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众文艺片,是指那些未在票房上成功,却在业内颇有口碑的导演拍摄的贴近现实生活的电影。2011年业已过半,在华语电影市场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样东西正在悄悄地改变……3月,李玉的《观音山》取得七千万票房;5月,在四部好莱坞巨制的夹击之下,顾长卫的《最爱》取得六千万票房;7月,张猛的《钢的琴》满载圈内口碑,心存票房理想。有人惊呼“文艺片的春天到来了”,说到“春天”,我们不能遗忘第六代导演凭借小众文艺片集体扬威国际电影节的荣耀,那么如今文艺片在市场上抬头的现象,应该称之为“第二春”了。[网友评论]

 

国产小众文艺片入影市境遇不同 是昙花一现还是春光乍现?


《观音山》与《最爱》的成功让不少人兴奋,有人认为大牌明星加知名文艺片导演的组合,再加上有水准的营销,就能为文艺片市场迎来春天。而实际上这样的案例还是具一定程度上的不可复制性。如王超导演的文艺爱情片《重来》,上映后几乎没有票房数字可循。在人们对文艺片入驻商业市场产生希望之时,那些炮灰却也是不容忽视。

 

 《观音山》票房七千万 成文艺片票房里程碑
  点评:上映档期绝佳 重塑大片定位 范爷吸引眼球

2010年东京电影节,李玉抱着观礼的心态带来了新片《观音山》,最终该片意外地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和范冰冰的影后大奖,至此激起了主创对于票房的野心,这无疑开启了小众文艺片商业营销的探索之路。
    首先,档期绝佳,3月的空档期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第二,重塑大片定位,上映版本趋向青春激情,片长也被剪短便于排片,将小片硬生生包装为商业大片;第三,范冰冰团队强势加入宣传,使得该片捆绑了范冰冰当时的所有新闻,激情戏、水下MV、与韩寒合作,每一招都足够吸引眼球,加上范爷用自己的代言以资源置换的方式为电影拉来500块路牌广告,使得《观音山》的硬广竞争力十足。【详细】

 

 《最爱》票房六千万 夹击之下顶住重压
  点评:前期宣传缺乏策略 后期发力口碑营销

《最爱》是名导顾长卫的现实题材文艺片,也是他第一次真正进入商业市场。从前期宣传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数度更改片名、档期和宣传团队,显示出了片方对市场的犹疑。而推广方式之零碎无规划,也让关心这部电影的人感到心焦。最让人无奈的是该片最后定的档期深陷好莱坞续集大片包围,突围困难重重。
    到了后期,临近公映,宣传工作总算有些起色,先是业内口碑逐渐传开,后举办盛大首映,众多名流、明星、名导受邀看片,均发微博给予一致好评,为该片雪中送炭。作为头号明星的章子怡也一改往日的高高在上,低姿态深入各地与媒体观众互动。最终的票房虽然过亿,也输给了《观音山》,但在如此档期能顶住重压,还是值得鼓励,也让更多人看到文艺片在市场中的希望。【详细】

 

 《重来》票房低迷 所谓标杆难以复制
  点评:演员无票房号召力 宣传缺乏资金

《重来》的导演王超曾两度入围戛纳,他的作品都关注现实生活,在业内有良好口碑,也曾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但票房成绩不佳。今年公映的《重来》早在两年前就已进入法国院线公映,在国内却无人接手,此次王超是自掏腰包做了发行,但由于与《建党》等大片档期相撞,票房非常不好。
    与上面两部文艺片相比,《重来》在演员阵容和宣传力度上差距很大。颜丙燕和李乃文虽具演技,但却无票房号召力,而宣传活动也仅有三四次,亮点不多,可能也确实是因为导演自掏腰包而显得底气不足。从几年前王超导演的访谈中其实可以看出,他还是想借此片在商业上有所突破,但最终沦为炮灰,也反映出票房成功的文艺片并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详细】

 

凤凰网文艺片系列独家报道

对话李玉:《观音山》是男人与女人的和解

    李玉说,之前自己的影片确实对男人有批判,《观音山》里对男人的描写明显多了些理解,可以看做男人和女人和解的作品。[详细]

对话范冰冰:要相信你的第一直觉

    谈到奖项,范冰冰很淡然,但是谈到《观音山》,她则显得格外激动,这部范冰冰力排众议接拍的影片,最终为她赢得了两顶影后桂冠,“有时候还是要相信你的第一直觉”。 [详细]

对话顾长卫:我的从容可能来自我的无知

    对于商业片的宣传营销和票房压力,一直被定位为文艺片导演的顾长卫承认很着急,但也不失从容,这源于对电影的自信。[详细]

