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来袭,这些你不知道在哪的国家也能拍出佳作!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世界杯来袭,这些你不知道在哪的国家也能拍出佳作!

摩洛哥影片《摩洛哥街童》

凤凰网娱乐讯(作者/泥泥) 2018年世界杯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世界上最好的32只球队齐聚俄罗斯,将在一个月时间里带给全世界观众一场最顶尖的足球盛宴。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足球,而是这些国家所拍摄的经典电影。如果像是英国、法国、日本这些电影大国制作的电影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像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哥伦比亚这些国家所拍摄的电影,想必各位一定都没有看过。现在,就让作者带着你一起走进世界杯32强的电影世界。

亚洲——伊朗、沙特阿拉伯

       在本届进军世界杯的亚洲球队中,日本和韩国作为中国的邻邦,各位观众自然是非常熟悉,无论是日系的残酷青春和真人漫改,亦或是韩国的社会题材和黑帮暴力,在中国都有相当广的传播度,因此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除此之外,代表亚洲参赛的球队还有伊朗、沙特阿拉伯以及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由于在地缘上与欧美世界更亲近,会放在后面的欧美篇来说。所以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电影。

       伊朗不仅足球风格十分强悍硬朗,它们国家在国际电影节上的战斗力也是十分之强,即便是面对日本韩国这样的亚洲电影强国都毫不逊色。很多观众应该不知道伊朗是唯四捧得过金棕榈的亚洲国家(日本、中国、伊朗、泰国),而且伊朗电影还拿到过两座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也是中国电影人苦苦追寻多年而未得的荣誉。

当然,这么好的成绩多亏了像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贾法·帕纳西、马基德·马基迪、阿斯哈·法哈蒂等不停涌现的电影大师,法国传奇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甚至评价称“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可见伊朗电影人在国际上的地位之高。不过伊朗国内拍摄电影的条件其实并不好,当局经常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会禁映部分电影,甚至逮捕电影人,像贾法·帕纳西这么大牌的导演也曾被逮捕软禁在家。

2010年12月20日,伊朗政府宣布了一项震惊世界电影界的判决:“导演贾法·帕纳西因为参加反对伊朗政府的宣传活动而被起诉,他将在狱中度过6年,并被剥夺20年社会权利。其中包括不得制作或者指导任何一部电影,不得创作剧本,不得接受国内国外媒体采访,更不得离开伊朗”。即便是遭遇了这种迫害,贾法·帕纳西依然没有放弃对于电影的热爱,他在家期间用DV记录下自己因“宣传反对政权”而被囚禁家中的生活片段。帕纳西把镜头对准自己居住的公寓,对准自己,记录下了自己生活的琐碎点滴。贾法·帕纳西每天只能偷偷拍几十分钟的素材,完成拍摄之后,将素材秘密地装进了一个U盘之中,托人带到了法国,并入围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震惊了世界。

伊朗影片《樱桃的滋味》

       另一个亚洲足球强国沙特阿拉伯虽然是西亚头号大国,但该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却相当迟缓。一年前,沙特阿拉伯甚至都没有公共电影院,更别提什么电影产业了。直到最近,沙特阿拉伯的公共电影院的禁令才被解除,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黑豹》成为了第一部公开放映的影片,无数的沙特阿拉伯人走上街头涌入电影院,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不过在电影制作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沙特阿拉伯的电影人仍然没有放弃拍摄电影。在2013年,女性题材电影《瓦嘉达》成为沙特阿拉伯历史上第一部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而且更加难得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海法·曼苏尔是一位女性。在礼教十分严格的沙特阿拉伯,女性做导演被视为十分不雅的行为,海法·曼苏尔只能呆在剧组的车里指挥电影的拍摄工作,虽然没有得到奥斯卡的提名,但《瓦嘉达》也在当年的颁奖季收获了一堆奖项,为沙特阿拉伯的电影人点燃了希望。如此,沙特阿拉伯当局开始逐步放宽对于电影的管制,相信有着丰厚资本支持的沙特阿拉伯电影人会探索出一条合适的电影之路。

