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6个人,只需120年
娱乐
娱乐 > 明星 > 正文

忘记6个人,只需120年

原标题:忘记6个人,只需120年

1898年9月28日,刚入秋,北京城里有了凉意,这天的天气格外阴沉,天空黑压压的。到了下午,宣武门南边的菜市口戒备森严,忽隆隆推来六辆囚车。围观的人聚拢来,却不知囚车里的人犯了什么罪,还有人义愤填膺地向车里扔了几颗白菜。

看热闹的人们没有等待很久,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手起刀落,六颗人头落地。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流血事件,虽没有株连,却几乎让6个家庭的生活轨迹彻底逆转。

1.

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林旭,就义时只有24岁。

他是福建人,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后来顺利走上仕途,还得到了同为福建籍的重臣沈葆桢家族的赏识。他的夫人,就是比自己小两岁的沈葆桢的孙女沈鹊应。

林旭死后,沈鹊应曾写过一副挽联,“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据说她伤心欲绝,想要自杀殉夫,吞过毒药,绝过食,最后又被家人救下来,然而终日郁郁寡欢,最后还是在1900年4月香消玉殒,年仅24岁。两人无子女。

而就义者中年龄最大的杨深秀,死时也不过才49岁。

杨深秀有三个儿子:黻田、墨田、孤田,妻子是山西闻喜县城半街名门李氏。后人之中,大儿子黻田小时候就聪慧过人,学习刻苦,是位博才多学的士子。光绪辛卯年(1891年),黻田24岁时中举,在戊戌变法前,黻田进京会考,随担当御史的父亲留居京城。

他在北京目睹了变法的兴起和失败,也亲眼看见自己父亲被杀的经过。杨深秀的尸体就是黻田在山西同乡的帮助下收殓回来的,后来又在同乡的帮助下将父亲的灵柩运回闻喜老家。

或许是父亲的死,唤醒了黻田的革新热情。据记载当初杨深秀作为维新派向慈禧上疏归政以前,黻田还“苦口谏之”,却被父亲“厉声喝退”。杨深秀死后,黻田逃往日本,不久回国隐居家中,潜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辛亥革命爆发后,生性懦弱、谨慎的黻田一改从前,坚决拥护革命,后来还曾出任民国后的闻喜县长,编县志,开发地方实业,颇受家乡父老爱戴,后终老故乡。

2.

六君子中也有本不该死的,比如杨锐。

他还有一个兄弟杨聪,两人同是张之洞内阁的幕僚。杨锐被捕后,张之洞也曾积极托人营救,可惜没有成功,连审判程序都没走完,就被匆匆杀了头。关于杨锐的后人,有记载的,只有一个儿子杨庆昶。

当初光绪在试行新政的期间,深感力量薄弱、阻挠颇多,于是写了那封著名的给杨锐等维新派的密诏“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有一个说法是,这封密诏里其实有不少向大臣们寻求与太后缓和关系的内容,然而康有为却擅自篡改密诏,只留下坚决拥护变法的部分,打算以光绪的名义拉拢袁世凯一同实施变法,这才牵扯出后来愈演愈烈的政治事件。慈禧看到这份伪诏,自然相信是光绪要谋害她,太后的盛怒可想而知,她为此囚禁了光绪一生,至死也不能原谅他。

直到1909年宣统改元后,有人将密诏原件上交都察院,当时章炳麟执掌京畿,他又将密诏原件转呈光绪帝的弟弟摄政王载沣,这有了康有为篡改密诏的说法。而手握密诏原件的人,据说就是杨锐的儿子杨庆昶。

