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即将过去,华语电影界风起云涌,海外电影则依然佳作频出,让我们不禁希望能从那些高水准电影和导演身上学到些什么,来关照华语片现实。

  凤凰娱乐在2012年进行了三大国际电影节的报道,记者在纵览2012年三大国际电影节和国内引进片的佳作之后,在此评出以下十部佳作,推荐给广大网友。作者:秦婉

《神圣车行》海报

2012年即将过去,华语电影界风起云涌,海外电影则依然佳作频出,让我们不禁希望能从那些高水准电影和导演身上学到些什么,来关照华语片现实。

凤凰娱乐在2012年进行了三大国际电影节的报道,记者在纵览2012年三大国际电影节和国内引进片的佳作之后,在此评出以下十部佳作,推荐给广大网友。

NO.1 莱奥-卡拉克斯《神圣车行》

12年未拍长片的卡拉克斯创造了2012年艺术电影的极致,《神圣车行》(《Holy Motors》)是一部充满魔性的作品,即使你不喜欢它,也无法否认看完那一刻心中难抑的激动心情。在评论界对其热议的同时,其多重解读的特质也不断爆发。

对于这部电影,你可以解读出“戏如人生”的道理,也可以从影史角度看出其中的玩味、嘲讽和致敬,对电影发展、对表演艺术进行终极拷问,更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敲响人类日益被虚拟世界奴役的警钟。

《神圣车行》不仅拥有丰富的内涵,在形式上也充满奇趣,有极强的艺术价值,是今年不可不看的杰作。

华语片启示:思考层次需提升

仅从这部电影就可以看出,导演对于世界的认识与一些华语片导演早已不在一个层次上,对艺术方面的追求则更为直接,在提供观影乐趣的同时给了观众更多思考空间。

《山之外》海报

NO.2 克里丝蒂安-蒙吉《山之外》

2012年最虐心的电影莫过于克里丝蒂安-蒙吉的《山之外》(《Beyond the Hills》),用冰冷的方式让你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爱的执着而走向毁灭,杀死她的却是她爱人的信仰。而加重悲剧性的部分在于,它讲述的是两个纯真少女的爱。

《山之外》表达的是对宗教和人性的思考,导演用美到极致的摄影带领观众进入故事中的群山之外,并用看似简单的电影语言传达了丰富的内容,从第一场戏开始就表达了爱的主题,美好得令人心颤。

华语片启示:悲剧无需嚎啕煽情

悲剧的最高层次或许不是让人嚎啕,而是让人欲哭无泪。该片几乎摈弃了一切煽情元素,仅仅让人物行为令人信服,就可以牢牢地揪住观众的心,并在观影之后还对片中的意境难以忘怀,此等功力真需要某些国内导演好好学习。

《五月之后》海报

No.3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五月之后》

作为法国知识分子导演的阿萨亚斯,用《五月之后》(《Something in the Air》)这部温和但冷静的半自传式影片捕捉到了政治热情如何屈从于现实的混乱和个人意识的觉醒。该片行文有一种流动的诗意,且视角广阔,充分展现了70年代初多种思潮的影响下,年轻人的不同选择与命运,洋溢着自由丰富的青春气息,既有法国小资情调,又饱含对革命的热情,令人心生向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张曼玉前夫的阿萨亚斯还巧妙地将些许中国革命的元素也放入了电影当中。

华语片启示:民族气质不可少,多线叙事需流畅

该片拍出了法式风情和特色,而不少华语片却拍不出中华民族应有的东方气质,从这个方面相比,如同“贵族与屌丝”的差别。

另一方面,华语片往往很难把握大历史背景下的题材,也难以在叙事上将多条线索有机结合,因此常出现一些空有情怀却缺乏艺术造诣的平庸之作,该片则在多个人物多条线索中穿梭得游刃有余。

《少年派》海报

No.4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是年度十佳中唯一一部目前已在内地公映的电影,李安用品质打动了观众,实现了最纯粹的口碑营销。片中精美的画面、东西方结合的气韵和深邃多维度的内涵,将会长久地留在观众的心中。我们回顾创作历程可知,导演的知识面、思考深度、文化内涵、创作时的精细都达到了一个大师的境界。

华语片启示:让3D有迹可循,让思考漫出银幕

在华语片转制3D频出的2012年,《少年派》淡定地告诉观众,什么是好的3D,又如何让3D与电影内容结合。而电影带给观众的无限空间,让大家将思考从影院带了出来,这样的电影值得看第二遍、第三遍,试问今年又有几部华语片能做到这一点?

