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变了蛤蟆
娱乐
娱乐 > 明星 > 正文

嫦娥奔月变了蛤蟆

嫦娥奔月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古人的终极猜测中,嫦娥变成了蟾蜍。

《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嫦娥偷了不死药奔月;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加上了一段,说嫦娥食药得仙,奔入月中,成了“月精”;东汉张衡则在《灵宪》中继续完善故事细节,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到了唐代,徐坚在《初学记》中打了总结,说嫦娥的结局是“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本来“嫦娥奔月”凄婉唯美,要说嫦娥变成了月精,也就是月神、月灵之类形态不明但仙气飘飘的形象,也可以接受,最后变成了丑陋的蟾蜍,是个什么道理?

蟾蜍和月亮的联系古来就有。

屈原的《天问》中“夜光何德,死则有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问月亮有什么德行,死后又能复生?月亮贪图什么好处,要把“顾菟”养在腹中?这儿的“顾菟”就是蟾蜍。月亮渐圆、渐缺、消失、再现的变化周期,被古人想象成死而复生的能力;而蟾蜍冬眠的特性,在古人眼里就是一种复生。

在中国古代,蟾蜍一直是广受膜拜的仙物,极具神性,能与它沾亲带故,都是有福之兆。《淮南子》中的类比“日中有踆乌,月中有蟾蜍”,就能看出蟾蜍的地位,要知道踆乌便是太阳神鸟。

《格林童话》中的王子受了诅咒才变的青蛙。但美丽的嫦娥变蟾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不是“癞蛤蟆想吃嫦娥肉”,这可是高攀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