对话章子怡:我没有变,大家的认识变了

    经历重重风波再度凭《最爱》赢得演技赞誉的章子怡,对《最爱》有着更深的感情,谈到被人认为有了变化,不再锋利,章子怡表示,自己追求真善美的心并没有改变,是大家对自己的认识改变了,更愿意去了解真正的自己。[详细]

《重来》导演王超:我自掏腰包做发行

    王超表示,如果要纯粹拍艺术片,一定会远离影院;但如果要进入影院,就需要反思,“如今在宣传中跟观众交流也给我触动很大”。[详细]

《钢的琴》口碑爆棚怀揣票房理想 遭《变3》封堵票房突围无望


不得不说,眼见《观音山》和《最爱》的成功,同样口碑出众的《钢的琴》还是怀揣了小众文艺片在商业市场中的票房理想,何况它与《观音山》相似,在东京电影节上斩获了影帝奖项。然而,任凭业内人士如何交口称赞,该片也没能其在上映的第一周进入内地票房十强。在宣传营销、院线档期与强大来袭的《变形金刚3》面前,业内的“交口”显得那么渺小。

 

 观众反响:真诚动人靠口碑

19日晚,《钢的琴》上映第5天,凤凰网娱乐在两家影城举行观众抽样调查。在投放的20份问卷中,观众普遍反映《钢的琴》观影感觉良好:“人物很丰满,故事平淡但不平凡,让人感动”;“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平凡故事,很真挚”;“真诚的影片”。按满分10分算,平均分为7.8分,略低于豆瓣的8.3分。
    而深究观众前来观看《钢的琴》的原因,因为网络上流传的口碑而走进影院的观众不少,有观众直接给出豆瓣评分高的回应。与此对应的是,亲友推荐是观看本片的另一主要原因。可以看出,《钢的琴》更依赖于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观众。多数观众认同该片在宣传上的一些遗憾,“几乎没觉得钢的琴有何宣传,可以适当加强。”部分观众则表示口碑显的是真功夫,“口碑是最好的宣传”。 【详细】

 

 片方营销:宣传低调 炒作未扩散 档期选择一般

从宣传方面来看,《钢的琴》其实也有过更改片名引发出品方与主创内讧的炒作,为的是体现本片的艺术价值,但因这个炒作是建立在该片有口碑的情况下,大众并不了解这个片子有多好,从效果上来看仅仅在业内有水花,对大众来说基本上是无效的。而除此之外,再无亮点,这也是观众认为该片宣传低调的原因。
    而从档期方面来看,档期的一再修改显示了片方的不自信,最终选在7月15日这个时间上档仍极为被动,毕竟前有巨星撑场的《武侠》,后有3D技术、好莱坞特效的《变形金刚3》,而同为小成本的《孤岛惊魂》由于票房惊人,势必引起更多关注,也使得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宁可向这样的类型片倾斜,《肩上蝶》、《回马枪》等都还有一定关注度,低调的《钢的琴》立时处在弱势。【详细】

 

 院线分析:收回成本就已不错 《变3》来袭恐难突围

据凤凰网娱乐调查,19日晚,《钢的琴》在星美影城的上座率为17%,而之前4点多的一场,上座率仅一成。据悉,在首映的三天内,该影院的上座率最高为30%。而作为《钢的琴》首映影院,传奇时代影城在傍晚的上座率为42.7%,在随后晚间场攀升为65.8%。从排片量上看,北京的影院对其比较优待,但外地,尤其是在南方,排片量已然堪忧。
    由于《钢的琴》口碑不错,包括星美在内的几位院线老总都下令保证场次,所以在《变形金刚3》上映之前,该片有整整一周时间努力赚取票房。对于《钢的琴》票房表现,传奇时代影城负责人郎先生称影院并无压力。“这样类型的文艺片能够收回成本,还能小赚一点就已经算成功。”而新影联负责人高军则明确表示,“《变3》一来,所有的片子都要洗洗睡了。”看来《钢的琴》在上映之后,票房余地已不多,据凤凰网娱乐估计,最终票房恐难突破千万元大关。【详细】

 

7月上映《钢的琴》独家报道

秦海璐谈《钢的琴》改名:不能接受胡来

    秦海璐说,如果一件事能够通过钱来完成,那都不是事。只有当你遇到一件事,发现它不是钱能解决的时候,那才叫真正的无力。【详细】

对话王千源:不是接班人 我是王大爷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对话中,王千源用他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汇,自信、幽默、坦率,又不失思考地谈到《钢的琴》角色创作的方方面面。谈到被称为新一代影帝接班人时,王千源说“我不是葛大爷的接班人,我是王大爷”。【详细】

王千源:将瞄准金马影帝 涨片酬是种奖励

    王千源凭借《钢的琴》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这也是他在获得东京电影节影帝后获得的第一个中国国内大奖。他透露,目前自己的片酬已经增长,也有商业片约在身,而未来自己将瞄准“金马影帝”。【详细】

