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新《红楼》终于落幕,期间各种声音喧嚣不绝。新版《红楼》没成为经典,却引发了一场“运动”。品质导演李少红及其创作团队,竟沦落到众人“喊打”的地步,情何以堪?可是,究竟是谁搅动了我们的经典?究竟是谁辜负了国人的期望?谁又是“拆”掉“红楼”的真正幕后之手?答案不是李少红,也不是创作者,而是这个时代,那些不可言说又触目惊心的“潜规则”。背后纷繁复杂的利益角力乱象,真正应了甄士隐的那一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非常道:“宝黛钗”青春一梦为红楼】

 

[独家对话]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的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独家对话]阿忆:权贵与投资商成为新《红楼》的致命伤

权贵和投资商不懂得艺术规律,也不愿意尊重艺术规律,会在角色抉择上做非分干预,对于影视剧作品而言,这是致命伤。此外,因为原因种种和种种原因,受众丧失了宽容,你改了情节,他骂你不尊重原著,你算老几,你连细节都不改,他骂你糟蹋了原著,一点意思没有。

 
[独家对话]裴钰:
新《红楼》是名副其实肥皂剧

李少红导演,是真正打开了电视剧“娱乐转型”的潘多拉盒子,用新红楼梦这样万众瞩目的剧集,完成了把电视剧从“戏剧艺术殿堂”拉下来的“壮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肥皂剧,所以,她堪称中国电视剧娱乐化的第一人。 【详细】

[独家对话]裴钰:
李少红需向王晶学习

按照产业化的模式拍摄电视剧,出来的就是娱乐产品,所以,我说李少红是电视娱乐化的转型人物,这么多的否定和愤怒,也是李必然的职业代价。王晶的心理素质值得李少红借鉴,商业片导演应该学习王晶。 【详细】

[独家对话]裴钰:
当下“屁股决定艺术”

我希望学习一下郭德纲的责任感,他会说:感谢观众,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现在是“屁股决定艺术”,还不是能力决定艺术。没有竞争的危机感,就没有饱满的责任感,没有市场化的制约,就没有观众买方的利益保障。 【详细】

小演员个个来头不小 个个都是有背景的主

网友:新版《红楼梦》里面据说很多演员都是带着投资来的,李少红费了很大劲来均衡利益。再瞧瞧这些演员的演技,那个演黛玉的活脱一副受气包小媳妇,演凤姐的更是半点演技全无,磕磕巴巴的纯粹像背书一样在念台词……要说这些人是靠真本事争取到角色的,打死我也不信!”【详细】

 
姚笛(饰 王熙凤)
她是雷打不动的主演

网友:好爱笑!
调查:新版《红楼梦》在拍摄之初,一位剧组小演员就透露,“姚笛可是有背景的人,现在签约赵宝刚公司,是投资方这次力捧的演员。因为这个,前些日子剧组内局势还弄得十分紧张呢!”【详细】

周采芹(饰 贾母)
她混好莱坞演过邦女郎

网友:有气场!
调查:导演李少红曾说,“我和周采芹的交情是婉姐(李小婉)牵的线,是从她的自传《上海的女儿》开始,我们想把她的经历拍成电影,并且通过她了解她的父亲周信芳。 【详细】

李艳(饰 袭人)
她是带着投资进组的

网友:太路人!
调查:李艳的 父亲是温州永强人,母亲是苏州人。在李艳7岁的时候,因为父亲的生意,他们一家人搬到了苏州。李艳的家庭算是比较富有,但是否参与了《红楼梦》的投资还无从查证。 【详细】

蒋梦婕(饰 林黛玉)
她是李小婉准儿媳?