沙特阿拉伯影片《瓦嘉达》

非洲

北非——埃及、突尼斯、摩洛哥

       虽然足球水平并不是100%和经济实力成正相关,但实事求是地说,在非洲这片相对落后的大陆上,那些整体实力强大的国家在足球项目上的水平的确要高于较贫困的国家,比如说这次闯入世界的北非代表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这个现象在电影领域同样适用,毕竟只有人民有了稳定的物质收入来源之后,才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作为非洲大国,埃及早在1900年就出现了电影院,不过那个时候放映的都是引进的外国片。直到1927年11月,由埃及人依斯梯凡·鲁世梯导演的故事长片《莱依拉》上映,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认为是埃及电影真正诞生的日子。早期,埃及比较流行歌舞片和喜剧片,而后在1940年代,两类片种融合成歌舞喜剧片,统治了埃及的电影市场。二战结束之后,埃及经济复苏,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平均每年制作的电影能达到60部,这一数字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相比起来本土出产的电影来说,埃及对于电影的贡献大概更多地存在于欧美电影的外景之中。无论是《木乃伊》、《埃及艳后》、尼罗河上的惨案》这类确实发生在埃及的故事,亦或是《英国病人》、《班尼的录像带》这样的艺术佳作,又或者《变形金刚》、《神奇四侠》这样的商业大片,都爱去埃及取景,可能神秘的古埃及对于西方电影人来说真的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吧。

埃及影片《开罗车站》

同处北非的摩洛哥与埃及的情况类似但又更胜一筹,也是很多经典电影的外景地,曾在摩洛哥拍摄的电影有《阿拉伯的劳伦斯》、《角斗士》、《天国王朝》、《盗梦空间》等等。摩洛哥当局也建立起了阿特拉斯影城电影制片厂,以满足来自全世界电影公司的需求,像最近的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就去往那里进行拍摄。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著名的《卡萨布兰卡》并没有去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拍摄,电影全程都是在美国进行拍摄的,电影中的里克咖啡馆也是临时搭建出来的场景。

其实摩洛哥的外景地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897年电影这项艺术刚刚起步的阶段,法国电影人就前往遥远的摩洛哥拍摄纪录片。在随后50年左右的时间里,法国人在摩洛哥一共拍摄了近50部故事片,大多是以神话为题材。直到1944年。摩洛哥才成立了属于自己国家的电影中心和制片厂。不过到了1970年代之后,摩洛哥才开始制作真正的故事长片,大多数作品是模仿邻国埃及的歌舞情节剧和1940年代的好莱坞影片,并且基本上是和法国、埃及等国合作拍摄的,并没有太强的原创能力。

而另一北非大国突尼斯,在作为电影外景地的方面也赫赫有名,传奇的《星球大战》就在突尼斯多地取景,天行者家族的故乡塔图因就位于此地。不过相比起两位强大的邻居,突尼斯电影起步比较早,早在1923年,突尼斯就诞生了本国第一部长片《大街里的眼睛》。在法国统治期间的1946年,突尼斯也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开始稳定持续地制作电影,这是北非电影工业起步的标志。

近年来,突尼斯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表现也十分出色。影片《赫迪》就获得了2016年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和最佳处女作奖,影片有着浓厚的政治隐喻,要结合着北非国家的政治状况来看,也表明了这些国家在经历了变革后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

除此之外,突尼斯还有自己的迦太基电影节,这是非洲的三大电影节之一,中国演员余男就曾凭借《图雅的婚事》获得过影后殊荣。

突尼斯影片《赫迪》

西非:尼日利亚、塞内加尔

       虽然身处西非这片全世界最贫穷和落后的区域,但尼日利亚却是实打实的非洲第一大国,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都高居非洲第一。也正是因为有了人口和经济上的优势,尼日利亚建立了在非洲遥遥领先的电影工业体系——瑙莱坞。

1960年,尼日利亚正式摆脱了英国殖民的统治,宣布独立。有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尼日利亚电影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稳步发展,在1990年前后逐步走向了顶峰,由此拉开了瑙莱坞电影爆发式增长序幕。截止到2012年,尼莱坞每年生产超过1500部电影,贡献产值近5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近40万个工作岗位,成为世界上电影业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

