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费里尼都曾为之着迷!
娱乐
娱乐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卡梅隆费里尼都曾为之着迷!



  时光网讯 正在热映的《小飞象》仿佛一曲马戏团挽歌,勾起了小编对马戏团的好奇心。还记得2017年《马戏之王》欢乐登场,那首振奋人心的This Is Me至今还萦绕在耳畔。从巴纳姆开启世界上首个马戏团,到如今马戏团表演的行将没落,大银幕上的马戏团故事,曾经好像马戏团的表演一样别开生面。
  马戏表演,起源于公园前500年的古罗马角斗士斗兽场。曾经流传着一个说法“只有面包和马戏才能让罗马人快乐”足以证明马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2003年BBC出品的剧情片《罗马斗兽场》中,对斗兽表演有过具体展现。

《罗马斗兽场》截图
  在英文里,马戏团叫做“Circus”,源自拉丁文“圆圈”之意,指圆形露天竞技场。现代的马戏团也在圆形场地中演出,因此演变出“马戏团”的说法。
  最初的马戏表演都是由动物来进行,“马戏”之说,也是因为最早的表演主角是马,以后才陆续出现了其它的动物演员。
  由最初的动物表演到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传统马戏团表演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
  1770年,被誉为“现代马戏之父”的菲利普·阿斯特利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桥南面进行了第一场马西表演,当过骑兵的菲利普表演他擅长的马术,同时他的妻子则在一边敲鼓一边骑着马绕场奔跑,两只胳膊上还爬满了蜜蜂,远看就像带了一副皮手套。


约1808年,菲利普·阿斯特利在圆形竞技场进行表演
  菲利普是第一个发现杂技骑乘秘密的人——马术的最佳表演规模为半径42英尺(约合12.8米)的圆形场地,这样可以使人站在马背上绕场驰骋时在离心力作用下保持平衡。
  1782年,菲利普在巴黎创办了第二家马戏团,此后,马戏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英国最为盛行。
  进入19世纪30年代,乔舒亚·珀迪·布朗引进了可移动的帐篷,并开始将异国动物加入马戏表演。19世纪70年代,美国马戏团之父巴纳姆成立了“伟大的世界巡回博览会”马戏团,并于次年春天在布魯克林做开幕表演。今天观众所熟悉的传统马戏团表演内容也由此诞生。
  巴纳姆正是1886年成立的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玲玲马戏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2017年上映的音乐剧电影《马戏之王》的主人公,“狼叔”休·杰克曼在片中饰演了这一角色。



  在《马戏之王》中,巴纳姆邀请长胡子的女人、侏儒、连体双胞胎等不被世人接受的畸形人加入表演,以挽救惨淡的展览会生意,没想到竟大获成功。巴纳姆凭借他超乎常人的营销头脑,以各种稀奇古怪的宣传招式,将融合了动物表演,真人杂技和歌舞的马戏团巡回演出推向了全球。


《马戏之王》剧照
  虽然《马戏之王》将巴纳姆塑造成了一个励志人物,但现实中的巴纳姆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生意人,唯利是图的他宣称“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个傻子诞生”,也侧面说明了那个年代马戏表演的异常火爆。
  《马戏之王》上映后在全世界收获4.34亿美元票房,休叔演唱的电影原声大碟的全球销量连创纪录,甚至一举拿下了格莱美大奖。但它为观众带来的欢乐,还是让很多影评人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影片“除了欢声笑语,一无所有“。
  可能“马戏表演”的欢乐属性注定会影响一部电影的气质。影史上最著名的两部《大马戏团》就将这种“欢乐”放大到了极致:一部是卓别林主演的《大马戏团》;另一部则是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的《大马戏团》。


卓别林《大马戏团》海报
  卓别林在喜剧爱情片《大马戏团》中饰演一名流浪汉,他在马戏团里被警察误当作小偷,慌忙逃窜,他闪转腾挪,左躲右避的“逃跑技巧”竟在无意中被马戏团老板看中。虽然查理并不想在马戏团营生,但却与马戏团老板的“女儿”暗生情愫……该片虽是卓别林首次从流浪汉转型有职业的小人物角色,但影片本身依然延续着“小男人+美女”的爱情套路,突破并不显著。



  该片赶上了1929年举办的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奖,但也只有卓别林收获了一座“特别荣誉奖”奖杯。其实卓别林本可以凭此片入围最佳男主角,却因为学院奖创办者——卓别林的好友玛丽·璧克馥和小道格拉斯·范朋克,觉得表演奖不足以表达对卓别林的敬意,而为他颁发了不痛不痒的“特别荣誉奖”,使得卓别林一直熬到13年后的《大独裁者》,才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的肯定。



  1953年,美国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执导《大马戏团》,该片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展现马戏表演,以及细致刻画了马戏团的幕后场景的和生活细节,将马戏团的大帐篷打造成了炫目至极的奇幻之地。当时正值电视媒介蓬勃发展的时期,而这部超级豪华的史诗级大制作则为饱受威胁的电影界撑起了颜面。后来在第2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争夺上,该片更是一举击败了真正的西部片经典《正午》。