网友:很无语!
调查:李小婉的儿子林申和蒋梦婕只是在去年拍摄了一个广告片。片中,“大国”林申和“小美”蒋梦婕扮演一对爱人,通过对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的描述,产生了非常逗趣的效果。【详细】

杨幂(饰 晴雯)
红楼选角确有“潜规则”

网友:太奇怪!
调查:杨幂在做客某谈话节目时曾说,《红楼梦》在选角时有“潜规则”,“可能所有的人都已经看到了《红楼梦》的前景,或者说商机,所以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付出什么努力都要挤上去。 【详细】

白冰(饰 成年薛宝钗)
投资方出钱,当然用自己演员

网友:不专业!
调查:白冰原名陈东,2006年《梦想中国》第七名,之后签约英皇的内地公司,被称为内地英皇的一姐。当时英皇方面的负责人曾向媒体表明态度:“我们出了钱,用一个我们的演员很正常!” 【详细】

    回首新版《红楼梦》的诞生之路,不难发现:选秀、换导演、换角色,甚至“内定说”、“潜规则”……这些艺术创作之外的话题源源不断。谁适合演这个角色?观众说了不算,其实导演说了也不算。李少红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成为千夫所指,但或许,她也不过是资金运作模式下的一只替罪羔羊。

 

 投资方:投资方垄断式运作导致李少红沦为失败者

新版《红楼梦》的催生是由众多投资方与相关红学协会多方保护下,“靠着看不见的手”阻止了竞争者的觊觎,才能将这个投资后几年不开拍的题材“保住”。这种“隆重的集体创作模式”的结合成了中国电视剧产业至今为止最大的利益共同体,最终以垄断的方式获得了利益的最大化——超级垄断利润。

 

红学家:为文化利益掣肘剧本创作 编剧沦为“文化奴隶”

一具体改编完全按照红学家的意见办,在这样的统制下,最需要想象力和个性的创作,沦落为繁重的“体力活”。九个不到三十岁的80后,像农民工一样编写剧本。他们在规定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完全变成了工匠。这些人或可称之为“文化奴隶”

 

 李少红只算是“工头” 投资方介入角色“海选”

在投资方与红学家的双重约束下,导演李少红不过是个工头罢了。(制片方)留给她的只有雕虫小技的发挥空间。而且,投机资本要求她以急行军的速度完成生产。新版《红楼梦》筹备期长达近六年,但选秀活动实际只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演员培训的期限仅有区区三个月而已。

 

新《红楼梦》大事记

2006年8月《红楼梦中人》选秀启动

红楼梦中人,是北京电视台推出的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组织的演员选秀活动,通过海选及比赛选出主要演员。楼梦中人自2006年8月21日启动。用执行导演常晓阳的话说,选秀重点是选帅哥靓妹,演员则要根据角色来定...[详细]

李少红接替胡玫拍摄新《红楼》

前日,导演胡玫在京出席电视剧《客海往事》签约仪式时,宣称已与“红楼梦中人”选秀的主办方北京电视台结束合作,将另起炉灶,于明年年底另外开拍一部新版《红楼梦》。记者从《红楼梦》制片方之一华录百纳的老总罗立平处获悉,已经确定了由李少红接手...[详细]

新《红楼》地方台首播 收视飘红

新版《红楼梦》已经在青岛等11个地区陆续开播,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七月四日至七月七日,全国多个电视台的收视率均打破当地电视剧首播收视率纪录...[详细]

新《红楼》卫视播出 首日褒贬不一

9月2日,备受争议的新版《红楼梦》正式在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上播出,首次接受全国观众“审查”。一直挨板砖的新《红楼梦》开播首日,有近一半的观众认为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详细]

 

网友辣评新版《红楼梦》

整体印象——应该改名叫“红雷梦”

台词——演员的台词就是书中的词,编剧可真省心,一个字都不用改了。
造型——铜钱头太抢眼了,李少红是被叶锦添给黑了。
画面——咱国家那么多名山美景,你拍哪个不行啊?女娲补天非得用欧美的特技?!快进的镜头看得人头晕。恍惚觉得是在看鬼片,虽然光打得是很漂亮,但也很阴森,人物感觉随时都像画皮的样子。
导演——李少红还是去拍《聊斋》比较好。
旁白——平均每隔5分钟出现一次,整个就是个广播剧。
背景音乐——咿咿呀呀个不停,还不断变速,整个就是个惊悚片。 [详细]