大多数瑙莱坞电影采用小作坊制作,一部的成本大约只需要两万美元,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拍完一部电影,然后马上发行DVD出售。从电影年产量看,瑙莱坞排在宝莱坞之后位居世界第二,这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瑙莱坞每年出品的电影数量大约相当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电影出品数的总和,可以是相当惊人了。而从年产值来看,瑙莱坞在最巅峰时期曾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高居世界第三,在非洲大地上遥遥领先。瑙莱坞电影不仅在非洲本土具有绝对控制性的文化影响力,也将海外市场扩展到了欧美地区。

尼日利亚《黑金》

不过和其它相对比较落后的非洲国家而言,瑙莱坞虽然产量大影响力广,但主要还是速食快餐,并没有制作出来什么高质量的精品。这一点上,尼日利亚电影人还要和同处西非的小弟塞内加尔多学习学习。

塞内加尔作为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GDP排名大概落在全球第160位之后。这个国家在国际上还有些存在感的地方的可能就只有足球和达喀尔拉力赛这两项体育活动了。

虽然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但塞内加尔电影人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1960年正式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独立之前,塞内加尔本土没有制作过一部属于自己国家的电影。1955年,塞内加尔学生保罗·维埃拉曾在法国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塞纳河畔的非洲》,虽然只是一部时长25分钟的短片,但这是历史上法语区非洲人拍摄制作的第一部影片。

在独立之后,塞内加尔电影人开始制作本土电影,还诞生了像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这样杰出的艺术电影导演。他执导的电影不仅去戛纳参加竞赛,甚至还得到了马丁·斯科塞斯的青睐,将其电影《土狼之旅》选入“世界电影计划”的项目之中。到1990年代,塞内加尔每年能稳定出品5部左右的电影,虽然数量不多,但这在贫穷的西非已经算是首屈一指了。

在这样持续稳定的产出之下,塞内加尔的电影人也收到了回报。由阿兰·戈米斯执导的《菲丽希缇》就曾摘得去年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电影前半段是张艺谋《秋菊打官司》式的现实主义故事,到了后半段又有一部分王家卫般的迷离情绪,艺术风格相当独特。


塞内加尔电影《菲丽希缇》 

美洲

中美洲——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拿马

       中北美洲美洲地区经济文化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和加拿大都未能闯入世界杯决赛圈,因此一直和美国相爱相杀的邻居墨西哥就成为了中北美洲的最强代表队。首轮小组赛打花夺冠热门德国队,证明了墨西哥的足球实力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一支强队扳手腕。而在电影方面,当代墨西哥电影人同样有着可以叫板全世界的实力。

墨西哥的电影事业起步非常早,1896年,工程师托斯卡诺就开设了电影院,并在随后的数年间推广到墨西哥全国。而在1917年,墨西哥诞生了第一部故事长片《光》,这是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果实。同年,墨西哥还建立了阿斯特卡电影公司,年产量可以达到10部。1931年,被誉为“蒙太奇之父”的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来到墨西哥拍摄电影,他将先进的电影理念带到了墨西哥,并对墨西哥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远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国内政局稳定,墨西哥电影在1938-1944年进入黄金时代,包括路易斯·布努埃尔在内的诸多知名电影导演移居墨西哥。再加上当局为了促进本国电影事业发展,宣布成立墨西哥电影总局,并规定电影院必须放映国产电影,这让墨西哥电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产量达到80至100部,逐渐在拉美市场上开始占据优势。

好景不长,战后美国和欧洲的电影业开始复苏,墨西哥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迅速萎缩。到1963年,墨西哥一年只制作了25部电影,比起黄金时期下降了300%。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墨西哥政府采取了多管齐下的举措,扶植国有电影企业,并成立国家电影资料馆,新建大量电影院,放宽电影审查制度等等,但即便这样也没有抵挡得住外国电影的冲击。据数据显示,1970年代后期,墨西哥2000家电影院中正在上映的有80%是外国电影,而墨西哥影片大多只能在外省和小城市上映。墨西哥电影业日趋萧条,影片产量下降,电影院逐渐减少,外国影片垄断了电影市场。这对于墨西哥电影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恶性循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积极的角度说,正是这大量外国电影的涌入,让使得出生在1960年代的当代墨西哥电影人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电影,从而培养起了以“墨西哥三杰”为首的黄金一代。