《凯撒必须死》海报

No.5 塔维亚尼兄弟《凯撒必须死》

一所意大利监狱中,一群重刑犯排练着莎士比亚戏剧《尤利乌斯·凯撒》。而演出完毕后,剧中死掉的凯撒,在现实生活中,也必须死掉……

《凯斯必须死》(《Caesar Must Die》)的影像语言简洁有力,颇让人联想到伯格曼,然而电影的气质或许复古,但形式却充满了创新意义。导演将戏剧表演形式搬上了银幕,将简陋的监狱环境巧妙制造成变化多端的戏台,配合上演员的极度富有张力的表演,而有谁能比这群前黑手党成员更能体会戏中的选择、背叛和痛苦呢?现实真实和戏剧真实在这一刻神奇地对接到一起。

华语片启示:艺术形式有待创新

或许在叙事都存在巨大问题的华语片中探讨艺术形式的创新,是有些苛求的事。不过需要学习的是,塔维尼亚兄弟在年过八旬之后还在探索艺术的本体论,如此精神实在可嘉。

《爱》电影海报

No.6 迈克尔-哈内克《爱》

可以预见的是,《爱》(《Amour》)在拿到金棕榈、横扫颁奖礼后,还会摘取奥斯卡小金人。这部电影已经可以与去年横扫全球的《一次别离》相提并论。纯粹的老人题材,其实未必能让所有人获得共鸣,但哈内克却成功地给观众泼了一盆冷水,让你不得不进入电影的情绪。在一间房的各个空间中,两位老人直面爱与死亡,充满恐怖片一般的悬念张力,它透视了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面对生命衰败的无奈。

华语片启示:中产阶级题材空白,直面残酷需要勇气

《爱》反映的是中产阶级生活,两个老人拥有良好的背景和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都要面对死亡。中产阶级这个在中国也逐渐扩大的阶层却往往被华语电影策划人们忘却。而同样反映老人面对生死的题材,《飞越老人院》虽然有夸张的情节,但拍摄手法老套,最后还走向了主旋律的深渊;《桃姐》自然是部佳作,但与《爱》相比就如一杯清水,显得温和了些。

《圣殇》海报

No.7 金基德《圣殇》

重新归来的《圣殇》(《Pieta》)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欣赏角度达到了平衡,从而摘得了金狮奖。这部用反转复仇故事救赎人性的电影,除了拷问人性之外,对于社会建设进程混乱、新旧交替过快也表达了担忧。

华语片启示:小成本亦可包罗普世内涵

《圣殇》成本仅为10万美元,主要演员为两人,却创造了金基德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并取得了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不得不说是2012年电影的奇迹之一。它无论从影像表达还是台词文本都可以轻易让全世界的观众看懂并理解内涵,具有普世精神,是很多电影都做不到的。而在“大片时代”已过的华语片中,也正需要这样以小博大的例子,让行业明白,小成本电影同样可以拍出普世内涵。

《天堂:信仰》海报

No.8 尤里西-塞德尔《天堂:信仰》

2012年有太多海外电影涉及宗教题材,这也说明当今对于信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天堂:信仰》(《Paradise: Faith》)用一些惊世骇俗的情节展现了宗教与现实的冲突,它在充满超现实色彩的同时,还能让观众理解并怜悯人物,体现了创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包容心。同时,它也在状似“亵渎宗教”的情境下,对宗教的真正涵义进行了解释。所以,该片在艺术和真实上达到了统一,也在惊世骇俗和世俗真实上达到了统一,是一部过目难忘的电影。

该片纪录式的叙事节奏,用精美的自然风光与行为奇特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导演突出的个人风格。

华语片启示:导演审美体系的建立

看起来,这部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尺度,都难以与华语片挂钩。但需要华语片创作人思考的是,刨除题材、故事等无法达到的因素,导演如何建立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审美体系。纵观华语片导演,有太多人只盯着商业性和类型化操作,而忽略了导演自身审美意识的发挥,毕竟这方面实际上是与审查、市场选择没有太多关系的。

《锈与骨》海报

No.9 雅克-欧迪亚《锈与骨》

《锈与骨》(《Rust and Bones》)是一部从骨子里透出优雅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在生活中遭遇创伤的人如何互相帮助,并自我修复,从而都获得成长甚至重生。两位主演细腻的表演也是电影一大看点。

华语片启示:心灵重建后还要有希望和关怀

相比之下,《锈与骨》与《观音山》有相似之处,不过前者显然在情感面的表现上更细腻,最终给了人物以关怀,给了观众希望;后者的结局则有遁入虚无之嫌。不过,华语片能有进入心灵层面的探讨,已是一大进步,但是否能给予观众更积极的态度,并呈现爱的力量呢?

《捕猎》电影海报

No.10 托马斯-温特伯格《捕猎》

《捕猎》(《The Hunt》)用简单的故事形成了强大的剧情张力,突显出导演的功力。孩子的谎言、舆论的暴力、道德高地的暴力,是该片令人思考的部分。

华语片启示:现实故事需要认真研究生活

《捕猎》或许与陈凯歌的《搜索》属于同类题材,不过同样展现舆论暴力,《捕猎》的细节更令人信服,观众的情绪轻易被人物的遭遇所牵动。《搜索》虽然关注了网络暴力,却被支线情节干扰,最终流于平庸,片中人物的命运也难以让观众触动,这还是源于导演对于现实生活的研究不足。

附:“凤凰娱乐”2012年海外电影评选

最佳影片:《神圣车行》

最佳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爱》)

最佳男演员:德尼-拉旺(《神圣车行》)

最佳女演员:玛丽昂-歌迪亚(《锈与骨》)

最佳群像表演:《凯撒必须死》

最佳剧本:《山之外》

最佳剪辑:《五月之后》

最佳摄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佳艺术指导:《五月之后》

最佳音乐: 《他的儿子》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