演员——基本没有看到大家闺秀的仪态气质

贾母(周采芹饰演):老太太好像巫婆,她看黛玉的眼神绝不是慈爱,而是像看着一条美味的红烧带鱼。
幼年林黛玉(林妙可饰演):太做作了!
少女林黛玉(蒋梦婕饰演):新版的肥黛看着很像少妇,哪有书中黛玉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
少年贾宝玉(于小彤饰演):宝玉太嫩了,为什么梳个非洲辫子头啊?是不是因为现在正是南非世界杯啊?
秦可卿(白冰饰演):秦可卿简直就是黑蜘蛛精,铜钱头不说,弄个紫色的大花还配黑色的蕾丝裙,鬓角还那么妖媚,回头的那个眼神……妖孽啊。
王夫人(归亚蕾饰演):王夫人应该50岁左右吧,归亚蕾实际年龄跟剧中扮相怎么都是70岁左右。
袭人(马静饰演):初试云雨的那段,袭人应该有的那种含羞带怯、欲迎还拒的神态演员一点也没有演到位... [详细]

 

圈中人品《红楼》

赵宝刚:我拍不了红楼 新版难逃挨骂命运

赵宝刚用“拍不了”三个字简单地总结了自己当时的想法,但在国内电视剧领域里鲜少失手如他都觉得“拍不了”,拍《红楼梦》,至少得花三年工夫,准备就得两年,后来我一想,如果花了两年,最后再拍不了,而且华录百纳他们希望马上就拍,我很怀疑,我觉得我拍不了,所以最后还是拒绝了...[详细]

江小鱼:张艺谋未必拍得比李少红好

由新《红楼梦》引起的“讨伐运动”,江小鱼对凤凰网娱乐讲述道,是在于网民缺乏理性判断,浮躁的观众根本无福消受名著,“他们在看《红楼梦》的时候,是怀着仇恨,根本不想理解的态度去看的,其实这并非是李少红个人的影响,换成其他导演也一样。我敢说,张艺谋来拍,未必拍得比李少红好”...[详细]

吴毅:演员毁了红楼梦 李少红功大于过

批评并不能否定李少红的努力,新《红楼梦》恰恰体现了李少红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优点,并不是所有导演都有勇气翻拍古典名著的。新《红楼梦》从内容上忠实于原著,从画面上唯美精良,观众对于这部影视作品应该宽容对待,而不要只是批评 ...[详细]

    演员的错误选择是导致《红楼》遭批的直接原因,可连普通百姓都一眼看出不合适的人选,导演如李少红能完全没有感觉?这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唯一的解释便是隐藏在《红楼》背后强大的利益集团,太多无形的幕后黑手在操作着这一切。浮躁的年代养活了一批满眼皆是名与利的人们,而他们在暴殄《红楼梦》这顿盛宴之时,也断了我们的精神之根。

 

朱大可: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需待文化复苏

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详细】

 

 利益集团赚个钵满盆满 名著沦为赚钱的筹码

仅仅用钱和决心是无法堆出艺术的,场面似乎都有了,但就是不能感动人,不能让观众从中获得那种震颤的美的体验。不拍人的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红楼梦就变成了场面戏,形似神亡。华丽或许是,但那是空洞的华丽,或许称奢靡更合适些。资本与权势的联手,使得名著成为赚钱的工具,没有世界观、文学观、价值观,一切都是赚钱的筹码…【详细】

 

投机客们名利双收 民众沦为买单者和受害者

某些“艺术家”豁然开窍,发现了名利双收的新路径:那就是与垄断企业联手大规模制造、明星云集,舆论开道,轻松赚银子,参与者利益均沾。这个游戏的核心是齐心协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做成了文化垄断。这种资本盈利新模式,养肥了文化投机客,民众最终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买单者和受害者,历史被扭曲,审美神经萎缩,真与艺术渐行渐远,人们只能接受或欣赏那种被制造出来的伪劣产品…【详细】

 

名著翻拍的根源

四大名著翻拍背后:电视文化囊中羞涩

乍看,古典文学一派欣欣向荣;细想,电视文学一片空空荡荡。四大名著被重拍是巧妇难为无“新米”之炊,炒冷饭以掩囊中之羞涩。 [详细]

翻拍名著为名利双收还是出名上位?