1961年出生的阿方索·卡隆、1963年的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和1964年的吉尔莫·德尔·托罗依次拿下了过去五年奥斯卡最佳导演中的四次,唯一一次旁落的2017年还是因为他们三人都没有新作品问世。这其中,最强势的伊纳里图在2015年和2016年凭借《鸟人》和《荒野猎人》连续两年拿下最佳导演已经被写入了影史。

墨西哥电影《通天塔》

相较于墨西哥较为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和层出不穷的电影导演,两个邻国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在电影方面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像巴拿马直到1972年才在作家里维拉的领导下成立了电影实验小组,开始了本土电影的探索之路。要知道,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数加起来只有不到900万,还没有墨西哥城的一半多,市场容量有限,又有极为强势的邻国压制,想要发展本国的电影产业谈何容易。

哥斯达黎加电影《红色公主》

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乌拉圭、秘鲁

       在南美洲这片大陆上,巴西不仅是足球王国,而且在电影方面也是早早起步,遥遥领先于其它南美洲国家。早在1900年前后,巴西的电影公司就开始以十分分散的方式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到1915年,企业家弗朗西斯科·西拉多尔从在圣保罗州一地就建立了150家影院。

巴西第一部重要的电影长片诞生于1913年,是由导演弗朗西斯科·桑托斯

摄制的《巴尼奥斯的犯罪》,改编自皮洛塔斯城牲畜市场的一桩社会新闻。不过在1935年之后,在好莱坞电影的挤压之下,巴西的电影产业又趋向衰落。1941年,巴西的影片产量甚至跌到只有一部。在巅峰时期,好莱坞垄断了巴西电影院上映80%的电影,巴西一度成为美国电影在海外最大的市场。1958年,巴西全国售出电影票数共达到3亿张,其中有2.5亿张是属于美国影片的。除了巴西本国电影停滞不前之外,巴西电影市场的未来还是很光明的,电影院数量将近3000家,而观影人次也达到了人均每年走进电影院5次。

虽然后来好莱坞在巴西的控制力有所减弱,但巴西政府对电影事业漠不关心,而且电影人的力量分散,资金仍然短缺,即便涌现出一些才华横溢的电影人,也无法改变尴尬的局面。像是出生在圣保罗的导演安塞尔莫·杜阿尔特,其执导的电影《诺言》在1962年戛纳电影节上夺得金棕榈大奖,这也是巴西历史上唯一一座金棕榈奖杯。

这样的局面持续了很久,直到世纪之交,新一批的巴西电影人才逐渐成长起来站稳了脚跟。1998年的《中央车站》、2008年的《精英部队》都捧走过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不过在这一批“新电影”之中,最著名的电影当属2002年的《上帝之城》,作为一部外语片,能拿下四项奥斯卡提名,可见这部电影的实力。与巴西足球灵动飘逸的风格不同,巴西电影却显得生猛有力,如同《上帝之城》,剪辑之凌厉放到好莱坞动作片面前也不落下风,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剧情更让人从心底感到震撼,抢劫、杀人、走私、贩毒、警匪勾结……费尔南多·梅里尔斯镜头下的里约热内卢是一座“被上帝抛弃了的上帝之城”。

与巴西相比,阿根廷的电影起步稍晚,第一部故事片《处决德莱戈》诞生于1908年,由意大利侨民马里奥·加罗导演。在此后的十余年间,阿根廷的电影业发展迅猛,某些年份的产量可达30部,题材则多以历史类型为主。在1940年代之前,阿根廷甚至成为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电影市场。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两家制片厂稳定输出,使得阿根廷成为西班牙语影片的最重要生产中心。1939年,阿根廷生产制作的电影数量超过了50部。不过由于二战美国胶片减产的影响,阿根廷失去了在西班牙语电影世界的优势,被墨西哥取而代之。此后几十年间,阿根廷电影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阶段。

       新世纪以来,阿根廷电影有所复苏,尤其是近几年在国际上的表现十分亮眼,《荒蛮故事》、《杰出公民》在三大电影节都有不错的表现,其中最为成功的还是横扫了2009年颁奖季的《谜一样的双眼》,该片在强敌云集的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战胜了金棕榈电影《白丝带》和金熊电影《伤心的奶水》。《谜一样的双眼》后来甚至还被翻拍了美国版,由妮可·基德曼和朱莉娅·罗伯茨两位女神主演,不过质量远远不如原版。

