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典《丝路花雨》时隔30年改版再献国庆
2009年07月23日 16:01凤凰网娱乐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民族经典《丝路花雨》时隔30年改版再献国庆

大漠驼队、繁华丝路,千年前敦煌壁画上的曼妙舞姿被活灵活现的展现于舞台……1979年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了以复活敦煌壁画、歌颂中外友谊为主题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献礼国庆30周年。三十年后的今天,《丝路花雨》再度晋京成为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之一,于7月29日至8月2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历经三十年的时光打磨,如今,《丝路花雨》早已经成为中国舞剧的文化名片之一,琵琶伎乐、捧花飞天的西域之美历久弥新,绽放出更加非凡的艺术光彩。

三十年前

献礼国庆30周年 舞蹈界的一座里程碑

1979年,中国的艺术界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文革的思想禁锢尚未让艺术家们的头脑完全“松绑”,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纷纷为思想解放进行着各种尝试,此时《丝路花雨》应运而生,作为国庆30周年的献礼剧目登上北京的舞台。至今,她的问世仍被称为是中国舞蹈界乃至整个文艺界的“重磅炸弹”,带来了振聋发聩的影响,无论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为其所塑造的独特美感与艺术高度而惊叹,称其为“思想解放的硕果,文艺春天的报春花”。

首演当年《丝路花雨》便获得由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双项大奖,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先后出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成为第一个登上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亚洲文艺团体,被称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意大利《时代》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通过〈丝路花雨〉敲开斯卡拉剧院大门》的评论文章。如今,30年过去了,《丝路花雨》如美酒一般,越陈味越浓!

复活敦煌壁画 开创中国舞蹈新天地

《丝路花雨》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辉煌文明,为艺术创作留下了珍贵的题材。而“复活”壁画的伟大创举,更是开创了“敦煌舞”这一全新的舞蹈语汇,和之前从戏曲中脱离出来的中国古典舞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她是编导们从2000多尊彩塑、4万多米壁画中提炼的舞姿,她的问世丰富了中国舞蹈的表现形式,令敦煌形象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其中“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经典段落更是被公认为中国舞坛的佳作。

第一代女主角“英娘”的扮演着贺燕云回忆起当年参与创作排演的过程感慨道:“复活敦煌壁画舞蹈不是一件易事。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将静止的画面变为连贯的舞蹈是一件艰难的工作。我们寻找着每一幅舞姿之间的关联,判断是腾空的瞬息还是地面的造型,就像把一个个静止孤立的字与词,变成情趣盎然的句子。当敦煌史学家第一次看到我们的舞蹈编排时,他们的兴奋难以用言语形容,仿佛每天面对的壁画中的人物如今活了起来一般。”

三十年后

歌颂和平 献礼国庆60周年

创作至今30年间,《丝路花雨》从未间断过在舞台上的演出,将绚烂多姿的敦煌文化复活于世人眼前。2004年这部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在大剧院的演出,将令这部作品突破1600场的的上演次数,创造中国舞坛的新纪录。

30年来,《丝路花雨》始终能够打动人心,除了形象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舞剧本身的立意也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全剧以和平、友谊为主题,通过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动人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光辉形象和各民族友谊的源远流长,将舞剧提升到了思想的高度,至今仍然旧具有现实意义。

2008年,《丝路花雨》作为“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参演剧目晋京演出,甘肃省歌舞剧院以此为契机,在尊重原作、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修排,增强了舞剧的时代气息和艺术表现力,使其更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再塑英娘 从“小花旦”到“大青衣”

新版《丝路花雨》运用了大量电影的表现手法,在立体的空间中,把所有的人物、场景全方位的的展示在舞台之上,并且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个性塑造,特别是对于英娘的刻画,将“演”与“舞”密切结合。新版总导演沈晨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梳理了人物的命运路线,在第一幕和第二幕里观众将看到一个‘小花旦’式的英娘,而到了三幕以后,随着成长与经历,她变成了一个‘大青衣’式的英娘,性格与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将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饰演英娘的青年演员赵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丝路花雨》是我进入舞蹈学院后第一堂古典舞欣赏课看到的作品,第一位英娘贺燕云曾经为我们上过课,第三代英娘史敏是我的班主任,能够走进《丝路花雨》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我希望能够将敦煌舞发扬光大,也希望自己能够接好这个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张园园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