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Day4:锡兰大师嘉年华来袭,分享多年创作经验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海南Day4:锡兰大师嘉年华来袭,分享多年创作经验

努里·比格·锡兰

凤凰网娱乐(采写/Echo)12月14日,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嘉年华”首场主题论坛在海南三亚正式举办,土耳其国宝级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完成了他在国内的大师班首秀,与任鹏远,杨瑾,周子陽,赵晔,杨毅恒,白雪等青年导演展开对话,针对几位青年导演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亲自解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海南省文联作协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孙苏,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欧文涛,《看电影》杂志创始人、大师嘉年华活动总策划三木,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杨烁,北京市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北京电视台台长李春良,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影节运行中心副主任崔岩,中国台湾著名演员明道也来到现场,见证这位电影大师在国内的“大师班首秀”。

阿郎对话锡兰,解读大师创作理念

锡兰在影坛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1997年,锡兰拿出了自己的剧情长片《小镇》(又译小城岁月),初出茅庐便获得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卡里加里电影奖;两年后,锡兰又执导了《五月碧云天》,并提名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2008年,锡兰凭借《三只猴子》获得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隔年还受邀成为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直到2014年,锡兰终于凭借《冬眠》中独特的电影语言,一举斩获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针对这些独特的电影语言,本场“大师嘉年华”论坛的主持人、《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列举了许多锡兰电影中标志性的镜头、意象,与锡兰导演一一对谈,锡兰也从如何坚持自己的电影风格、如何更好地将文学与电影契合在一起、如何利用镜头传达出多元的想象力等方面,逐一解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到场的电影人分享。

在锡兰的电影中,观众们总是能够看到很多文学性的存在。对此,锡兰也在现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直以来,他都对文学抱着极高的热情,《冬眠》这部电影也是改编自契诃夫的小说。虽然文学和电影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但在锡兰看来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不应该把这个界限分得那么清楚,“其实模糊性也是电影的一种必备的特质,这样电影才能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样它才能够更有效的触发观众的想象力。”

青年导演对话

青年导演热情提问 锡兰分享创作经验

在上半场对谈结束后,任鹏远,杨瑾,周子陽,赵晔,杨毅恒,白雪等几位青年导演登台向锡兰导演提问。这些提问大多是针对锡兰作品中独特的电影语言及其背后的创作理念和故事,锡兰导演也十分大方地将自己从影多年一路走来的创作经验分享给青年导演,不少创作细节更是引发了全场嘉宾的共鸣,给予了青年电影人继续电影创作的激励与信心。

青年导演白雪的处女作《过春天》10月刚在平遥有所斩获,今天她也在现场提出了许多拍摄电影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比如导演是如何在现场去抓取临场感的,以及导演是否支持分镜头。

锡兰导演也给出了非常认真的回答,他提到,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不会做分镜头,因为这样会限制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在我早期的电影里我真的有一种惧怕感,所以每一个晚上我都想要去很详细的做这种规划,但是现在我更多的有一种即兴,我到现场会看一下这个演员怎么样,这个片场的其他工作人员今天是怎么样的状态,我现在更多的是到片场再去观察片场的情况。但是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你需要更高的自信度。”

而在随后关于锡兰导演风格的问题上时,导演也坦承自己受了很多电影、文学的影响,特别是俄国文学对自己的影响非常深远,“柴可夫斯基、契科夫,尤其是契科夫,我很小的时候就读很多契科夫的文学作品。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脆弱的生物,所以其实我们受到很多东西的影响,如果你不受其他事物影响的话、不为之所动的话,那你就是干枯的,就不能成为一个导演了。“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青年电影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他们对学习及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愈发渴求,同时作为电影创作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青年电影人也代表着电影的未来。基于此,“大师嘉年华”活动应运而生。海南岛是中国的开放之岛,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也将秉承开放的精神,让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界的联系更紧密,交流更广泛,因此,把大师和青年导演汇聚于海南这座开放之岛别具意义。

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