阿根廷电影《谜一样的双眼》

哥伦比亚的电影事业起步于1920年前后,不过一直发展得较为缓慢。据史料记载,在1940至1950年这十年间,哥伦比亚一共才制作了10部有声故事长片。加之在南美大陆上,好莱坞电影的势力影响深远,更多的时候对于当地的电影业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压制。哥伦比亚总统曾颁布过一项旨在保护本国电影业的法令,但是很快就因为美国大使的抗议而被迫取消。

       近些年,哥伦比亚涌现了一批年轻导演,“80后”希罗·盖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给故乡的黑白影像诗《蛇之拥抱》就震惊了世界。电影前半段的丛林冒险有着些许赫尔佐格的遗产,后半段直接穿越到太空漫游更是让人目瞪口呆。电影曾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甚至在2016年的中国影迷圈都引发过小小的风潮。

哥伦比亚电影《蛇之拥抱》

另一只代表南美洲出战的秘鲁除了足球实力不俗之外,更为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它们的文学世界。像大文豪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就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然而秘鲁电影的荣耀同样来自于略萨家族,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侄女——克劳迪雅·略萨为秘鲁捧回了史上第一座三大电影节的奖杯,她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伤心的奶水》拿下了柏林金熊奖,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过后来去美国发展的克劳迪亚·略萨发展得不太理想,和詹妮弗·康纳利等明星合作拍摄的《在空中》口碑票房扑街。此后,克劳迪亚·略萨就一直处于蛰伏的状态。

秘鲁电影《伤心的奶水》

与几个人口众多的邻国相比,乌拉圭的人口数量稀少,只有340万的人口注定了该国无法产生足够大的电影市场。虽然乌拉圭的观影人次和电影院数量的数据都挺不错,但国内只在首都蒙得维的亚有一个制片厂,而且产量十分低下,每年制作的电影数量都在个位数徘徊。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诞生了像阿德里安·比涅兹这样的年轻导演。比涅兹初出茅庐即一鸣惊人,处女作《暗恋》获得了2009年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不过在《暗恋》之后,比涅兹拍摄的几部电影也都没有能够再现《暗恋》的辉煌。

乌拉圭电影《暗恋》

欧洲

       本届世界杯决赛圈欧洲的几只热门球队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时也都是电影大国,观众对它们的电影已经非常熟悉,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赘述关于这几个国家的电影了。

北欧——瑞典、丹麦、冰岛

       北欧的电影一直区域性都比较强,除了风格比较凌冽之外,北欧五国(再加上挪威和芬兰)出产的电影大多也都是几个国家联合制片,单一国家独立完成拍摄的很少。

北欧五国中,电影业最先起步的是瑞典。早在1898年,瑞典人就开始自主制作影片。1907年,瑞典第一家电影公司斯温司卡在斯德哥尔摩成立,当时该公司制作的影片主要改编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丹麦的安徒生的童话就经常被他们搬上大银幕。

1917年,瑞典古典学派诞生,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瑞典最早的电影大师维克多·舍斯特勒姆根据易卜生诗作改编的故事片《仇敌当前》成为这一流派的开山之作。舍斯特勒姆让农民、渔夫和贫民第一次登上电影银幕。古典学派电影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对传统自然的生活方式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学派兴盛时期曾培养了一大批明星,这其中最大牌的当属被誉为“瑞典女王”的葛丽泰·嘉宝,现在的100元瑞典克朗纸币上印着的就是她的头像。

而后到了1940年代瑞典发展起四十年代学派,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战争、战后的欧洲局势和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的情绪。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就发端于这个时期。伯格曼的创作生命非常漫长,从1946年期一直到2003年结束,横跨将近60年,后来他还经历了瑞典的新电影运动。到了1980年代以后,瑞典每年拍摄的电影稳定在20部左右,斯温司卡依旧是瑞典最大的电影公司。

