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时代我们怎样阅读话剧《浮士德》
2009年08月17日 11:28凤凰网娱乐 】 【打印共有评论0

浮士德导演徐晓钟、副导演王洋

这9个月的教学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影响,现在你像我、查明哲、魏晓平、吴晓江、总政话剧团的龚晓东、中戏的廖向红、丁如如,上海的雷国华、李建平,还有前些年很活跃的娄乃鸣,这些人全是中戏导79的同班同学,也就是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晓钟老师对导演艺术的理解和美学追求的渗透和教育

1983年,徐晓钟带着查明哲、王晓鹰这批学生,排演了易卜生的名剧《培尔•金特》,这部兼具了诗的形式和意境的戏被称为中西方文化融汇贯通的典范。

曹禺称赞道:“在徐晓钟流畅的导演艺术下,戏充满了曲折浪漫的哲学意味。戏将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内上演,而且保留了《培尔•金特》原著的精神,使中国观众能够看懂、能够接受易卜生的这部名著……而且戏搞得很有吸引力,很有诗情,很有生活。”

他一方面是一个先驱  一方面又是一个总结者

问:那是一个现实主义戏剧非常受推崇的时代吧?

王晓鹰:

对,所以像晓钟老师这几部戏剧都是所谓的“新时期戏剧”,中国的新时期戏剧之前,现实主义戏剧或者说是叫写实主义戏剧是唯一正统。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观念让我们大开眼界,整个新时期戏剧也都是那样一个状态,就是打破了写实主义是唯一正统的这样一个传统观念。1988年他排出了《桑树坪纪事》,这是一部把新时期戏剧这么多戏剧工作者的戏剧探索,把包括他本人从《麦克白斯》《培尔-金特》这种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追求诗化的、追求通过舞台假定性达到诗化的意向的导演创作理念追求都一一涵盖的作品。《桑树坪纪事》算是一个高水平、高规格的一个总结性创作。当时,大家都说《桑树坪纪事》是十年新时期戏剧的总结性创作,在这个意义上,它对于中国戏剧导演艺术的发展是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的。

所以晓钟老师在不仅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先驱,更是一个重量级的、影响力很大的先驱,因为他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做一点实验,做一点惊人之笔,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积淀进行的创作。他一方面是一个先驱,一方面又是一个总结者。

徐晓钟的学生,执导过大型历史话剧《商鞅》的陈薪伊曾表示,“如果说中国话剧在上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曹禺为轴心的,40年代到70年代是以焦菊隐为轴心的,而从70年代到今天,我以为是以徐晓钟为轴心的……”

徐晓钟对中国新时期戏剧发展的探索和引领,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导演的话剧《樱桃园》、《屈原》以及歌剧《图兰朵》等。

你告诉那些不了解徐晓钟是谁的媒体,我们是谁

问:虽然您刚才提到的这些人现在都是中国戏剧旗帜性的人物,但对于您这些人的老师,在中国戏剧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他。

王晓鹰:

对呀,现在的媒体记者很年轻,可能对十几年,甚至十年以前的事情了解的就少。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大家更多进行的是浅阅读接受,对于文化现象也是。你以你能看的表面现象作为你能接受的表面渠道,那么在戏剧上就是看谁排的戏多?谁排的戏抢眼?谁排的戏能够叫座啊?谁排的戏能够引起轰动?谁排的戏能在商业上成功?谁排的戏能够获得更多的粉丝?当然这很重要,但文化的一些很深厚的东西都是在表层的内容之下的。比如像徐晓钟老师的导演艺术创作与思考乃至他的导演教学,对今天四五十岁年龄的这样一些导演和演员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一个对中国戏剧底蕴的推动。所以现在有些媒体要是不明白晓钟老师是谁,你就告诉他们:“这些人你知道吗?”这些人就是因为晓钟老师教过他们,用9个月时间给他们拍了一个《培尔•金特》,他们才在导演艺术创作和导演思维上了这么大一个台阶。

“《培尔-金特》是一次很重要的创作,整部戏排演了近一年,一边教学一边排演,一边研究一边排演。学生们也觉得排这部戏的过程中,把他们此前学习的东西集中检验并发展了。”25年后,徐晓钟说。
当年参与排戏的那批学生,如今大都已是中国戏剧影视界的领军人物,并延续着徐晓钟“融会贯通、以我为主”的戏剧思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园园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