩获200多万元,打破了张彻自己的票房纪录。 【详细】
作为数量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功夫片,《黄飞鸿》系列里自然也少不了“打洋人”的情节。虽然《西域雄狮》把宝芝林开到美国的故事扯得有点远,但中国武林宗师对西部快枪手的设计在功夫片的世界里倒也算是别开生面。 【详细】
李连杰主演了他号称“收山之作”的功夫大片《霍元甲》,而影片最高潮的段落无疑就是最后的擂台比武——霍元甲独自一人迎战英、比、法、日四国高手。他先是以各种不同的武器轻松击败英国拳王、比利时皇家骑士团教练与欧洲击剑冠军,后因为日本商人下毒才在于日本高手交手中落败,但他依然赢得了观众和对手的尊重。【详细】
《叶问1》中,叶问凭一己之力击败日本武道馆十位武师以及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拳打三蒲将军等,都激起了广大观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叶问2》里甄子丹再接再厉,只是这一次的对手换成了西洋拳王龙卷风。 【详细】
 

名人热议

张小北:《精武风云》制作上急功近利

张小北称“这是部对甄子丹过度商业消费、制作上急功近利的电影。故事粗糙不堪,动作场面毫无新意。其实,只要花点时间,剧本、动作设计,我相信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在目前范围内得到解决的。但是为什么所有主创都表现得如此急功近利,好像今天不挣这钱明天就再也挣不到了?”[详细]

陈砺志:《精武风云》会继续麻醉观众

陈砺志在微博中称“20到25岁的电影观众也许依然会喜欢这部片子,毕竟他们对于中日的历史和现实,还相对停留在教科书的阶段,没有血雨腥风的感受。作为意识形态的电影产品,会对他们继续起到麻醉的作用。小时候我们总认为敌后武工队天下第一,地道战地雷战举世无双,一中国人敌十日本人,事实呢?”[详细]

谭飞:《精武风云》爱国主义功夫A片

基本上,《精武风云-陈真》是部功夫A片,它打得淋漓尽致,几乎把你能想到的招数都抡了一遍,把你能想到的高潮都演了一回,至于为什么打,为什么以那种方式打,为什么就打得那么无障碍则没人试图告诉你一个合理的答案,四个字:没人理你。它没有逻辑,或者是不屑于展示逻辑,就在一阵“打得爽”的喊声、掌声中让你完成整个观影历程。[详细]

 

揭秘英雄真面目

马永贞:一个山东拳师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个山东拳师马永贞。他曾在上海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赛马会上,以骑术战胜外国骑士,轰动一时。光绪五年(1879)三月二十二日(阳历4月13日)在南京路“一洞天”茶馆喝茶时,遭马贩顾忠溪纠集的打手暗算,石灰粉撒面,乱刀砍伤。当夜,伤重而死,饮恨上海滩。[详细]

霍元甲:仅是一个脚夫老大

霍元甲的武功并不怎样,很平常,所谓的“迷宗拳”也只是旁门小道。传说霍元甲打败过俄国大力士卡洛夫(或译为斯其凡洛夫)、英国大力士奥皮音等,一洗“东亚病夫”耻辱,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霍元甲除了与日本浪人交手较量过外,根本没有与什么外国大力士上擂台比过一次武。[详细]

黄飞鸿:事迹无正史可查

对黄飞鸿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多、真实历史少这一事实,南海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西樵镇政府从一九九六起年先后到南海西樵、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广泛收集黄飞鸿的有关资料,并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了《南海黄飞鸿传》。该书选择了黄飞鸿徒弟林世荣、徒孙朱愚斋和妻子莫桂兰等人士回忆黄飞鸿的文章,出版后有史学家认为“人物真实、故事杜撰”。[详细]

叶问:曾回绝与日本人较量

日本宪兵队曾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言明如果说叶问打败则听由他们差使。“实情就是父亲没有接受日军的比武要求。”叶准说。[详细]

商业诉求是根本,票房和消费者是决定因素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功夫片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依靠“打洋人”来成就经典?这个问题往复杂了说,要多复杂有多复杂;但要简单一点回答,其实就是由电影的商业属性决定的——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最大限度地争取消费者是任何行业首要目标。【详细】