瑞典电影《第七封印》

与瑞典相比,丹麦的电影史就没有那么辉煌夺目了。到了1960年代,丹麦才真正掀起了一波电影运动,也正是在1966年,丹麦国家电影学校在首都哥本哈根成立,旨在为国家培养导演、编剧和技术人才。丹麦当代最著名的两位导演拉斯·冯·提尔和比利·奥古斯特都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毕业于丹麦国家电影学院的他们一共为丹麦捧回了三座金棕榈奖杯。

丹麦电影《黑暗中的舞者》

相比之下,冰岛的电影就显得不值一提了。在这个只有30万人的国度里,并没有诞生过什么特别出色的电影人。而且直到1970年代末,冰岛才在北欧国家中最后一个建立了电影基金。从1980年代起,冰岛的电影产量一直维持在每年两到三部,十分低产。

冰岛电影《公羊》

中欧——波兰、瑞士

       波兰电影历史悠久,1896年开始有电影公开放映,1902年成立了第一家电影制片厂,1910年全国的电影院数量就达到了200家。到了1920年,波兰每年的故事片产量超过20部,电影院增至700家。不过这一大好的势头被战争无情地拦腰斩断。二战结束时,波兰只有5家电影院还能进行放映,许多电影工作者不是战死沙场便是牺牲在纳粹的屠刀下。波兰电影一切要从零开始,最初每年只能生产1到2部影片。

战后的波兰电影艺术在1950年代进入第一个高峰期,安杰伊·瓦依达、安杰伊·蒙克和耶日·卡瓦莱罗维奇等导演组成了“波兰学派”,代表作包括《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夜车》等。这些电影的特色是阴郁与残酷,主要探索了波兰的当代历史,提出了社会道德与民族同一性问题。为波兰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除了上述导演外,波兰在1960年代还涌现了罗曼·波兰斯基、克日什托夫·扎努西和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等更加年轻的导演。这也要归功于罗兹电影学院和罗兹电影制片厂。罗兹电影学校是世界知名的电影学院之一,就连很多美国电影人也前往罗兹学习摄影,可见其影响力。

1960年代末,波兰电影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日益收紧的政治局势蚕食了导演们自由创作的空间,有些导演的电影被禁映,有些则离开波兰去了国外。但这一时期波兰电影人仍然不断尝试,奉献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大理石人》、《铁人》、《十诫》(1987)等等。

到了1980年代,波兰国内经济低迷,国家在电影方面的拨款逐渐减少,波兰电影日益陷入困境。加之好莱坞电影大举进军波兰市场,波兰电影几乎完全被挤出了本国电影市场。

波兰电影《十诫》

相比起四周的邻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瑞士不仅足球成绩上没什么亮点,在电影领域也几乎是毫无建树,大部分电影都是和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合拍,唯一一部稍微有些传播度的电影就是《想飞的钢琴少年》了吧。

瑞士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

西欧——比利时

       比利时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有个叫法国的邻居,可以说比利时的电影业一直活在法国的阴影之下。第一家比利时电影制片厂诞生于1908年,也是由一位法国移民创立的。而后到了二战比利时被德国占领后,电影院充斥着德国电影,本土电影发展完全停滞。到了1950年代,比利时开始引进外资发展电影业,局面开始扭转,不过大多电影也都是和法国、德国或是荷兰联合制作,年产量稳定在10部左右。如今,达内兄弟是比利时最有名的导演,他俩拍摄的《罗塞塔》、《孩子》等片都在戛纳电影节掀起过热潮,中国导演娄烨也是兄弟俩的粉丝。

比利时电影《罗塞塔》

 

南欧——塞尔维亚、克罗地亚

       由于二战后的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自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

像六七十年代拍摄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都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由于常年内战,前南斯拉夫地区一直动荡不安,但这样也给了塞尔维亚电影人无限创作的灵感。像著名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就一直以前南斯拉夫的民族伤痛作为题材进行反思,并以此拍出了旷世杰作《地下》,完美地展现和总结了前南斯拉夫的历史。

塞尔维亚电影《地下》

而作为独立只有27年的共和国,克罗地亚的足球水平一直保持在了很高的水准上,但在电影制作方面却乏善可陈,并没有生产过什么特别高质量的电影。

克罗地亚电影《艳阳高照》

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