各种经典名著的翻拍剧就牢牢占据了今年的电视荧屏。他势必要接受新老观众挑剔的拷问,但是制片方仍然在板砖中坚持此道,无非出名、得利两个原因。[详细]

名著是全民的财富:翻拍如何取悦于民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要改编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四大名著的本质属性:人民性。但是,名著、经典,是全民的财富,改编、翻拍,都必须尊重人民大众的情感与审美。[详细]

    科技在进步,投入在增加,绝不是无能之辈的李少红却没能为我们拍出一部令人满意的《红楼梦》。我们不禁要问名著翻拍需要怎样的土壤?当下是否是一个名著翻拍的最佳时机?利益主导一切的时代,导演与制片方变成了打着“艺术”旗号的“影视商”。名利熏心的年代,要如何做才能阻止一切皆被娱乐的命运?

 

朱大可: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详细】

 

 裴钰:观众看待经典作品重拍 要有一个娱乐心态

女导演拍《红楼梦》,是否适宜,这值得我们思考。《红楼梦》的核心价值观,是海棠花精神,是男性对女性的理想化和哲学化的赞美,这种源于男性潜意识中的精神诉求。观众看待经典作品重拍,要有一个娱乐心态,当作娱乐事件。经典重拍,对创作团队会有很大的商业收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不大。 …【详细】

 

阿忆:不要怕经典,要大胆改编,必须大刀阔斧

不要怕经典,要大胆改编,不只是电视化呈现,必须在情节和细节上有所删增,文字毕竟不是视听,它们各有各的规律,既然改变为影视,必须大刀阔斧地改编,否则不可能好看。…【详细】

调查

1.你是否认可新版《红楼梦》?
认可,忠于原著,细节和拍摄手法有进步
不认可,粗制滥造,与原著精神严重不符
无所谓,只是一部普通的电视剧
2.新版《红楼》缘何招致恶评无数?
87版珠玉在前,集体记忆过于深刻
公众期望值高,经典再现难免挨骂
创作苍白人物失败,主创团队难辞其咎
批《红楼》不应过于“运动”化,人云亦云
3.如何看待李少红及其身后的各种利益纠葛?
李少红是“替罪羊”,她在为创作环境买单
“红学权威”和“资本权贵”不应扼杀创作自由
在影视圈立足,就必须遵守行业“潜规则”
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解决
4.何时能拍出国人心目中的经典《红楼》?
87版已经很经典,无需再翻拍
时代过于浮躁,尚未做好文化和心理准备
李少红之后,众多导演将望而却步
只要有好导演好剧本,最近几年就能拍出
 
   

刘再复先生说,小说《红楼梦》是中国人的心灵旗帜和“天国之门”;如今不幸的是,电视剧《红楼梦》却成为展示文化权贵与资本霸权的工具。各方利益的牵扯中,创作竟被奇妙地边缘化了,《红楼梦》变成一只四不像,一朵塑料花。时代,这个浮躁的时代,偌大一个中国,竟容不下一个经典创作的自由土壤。抛弃了心灵的启迪、文化的传承、纯净的创作空间和个人化的创作自由,“权”与“ 钱”主宰的新《红楼》,是中国创作者的悲哀,也是中国电视观众的不幸。当有一天,我们真正回归到“良心”,回归到“个人”,或许才能迎来朱大可先生所说的“文化复兴”。

   
 

凤凰网娱乐频道 | 编辑:许绩林 胡涛 吴丹 赵大卫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