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觑的秦汉审美,原来这时候人们已经掌握女性最美身材的答案
娱乐
娱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不可小觑的秦汉审美,原来这时候人们已经掌握女性最美身材的答案

今天依旧是#美商提高系列#之——我国历代审美变迁。第一期的文章是有关夏商周的部分——蛇蝎美人倍出的年代,审美领先国际五千年!内容稍微干了一点,不过看评论区大家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叔心甚慰啊~

null

那么我们继续第二篇,回顾一下秦汉时期美学思想在各个领域的体现。依旧是从整体的美学角度出发,来看不同朝代在审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它们各具特色的闪光点。

null

一、秦汉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

从中国历史总体来看, 秦汉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同样,从审美文化角度来看, 秦汉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秦汉审美文化一方面博采先秦各家之长融会贯通, 表现出一种宏伟的气魄, 显示出鲜明的兼容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又发扬光大了先秦审美文化, 体现了突出的发展性和创造性。

null

美的内涵不断丰富

“美”是一个含义丰富、范围广大的范畴。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术语。即便如此,古人仍执着的探索“美”的内核以及外延,为后世呈现了光辉璀璨的美学文化。

1.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美开始成为自觉的追求

“合綦组以成文, 列锦绣而为质, 一经一纬, 一宫一商, 此作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 苞括宇宙, 总览人物, 斯乃得之于内, 不可得而传。”

司马相如从“作赋之迹”和“赋家之心”两个方面讲了如何作赋。

null

焦恩俊版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在说明这种美时, 使用了儒家常说的“文”(被比作锦绣之上用彩色丝线所织成的花纹)和“质”(比作锦绣)这两个概念。

null

是指出具有一种像绣上了鲜艳的花纹的织锦那样的美,这可以说是一种锦上添花穷极绮丽之美。在司马相如之前,没有人如此强调过文词的夺人心目的艳丽之美。

null

在司马相如之后,扬雄把这种美比之为“雾榖之组丽”,像女工所刺绣的轻细半透明的织锦一样,有一种远望如云兴霞蔚般的美丽。扬雄用“丽”这个概念来形容辞赋的美, 并把包含文艺作品在内的“书”之美比为女色之美。

null

汉赋对声色之美的自觉追求, 标志着语言艺术在竭力摆脱道德政教功用的控制而开始走向独立。

2.对声色之美和形式美的描写和追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秦汉时代对声色之美和形式美的描写和追求不仅限于汉赋, 而且扩展到音乐、舞蹈、书法、人体美乃至广阔的生活领域。 更加重视形表现艺术中“悦耳悦目”和“悦情悦意”的审美感受。

null

而在人体美与心灵美的关系上, 重视人体美,即“尚貌”成为新趋势。 

null

“卫后兴于鬓发, 飞燕宠于体轻”的描述,就是把卫子夫由普通歌者到贵为汉武帝皇后、赵飞燕由一名舞女到贵为汉成帝皇后——即“兴”和“宠”的根本原因,归结于“鬓发”、“体轻”等人体美因素。

null

张檬版卫子夫,确实美

虽然片面,但是也可以从这里看出当是人们的“尚貌”式审美。而诸多史料说明, 汉代民众是尚乐的——影响之巨,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汉代一种代表性的审美文化景观。

null

这种尚乐风俗正是汉代文艺特别是民间文艺的蓬勃发展的天然温床, 也是秦汉审美文化兴盛发达的深厚的社会土壤。

3.声色之美和形式美因素成为审美接受和评判的标准

郑卫之音在先秦一直被先哲贬斥, 被视为乱世之音。而西汉中期以后, 郑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流。

null

另外,关于声色之美和形式美作为审美评判的标准,赋必须“丽”,这是毫无疑义的。 而“丽”作为审美评判的事实,则直接开启了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说的先河。

情感作为审美特性被重视

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在于它能以情感动人。随着汉代文学的发展, 汉人更加重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情感在文艺和审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它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在一定意义上, 它几近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null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这似乎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来论述诗歌的特征, 因此, 它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进展, 其意义是重大的。

null

对诗歌审美本质由“诗言志”, 到“情”“志”并举, 甚至出现“言情”一说萌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最有代表性。这其中的变化并非简单的词语置换, 而是有着深层的实质性的发展——汉代诗赋的发展终于由经学的附庸进入到了纯文学的境地。

null

自然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

1.“比德”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观点,大意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亦即从中可以感受或意味到某种人格美。

null

植物拟人化(图源网络)