 
历史原因:
民族主义的火苗生生不息

上述提到的几位电影里的英雄人物,所处时间段清一色的从清末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列强入侵备受欺辱压迫的半殖民地历史,是中国民众长久以来的痛楚,中国几代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大都也源于这一阶段。此后若干年里,直到和平时期,民族主义的火苗在中国人的心里不但未削弱,反倒愈燃愈旺。【详细】

文化背景:
希望中国功夫战胜一切西洋功夫

其实,光就电影本身而言,中国武术和西洋搏击之间的碰撞,在视觉效果上的确是一大创举,双方的内蕴和外功都截然不同,一个注重套路和技法,一个注重力量和速率。两者之间自然延伸出的戏剧碰撞充满丰富的可能性。而在李小龙之后,中国功夫如人所愿成为神秘的东方文化的代表,影响到了西方世界。 【详细】

观众心理宣泄:
掌声为“打洋人”响起

如果说好莱坞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造梦”来满足观众情绪的宣泄,例如恐怖片、科幻片、爱情片、战争片、喜剧片等等,那么在中国电影领域里,宣泄情绪的出口暂时还比较单一,功夫片里的“打洋人”显然成为比较重要的一种。《叶问2》在大学生电影节获多次掌声,可以说明了观众某个穴位被点了个正着。【详细】

    刘伟强、陈嘉上、甄子丹联手合作的、以二十年代战争酝酿期为背景的《精武风云》,噪音般的声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怀,无法掩盖剧情的单薄、动作戏的简陋,何况影片还“烂尾”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与好莱坞的同类佳作相比,更能借鉴我们华语功夫片的出路吧。

 

思想内核:普世价值PK民族主义

《勇敢的心》与《精武风云》:尽管过去了十多年,但华莱士在英勇就义前的一句“Freedom”仍让不少影迷感到热血沸腾,就如短诗所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勇敢的心》也是一部涉及到民族主义精神的作品,但创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爱国主义情操或者廉价的民族主义情感上,而是将作品的内核升华至普世化价值…【详细】

 

 人物刻画:多元生动PK简单面谱化

《独立日》与《精武风云》: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科幻动作片,迄今仍然是科幻动作片中的经典之作。而其成功之一,并不只是因为男主角的英勇抗击外星人,还在于导演以很大篇幅刻画了上至总统、总统夫人,下至空军飞行员及普通老百姓的群体,简洁但生动了刻画出他们面对外敌入侵时的抉择与英勇,且不同身份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时的不同反应又符合着人物的身份角色…【详细】

 

动作设计:情景交融PK简单重复

《黑客帝国3》与《精武风云》:不可否认的是,香港的动作电影尤其是武侠片是华语类型片里独特且影响力广泛的类型,而陆续出现了袁和平、程小东、刘家良、成龙、甄子丹等优秀的动作指导动作明星,更给影迷带来一场场精彩无比的动作戏,如《黄飞鸿》三部曲的高潮戏。而九十年代末香港动作指导西进好莱坞参与科幻动作片制作,如《黑客帝国》系列等,其中,《黑客帝国3》最后基努·里维斯在雨中与上百位“史密斯”的对决戏,也是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场景,不管是交手双方的动作打斗还是雨景下的情景交融…【详细】

 

主创回应

叶伟信:我没有利用民族主义来赢得观众

叶伟信对话凤凰网娱乐时表示,虽然现在香港和大陆有很多合拍片,但是相信自己并不会利用民族气节来博取票房、赢得观众,因为“如果拍电影没有真心,就算为了票房,拍不好看也没有人会去看。”所以他认为最重要是把电影拍好看。[详细]

刘伟强:煽动极端民族情绪的指责太牵强

刘伟强称,煽动极端民族情绪的指责太牵强,相信成熟观众会理性看待电影的作用,陈真虽然来自虚构,但倪匡先生当时构思这个人物,也是有让国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的意思,这些东西,放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刘伟强表示“我们制作这么大的商业电影,不可能会去煽动仇恨。作为主流电影,我们还是要给观众呈现积极的人物。陈真就代表了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精神。”[详细]

 

功夫片与民族主义

功夫电影“打洋人”传统的缘起

功夫片那么热衷于打洋人,自有它的渊源。上个世纪70年代,两部痛扁洋人的功夫片《马永贞》和《精武门》成为经典,后一部中李小龙旋风般席卷虹口道场的场面,堪称难以复制的巅峰。此后狂扁洋人就成了功夫片万试万灵的招牌菜。