对话导演张猛:得奖和口碑都在意料之外

    作为一位受人关注的新人导演,张猛坦言并没有对未来做太多规划,先把《钢的琴》宣传好。【详细】

高军谈《钢的琴》:文艺片春天远未到来

    高军指出,文艺片的冠称意味着跟票房远离,即便是所谓接地气,反映平常百姓生活的电影,“跟老百姓相关,可是到影院看电影消费不起,而消费精英也不会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详细】

小众文艺片距“第二春”仍然遥远 定位与档期是关键


回想当年,贾樟柯、王小帅、娄烨、顾长卫、王全安等人斩获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他们凭的都是关注中国现代社会、挖掘小人物生活的作品,尽管都未能赢得票房,却仍是一季让华语片充满生机的春天。随着电影市场的全面升温,小众文艺导演也纷纷投身市场,不变的是,他们仍然深信关注现实的电影拥有受众。而如何营销成功,成了他们新的一课。

 

 商业环境并未改变 高票房仍需准确定位

无论如何,进入商业市场,还是必须遵循其规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以《钢的琴》为例,张猛导演认为,《钢的琴》既然进入院线,有宣传发行团队介入,就已经是商业的运作,并不能再称为文艺片。但发行方却还是将其当作口碑爆棚的文艺片来宣传,只顾纠结片名,却未放大该片的商业元素。从这一点来说,两者的口径就不统一。反观《观音山》,在明确“大片”定位后,从导演、演员等主创到宣传发行方,均牢牢将其定位为“有艺术品味的商业电影”,并通力合作,将其中的商业元素,如暴力、激情等放大,双方相较,高下立判。所以准确的定位与可挖掘的商业元素还是需要事先分析明确。【详细】

 

 营销不可只靠口碑 宣传资金与档期更重要

一般来说,小众文艺片致力于挖掘人性与社会,所以往往容易打动专业人士,口碑会很好,媒体和评论界人士也会发自内心地帮忙宣传。然而在业界的好口碑未必都能传达给大众,即使传达到了,也未必真能打动观众进入影院观看,因此,真金白银的硬广宣传必不可少,而这恰恰又是小众文艺片最难以获得的。若能解决这些外部条件,那么制定一个最合适的档期就成了赢得票房的第一要素。当今的电影市场商业大片层出不穷,小成本类型片也绞尽脑汁挤入空档,适合文艺片的真空期已经越来越少,《观音山》的成功有档期的功劳,却也给了所有的片方一个选择方向,那么谁又能保证来年的同档期还有没有这样的空间呢?【详细】

 

 小众文艺片的商业成功 需要创造者和院线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小众文艺片在市场中仍然不占优势,在大部分观众心里,若看不到其中吸引人的商业元素,则依然会认为这些电影过于个人化,远离大众,或是过于沉重,不适合全家共赏和情侣约会,毕竟进入影院看电影还是以娱乐为主,所以它们依然不在观众选择范围之内。或许目前唯一的路,就是将其合理包装为商业大片,适应市场的类型化需求,同时根据适合的观影人群选择档期,如喜剧、动画就比悲情的电影更适合暑期档。而这需要创作者对市场营销的理解,也需要院线方在排片上的支持,毕竟,目前大众能接触到的电影与其本应具有的属性,即关照现实越来越远,这是需要调节的。【详细】

 

调查

1.您今年到影院观看过哪部文艺片?
《观音山》
《最爱》
《重来》
《钢的琴》
都没有去影院看
2.您认为小众文艺片具备什么会吸引你进入电影院?
跌宕起伏的情节
有个性的表现手法
自己喜欢的明星
深刻的内涵
获得电影奖项
无论具备什么,都不愿意进影院看
3.您认为小众文艺片市场的春天到了吗?
到了,有一两部票房成功就够了,即使是商业片也不可能部部都成功
到了,今后高票房的文艺片会越来越多,与商业片分庭抗礼
没到,大众并没有从内心接受去影院看文艺片,票房好只是偶然现象
没到,也永远不会到
 
   

今年是华语电影的阵痛期,有的大片票房不尽如人意,也有烂片取得骄人战绩,但终究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趋势,未来,真正的好电影会被留下来。《钢的琴》之后,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上脱颖而出的《Hello!树先生》也即将上映,这部同样口碑超强的小众文艺片或许又会掀起一波在市场内为文艺片正名的浪潮。我们同样期待,也同样怀揣理想,或许有一天,小众文艺片真正成为大众文艺片,更多的观众愿意走进影院欣赏这些优秀的国产电影。

   
 

凤凰网娱乐频道 | 编辑:秦婉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