两汉时期,“比德”审美观得到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种审美文化传统, 托物言志成为一种普遍的创作模式。对后世自然美欣赏和文艺创作, 都产生了极为巨大深远的影响。

null

器物拟人化(图源网络)

null

2.“比情”

情感是审美的根本,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和谐自由关系。抓住了情感,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抓住了审美。

null

“比情”说虽然在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等等方面与“比德”说有相似之处,但在“比”的内容上却有重大区别。“比德”说的重点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比情”说则重在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

null

“比情”说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与外界事物的感应关系。它为审美和艺术创造提出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美学理论。

3.“畅神”

汉代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则更多地催生了“畅神”说。其实质是把自然山水看作是独立的观赏对象,强调自然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亦即可以“畅神”。

null

虽然“畅神”的审美观兴盛于后期,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认为,汉代开始已经催生了这一自然审美观的出现形成。

二、秦汉时期女性审美观

任何时代的审美观念都不能脱离时代意识的左右,总要在审美理想中潜含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观念。

1.《诗经》中女性外貌描写与先秦女性审美观

1.1.崇尚自然健康之美

先秦中原地区崇尚女性自然之美,认为自然事物本身的天然之美是最美的,这在《诗经》中得到很好体现。

null

《诗经》广泛使用自然之物作比,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的“白茅”“玉”。又或者“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的“葛”这些自然事物本身就是美的事物,用它们来形容美人,再合适不过。

null

当时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代表着美的观念。自然事物即是充满生命力的表现,如“椒聊”多子,用椒赞美妇人,以喻她多子,包含的是家族兴旺的愿望。这也是将自然事物本身的魅力与女性外貌美的完美结合。

1.2.迷恋体态硕大之美

女性审美观受北方地域的独特性影响,崇尚体型多高大壮硕。对于贵族女性来说,硕大的身材更能体现贵族女性威仪的气质。如《卫风·硕人》中有“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null

对于平民女性来说,这时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女性和男性有着同等重要的劳动能力。身材硕大的女性更适于生产劳动,更能为家庭做贡献,因而也更受家庭欢迎。

1.3.社会地位不同的女性,审美关注点不同

高地位拥有多资源,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现状决定的。所以华贵的服饰也是地位高的象征,诗人在描写贵族女性外貌时自然会着重笔墨;而对平民女性的外貌描写多关注体态,而且往往是青春靓丽的少女的体态——如“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舒窈纠兮”等等。

null

2.汉代诗歌女性外貌描写与汉代女性审美观

2.1.汉诗崇尚女子容貌如荼如玉为美

如乐府郊庙歌辞《郊祀歌·练时日》“颜如荼”的舞女们,一个个像小白花一样,面容艳丽。

null

又如汉诗《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中的“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null

赵飞燕、赵合德

2.2.崇尚修饰美

汉代崇尚女性修饰美,这从妆饰品、服饰品的丰富性就能看出来。妆饰品的出现,让汉代的女性们告别了素妆时代。她们争相购买胭脂来妆扮自己,在当时形成了流行风尚,也改变了当先秦两汉诗歌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研究时的女性审美观。

null

汉代服饰盛行,可以看出女性们对服饰妆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汉代诗歌中有细致的描写,如“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null

2.2.体态以纤细为美

现在我们看到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女子,个个长袖曼舞、轻盈欲飞。描述赵飞燕身材纤细:“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

null

出身平民的赵飞燕因体态瘦弱、舞姿轻盈,可作“掌上舞”,受到汉成帝喜爱,最终被封为皇后。

null

2.3.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当时的女性审美观是要才貌兼备。如卖酒的胡姬、养蚕采桑的秦罗敷、织布的刘兰芝,都是才貌双全。

null

《孔雀东南飞》,孙菲菲版刘兰芝

null

不瞎整的孙菲菲多美

儒家文化还对品行有较高要求,汉代诗歌中有多处女性外貌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其品行的高尚。

null

不同时期古人对女性审美的要求是不同的,然而纵观古今,能够被众人传颂的,仍旧是那些德才兼备的美人。变美不只外在,内外兼修的意义从来都很重要啊~

今天的内容先到这里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