《大马戏团》中出现了大量马戏表演的场景
  《大马戏团》当年的北美票房为1200万美元,是美国年度票房冠军。不过几十年后,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公认为最差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之一的命运,理由和人们对《马戏之王》的评价一样:除了欢声笑语,一无所有。
  但事实上,拍摄一部带给观众欢声笑语和视觉奇观的电影,本没有错。类似的电影还有法国电影《魔力大篷车》、前苏联电影《大象音乐会》等等。而将马戏团电影的这一属性推向极致的还要属凭借《阿凡达》掀起电影3D技术革命的詹姆斯·卡梅隆。


卡梅隆在《太阳马戏团:遥远的世界》片场
  2012年,卡梅隆与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合作,将马戏表演和CG场景相交融,制作出一部彻头彻尾的奇观电影《太阳马戏团:遥远的世界》。他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观众能够与表演者一起站在舞台上,一起俯身向下,“像杂技表演者那样感受眩晕”。

《太阳马戏团:遥远的世界》预告片

但就像搞笑的“小丑”总能让人联想到忧伤一样,“马戏团”似乎也是个表面制造快乐,背后却潜藏着痛苦与悲伤的地方。就像《马戏之王》中的畸形人,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或许正是这种“痛并快乐”的迷人气质,让意大利名导费德里科·费里尼为之着迷。这位曾经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将、在1992年捧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意大利导演被世界影坛公认为电影泰斗,而他的梦想却是当一个小丑。
  费德里科·费里尼1920年1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方里米尼海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小时候的费里尼就对马戏团及小丑情有独衷,还因为此在7岁到12岁之间偷偷溜出去流浪了几天。为了纪念这段疯狂梦幻的经历,40年后,他还自导自演,拍了纪录片《小丑》。


费里尼的小丑妆
  这个小时候的向往最终贯穿了费里尼一生的电影,无论是他早期的扬名立万之作《大路》,还是他大众普及率最高的《八部半》,马戏团那丁丁当当的音乐总是或强或弱。


《大路》剧照
  对于自己的马戏团和小丑情结,费里尼说到:“早自第一次开始我内心就已对那震耳欲聋的喧闹音乐、令人蠢蠢欲动的登场表演和死亡的威胁深感震惊并全盘接受。”
  虽然自己没能成为小丑,但费里尼娶了一位“小丑”演员——茱莉艾塔·玛西娜。玛西娜主演的《大路》就是他送给妻子的结婚十周年礼物。


费里尼和妻子
  另外一位与马戏团有着不解之缘的名导是费里尼的迷弟,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但库斯图里卡并没有像偶像那样直接刻画马戏团,而是间接的将马戏团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马戏团美学”。



  他的电影中总会出现非常多的动物形象,这一点对照了马戏团的驯兽表演。
  在他的名作《地下》中,库斯图里卡选取了1941年德军轰炸贝尔格莱德动物园的场景,园中动物四散而逃,就好像战争爆发后,人类就好像动物一般释放出野性,人和动物本就不存在太大的差别。还有《生命是个奇迹》中的驴子,库斯图里卡坦言它是“真正构成这部影片的钥匙”,是推动叙事的重要存在。


  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总也少不了“小丑”一般的“丑”角,他们行动夸张怪诞,这种滑稽的喜剧形象与吉普赛文化息息相关。
  此外,给人物赋予魔幻力量,也是库斯图里卡作品中的常见设定,像《还记得多莉·贝尔吗?》中会催眠的迪诺,《爸爸出差时》里马尔克梦游过程中可以看见一切现实之外的事物,《流浪者之歌》中男孩可以用意念操控餐具,以及《地下》的婚礼上,新娘在空中飞过等等,这些超现实的创作灵感则脱胎于马戏团表演中常见的特技和魔术项目。


《地下》剧照
  库斯图里卡承认自己的创作习惯“有点像费里尼”,因为“我需要有个马戏团围在身边,不论是动物、人,或仅仅是那种感觉,这会为我想拍的电影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此外,库斯图里卡还特别迷恋卓别林的《马戏团》,“每次看《马戏团》的最后一场戏,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他孤独地站在那里,看着马戏团的大篷车慢慢地消失在他的视线中。”


费里尼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纪录片《小丑》剧照
  马戏团带给了电影诸多灵感,然而马戏团的欢乐故事,可能注定要以悲伤作结。
  2017年5月21日,146岁的玲玲马戏团在纽约完成了谢幕演出。场内日渐稀少的观众,场外动物保护主义者的高声抗议,让本就运营成本高昂的马戏团表演难以为继。
  而与“玲玲马戏团”并称为世界三大马戏团的纽约大苹果马戏团也于2016年11月宣布破产,“太阳马戏团”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马戏团不复往日风光,大银幕上似乎也再难见到它的身影,而在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之后,也再难有对马戏团如此痴迷的电影大导了。
  马戏团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丑”——就像费里尼的《小丑》中的一幕,在没有观众的剧场里,小丑们用喜剧的形式排演一场葬礼,他们强忍着痛苦,呈现欢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