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丢,登登等登,凳登等灯……”
每年暑假,每个电视台总会播放公认的“镇台神剧”——《西游记》。这部曾创下过89.4%的收视率的电视剧,是真正的全民神剧。
伴随着片头那熟悉的电音旋律,孩子们就会从各个角落疯跑到电视机前,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他们的取经四人组和各路神仙妖怪。
为什么这部上映了30多年的电视剧,到现在都如此受人欢迎?
01
因为它有“仙气”
现在的魔幻片层出不穷,可在30年前《西游记》上映的时候,大家根本没有“魔幻片”的概念。电视剧《西游记》将那些想象中的神仙具体化,是中国儿童接触到的第一个魔幻世界。
有白烟升起的地方就是仙境
虽然现在回头去看当时的特效,觉得略显简陋。但在小时候它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并不逊于“哈利波特”等外国大片。
孙悟空真的会72变,可大可小
为什么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唐僧,这是什么法术
这些让人记忆深刻的特效,全都是剧组的工作人员辛辛苦苦“磨”出来的。
当时国内没有可以参考的特效先例,他们就只能自己开脑洞。
想人走得快些,有那种腾云驾雾的感觉,他们就用滑板。
到海底拍龙宫?那就在镜头前放个鱼缸。
那些用来营造仙境气氛的袅袅白烟,其实是有人趴在下面不停地摇干冰瓶,曾有工作人员因为吸入干冰过多而晕过去了。
后来剧组去香港学了“吊威亚”,人真的可以飞起来了。
可是,当时他们“威亚”技术不够先进,钢丝选得太细,承重太差,很多演员都摔下来过。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曾说:“当时大家都是用生命在吊威亚,每次升完天,大家说的话都是,这次我们没有摔死啊。”
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被念紧箍咒的时候,为了让镜头有种晕眩的效果,拍摄的时候就让孙悟空顺时针转,摄影师就被人扛在梯子上逆时针转。
基本上,整个剧组就是用这些土到不行的方法,拍出一个个魔幻的画面。在那个资源匮乏的80年代,能做出这种特效,简直就是天才之举。当日本人听到我们的《西游记》只是用一台摄像机一个摄影师拍出来,觉得不可思议。
除了特效,化妆师王希钟为了《西游记》的人物造型也是煞费苦心。大家耳熟能详的“美猴王”就不提了。在塑造猪八戒的时候,他细心地观察到,眼睛是猪身上最好看的地方。“猪眼是很美的,猪是丹凤眼,非常妩媚。”所以,他也给猪八戒做了一双妩媚的猪眼。
除了主角,王希钟在小角色的塑造上也下足了功夫。天兵中有一位“千里眼”,为了突出他眼神非常好,王希钟直接给他装了两个小灯泡。发动“千里眼”技能的时候,灯泡就亮。
为了能配合上这些前卫的造型和特效,《西游记》的音乐,也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
我们以前只要一听到电视里传出“biubiubiu”的声音,就知道孙悟空要从石头蹦出来了。
它的片头曲《云宫迅音》,是中国第一首用电音混合民乐的电视剧音乐。作曲人许镜清认为,这种变幻多端的音乐,恰好可以配合《西游记》那种神鬼莫测的风格。
当时的导演杨洁很喜欢这首曲子。但当时的领导却不同意,认为电音是洋人的东西,我们四大名著当然要有古典味,要有时代感,甚至一度要求把这首音乐换掉。
后来是杨洁导演直接怼了领导,强硬地要求留下这首歌。
“他们说要有时代感,我说,我们拍的是天庭、阴曹地府,你要什么时代感。其他歌我都觉得太老气横秋、四平八稳,于是都给枪毙了。”
02
因为它有“美人”
不过,只有魔幻的感觉也不行。导演杨洁认为,《西游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美。
因为“《西游记》是一个神话,神话就一定要美!”
为了达到这种神话般的美,剧组从选景就特别用心。
老版《西游记》是全部实景拍摄的,拍了六年零两个月,差不多走遍了全中国,最后天竺取经他们还去了泰国。
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这太麻烦了,想看山水哪里都有,何必来回折腾?
但杨洁却认为,《西游记》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有“游”这个元素。
师徒四人踏遍千山万水走到天竺,这是一种精神。电视剧一定要把这种意境和中国的山河结合起来,才会让人觉得真实、有感染力。
所以,你可以看到,老版《西游记》每个场景,都非常贴合它的故事背景。
在地形险峻的张家界打的白骨精
在清幽宁静的青城山吃的人参果
在怪石嶙峋的石林斗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单单是看他们走过的路,就能知道取经是真的辛苦。
除了选景认真之外,杨洁在选角上,也很严格。她几乎把全中国最好看的女演员都用上了,老版《西游记》随手一截都是盛世美颜。
玉面狐狸,美艳动人
铁扇公主,端庄大气
有异国情调的玉兔精李玲玉,她在《西游记》是玉兔精,戏外是“甜歌皇后”。
杨洁说自己最喜欢的女演员是演白骨精的杨春霞作为京剧演员的她被称为“上海第一旦”
当时只有18岁的何晴,只能演小仙女怜怜
许晴更惨,连角色的名字都没有,当时她饰演演太上老君的童子
这么多的美女,都是杨洁自己亲自海选出来的,观音的扮演者左大玢是她在1976年就开始关注了,杨春霞的形象又威严又美丽,眼里流露一种凶光,就变成了白骨夫人。
03
因为它有爱
和现在的天价出演费不同,《西游记》刚开始拍摄的时候,演员都是义务劳动,后来才有钱。
导演杨洁拍一集的片酬是90元,六小龄童和马德华都是80元,闫怀礼是60元,那时大家也不讲报酬,不计时间,曾经有过连续工作23小时的纪录。
作为当时中国第一部大戏,当时电视台没有预算,拍摄人员也没有经验,所有的钱全花在艺术上、业务上,当时的夜餐费是3毛,不到11点还领不到。在全国20多个城市转点时,几车皮的东西,搬运都是自己来干,师徒4人都要干。
大家干得太辛苦,晚上吃饭时,每桌加两瓶啤酒都能让人欢呼起来。
到了现在,《西游记》已经被翻拍过多种版本,电影版,动画版,TVB版,2010年浙江卫视版,甚至还有日版和韩版。而所有版本的衡量标准就是86央视版,观众看到孙悟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与六小龄童版进行比较。对于新西游记中孙悟空“没人样”的说法,张纪中表示:老西游记是“人演猴”,新西游记是“猴演人”。
无论是器材还是制作方法,现在的水平早就远远超过1986年了,但制作精良的新版就是不如旧版《西游记》令人回味。
这不是拍摄技术粗糙了,而是投资方的规划粗糙了,编剧的创作粗糙了,演员的态度粗糙了。投资方更看重收回成本而不是社会评价,编剧更注重剧本速成而不是细节推敲,演员更注重上镜频率而不是一颦一笑的钻研,观众更注重打发时间而不是家人团坐在一起的亲情氛围。
说到底,《西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电视剧,它不仅仅是童年的回忆,更代表着中国电视剧的高度,而它所带有的感情,并不是技术和金钱可以弥补的。
不要说重播30年,哪怕再来30年,一家人依旧会守在电视前,看着《西游记》,说着自己的西游情怀。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