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娱评:我们需要的不是奥斯卡 而是理性认知

2013年02月26日 14:33
来源:新闻晚报

李安执导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4项大奖,成了本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的一大赢家,这也是李安在《断背山》之后,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李安的再度获奖,激发了网民的如潮热议,其成就也让人加大了对国内电影的抱怨,以及对国内影视创作的反思,“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真正的奥斯卡获奖者”,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未解之问。

这种“羡慕忌妒恨”加“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使得很多的人内心无比复杂,“获奖饥渴症”也成了行内外的一种共同表情,有不以为然者,也有酸葡萄心态者。这种状况,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情形一样,对于获奖的过度期待,已经让整个社会都似乎变得极为焦虑与浮躁。

好作品是不容易得到的,好作家和导演也是不容易成就的。如果看看李安的成长之路,谁又能想到,在他成功成名之前的那段孤寂与独处,长达数年默默的心路历程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没有获奖并不损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获奖只是一种程序与承认,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获得,但并不是追求的全部意义。

正如莫言的获奖,不能拔高中国当下文学创作在世界的地位,未能获奖也并不意味着文学就没有精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表示,“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 ”如果整体的水平都很高,有没有获奖也无损外界的认同。相反,如果整体水平不高,仅有一两个拔尖之人,虽有“鹤立鸡群”之感,却并没有什么普遍价值。正如在举国体制之下,竞技体育的水平再高,获得的奖牌再多,但整个国民的体质不升反降,获奖反倒成了一种反衬。以诺贝尔物理、化学奖为例,需要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基础,一个国家和地区获奖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其庞大的科研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为保障的,这种获奖甚至本身就有“水到渠成”的意味。

对于我们来说,不淡定的获奖心态其实也是功利主义的一种写照,这并不利于理性创作和研究环境的形成。一个事实是,我们的影视作品数量已经步入了世界第一,但在整体质量上并不突出。相比较而言,日韩等国在获奖上也并不突出,但很明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竞争优势,比如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等。对于国人来说,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需要奥斯卡奖吗,获奖对我们究竟有多少意义?

如果我们过度注重结果,那么其路径就跟中国足球的现状差不多,天天吼着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结果在“捡玉米,丢西瓜”的折腾中,不进反退。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没有办法获奖,而是因为心态太过浮躁,使得我们很难静下心下搞创作。狂热的奖牌崇拜中,丢失了最基本的过程,这才是最为可悲的现实。由此而言,我们需要的或许并是一个奥斯卡奖,而是如何形成理性的认知。

□唐伟

[责任编辑:李琳] 标签:奥斯卡 我们需要 李安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