武侠功夫片兴起与民族主义消弱

徐克《蜀山剑侠》营造出一个奇幻的剑仙世界,武侠功夫片逐渐兴起,民族主义不再是电影的主流,《卧虎藏龙》则是武侠片的高峰,它将中国传统的山水意境与武侠打斗场景糅合为一体,充溢了古典情境。

新时代商业诉求:民族主义的复燃

进入21世纪,新技术的革新也使电影的类型更加多种多样,消费者和票房也日益成为电影追逐的根本,电影也进入了一个商业时代。民族主义逐渐再次成为功夫片招揽票房的灵丹妙药,《叶问》的诞生即是如此,它依靠“打洋人”触动过观众内心,成为当时的票房黑马。

    近年来该类影片不胜枚举,从《霍元甲》、《叶问》、《叶问前传》等,都是带有深刻民族主义烙印的动作片。《精武风云-陈真》其招牌式的“甄功夫”赢得了不少欧美影评人的赞赏,但所渲染的民族主义潮也在无形中被推到了舆论的浪口。抛却狭隘民族主义,华语功夫片路在何方,值得深思。

 

 终结民族主义叙事,从拳脚之道中发现人类真理

功夫片要展示的,不仅是中国拳脚对西方拳脚的胜利、更是拳脚对热兵器的胜利。这种咒语式的叙事,其实是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欲望,在当代电影中的投射。中国功夫片要想自我超越,就必须终结民族主义叙事,并向好莱坞的《功夫熊猫》和《黑客帝国》学习,从拳脚之道中发现人类的真理。

 

《卧虎藏龙》:功夫是外衣 人性是根本

《卧虎藏龙》在中国新世纪电影史上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新世纪商业大片之滥觞。当时,它犹如天文数字(一千五百万美元)般的拍摄经费对尚处于小家碧玉阶段的中国电影来说,指示了一条成为大家闺秀的方向。它利用传统武侠电影的形式元素,营构了一个武侠人物世界,实现了武侠影片由讲述故事到刻画人物的转变,塑造了李慕白等一批活生生的江湖好汉。

 

 《剑雨》:女性视角开创新派功夫武侠片

说到《剑雨》的人物塑造,竟然是武侠片中罕见的丰满:第一例证既是杨紫琼扮演的女杀手细雨,细雨这个女杀手的形象不是扁平概念化的,非但要求立体丰满,其性格还必须是前后有渐变的,因此电影还必须将造成她性格突变的因素讲述清楚。再加上杨紫琼对这一角色的准确把握,已经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细雨这个角色绝对成为中国武侠电影中独一无二的新形象。

 

互动调查

1.你是否爱看功夫片?
爱看,打戏很过瘾,尤其痛殴洋人最解气
不爱看,冤冤相报何时了,打打杀杀没新意
无所谓,没有刻意的偏好
2.最近的华语功夫大片,你看过哪些?
《叶问》系列
《功夫之王》
《精武风云》
《霍元甲》
3.如何看待功夫片中的民族主义情绪?
高度意淫,虚假丑陋的精神胜利大法
洗脑教育,麻痹青年人独立思考能力
天然基因,民族主义是功夫片的原罪
爱国教材,有益于激发国人爱国热情
4.造成影片热衷狭隘民族主义的原因何在?
商业动力是最大“黑手”,创作者为票房刻意投机
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为影人创作提供土壤
国人习惯功夫片恩怨情仇,二元对立善恶观根深蒂固
国家社会整体思考力羸弱,对历史未进行深层理性反思
 
   

当卡梅隆已经借助电影技术展示外星探险梦,并由此反思人类文明;当诺兰深入人们的梦境,对潜意识进行令人叹为观止的挖掘;当德国人对历史展开痛彻反思,奉献出一部部重新审视二战的电影经典,我们的功夫片难道依然停留在以牙还牙、头脑简单的狭隘民族主义精神之上?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的变迁,抛弃短视的投机心态,创作出更具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品。

   
 

凤凰网娱乐频道 | 策划、采访:娱乐频道
凤凰网娱乐频道 | 编辑:王春蛟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