这件事以后,关于杨庆昶,关于杨锐家族几乎再无记载,只知道杨锐死后灵柩被运回家乡四川绵竹,墓地在1958年农业深耕时被封土铲平。

相比之下刘光第的运气好一点,如今转葬于四川富顺县烈士陵园。

刘光第生前,大概是六君子中最穷最惨的一个。他是四川人,考中进士后进京当官的路费还是亲戚帮忙出的,在北京当了10年官,依然穷得一塌糊涂。别的官都住城里,他却住在郊外,还是个破旧的菜园子。他的夫人张氏是老家的农女,人很勤劳,随他进京后,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倒是在院子里种起了蔬菜瓜果,也算是节省了生活费用。

刘光第殉难前的最后几个月,他才刚刚因参与戊戌变法达到仕途的顶点,1898年9月5日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然而升官才不过半月,9月28日就因变法失败被杀害。妻子张氏在亲朋的帮助下,携年幼子女将丈夫的灵柩运回故里,安葬在家乡富顺赵化镇普安寨下一个叫罗汉坝的地方。据记载夫妻二人曾有四子五女,一生隐姓埋名,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富顺修建起烈士陵园,后将刘光第墓迁居于此,供后人凭吊。

3.

关于杀头前的六君子在狱中的场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记载:“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林旭美秀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康广仁则以头撞墙,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这段话据说是汪精卫当年入狱,从老狱卒刘一鸣那听来的。

康广仁有没有说这段话,众口相传早已说不清楚,但康广仁被自己哥哥坑,恐怕还是有道理的。

在京城,康广仁很早就意识到维新派的处境危险,劝康有为辞官回乡教书。然而康有为不肯,称“生死自有天命”。东窗事发后,哥哥康有为死里逃生,潜往海外,而弟弟康广仁却在北京南海会馆被捕。

康广仁就义后,康有为不忍告诉流亡在香港的母亲,据说他谎称康广仁逃到内蒙古,当了和尚,并伪造书信,母亲去世后,才带着弟弟的遗骸南归,附葬于母亲坟边,此时康广仁已去世15年。康广仁是否有过妻妾儿女,至今没有可被证实的材料记载,只知道康氏一族后人如今绝大部分生活在海外。康广仁和康母的坟茔后来迁过几次,又在60年代遭扒毁,无人管理,早已下落不明。

康广仁去世时仅31岁,民国初年收集六君子遗作时,只找到他的一首诗。

迢迢香海小阑干,独立微吟一笑欢,
我亦平生有心事,好花留得与人看。

4.

至于六君子中最有名的谭嗣同,其父亲被罢官,家族倒是未受多大牵连。

谭嗣同的夫人李闰也是出生大户人家,是长沙市望城县李篁仙之女。夫妻两人曾有一个儿子兰生,早年夭折,最终也没留下后人。后来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将自己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他,但其实是“一子二祧”,因为谭嗣襄也只有这唯一一个儿子。

1897年初夏,谭嗣同、邱惟毅以及刚满9岁的谭传炜在南京“二我轩”照相馆合影。

谭传炜后来由李闰带大,视同嫡出。她取丈夫狱中诗句“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并写诗道:“前尘往事不可追 ,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圹水。”化悲痛为力量,终生从事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家产帮助家乡办学校,设弃婴局。

而在她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谭氏后人们,也始终延续着曾祖父谭嗣同和祖母李闰朴实低调、敢为人先的遗风。谭传炜的儿子谭志浩,孙子谭士恺后来成为工程师,谭士恺有两个女儿,海外留学后回国工作。他始终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为人谦逊,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另一位曾侄孙谭志宏,则是谭嗣同大哥谭嗣贻的曾孙,他在长沙创办了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致力于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以及谭嗣同及湖湘文化的研究。

失败的戊戌变法至今,已过去整整120年,六君子也死去120年。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十里长街送志士,120年前,他们英勇就义时无声无息,120年后他们的后人也早已散落在天涯,悄无声息。

2013年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女孩在贴吧里感叹,说无意中听外公谈起,才知道自己是刘光第家族的第9代后人。真实与否不论,但如果连他们的后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更何论外人能将他们想起。人事已非,命运轮回,抵不过岁月更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