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草草
采访到贾樟柯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九点了。他刚刚从论坛单元的展映电影《平静》的放映现场刚刚赶来,还没吃晚饭,“毕竟是自己制片的电影,首映还是要去一下,感谢观众来看我们的电影。也是支持年轻导演。再说,这一趟来柏林也挺不容易的。”
《平静》主创人员:导演宋方(左)、监制贾樟柯(中)和演员齐溪(右)
确实不容易。
国内疫情的爆发和发展,让贾樟柯这趟柏林之旅迟迟无法确定。机票、签证、隔离期等等,全是变数。
而柏林这边,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要参加特别展映、监制作品《平静》入围论坛单元、《小武》修复版世界首映,三个电影等着他来。除此以外,他还在柏林电影节Talents单元有一个大师班要主持,有一场和霍猛的放映+对谈活动。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
《平静》海报
贾樟柯在Talents单元工作坊主持
其实国内也离不开他。整个电影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所有的影片拍摄、制作、宣传、发行买卖全部停摆,电影院关门歇业。自己的公司已经被迫暂停了新片的制作,损失不小。
但是和柏林电影节结缘23年,今年恰逢七十周年大庆,不能不来。电影节前一天,贾樟柯带着整个团队冲到机场,行李都托运完了,才发了张自己戴着口罩候机的照片,宣布确定能来柏林了。
贾樟柯在候机
电影节第二天,贾樟柯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举行首映。
时隔十年,贾樟柯再度操刀纪录片,原本计划是贾浅浅、梁鸿来首映礼,也因为疫情,不得不取消。妻子赵涛,也是本片的监制,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未能同来。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首映红毯,恐怕是贾樟柯这些年来走过最冷清的一条。于是他把这次来柏林的整个团队都带上了红毯。他的工作人员说:“这一趟来柏林真是克服重重困难,实在太难忘了。”
贾樟柯与团队一起走第70届柏林电影节红毯
贾樟柯一边抽着雪茄一边接受采访,期间有他的意大利朋友经过,过来和他拥抱告别,并关切地叮嘱:“贾,我听说现在中国的情况真的不太乐观,保护好自己,在柏林多待几天,先别回去了。”
贾樟柯含笑点点头,说了声谢谢。但他坐回沙发椅,拿起抽了一半的雪茄,叹了一口气:“柏林这两天活动弄完了,谈一天发行,就得赶紧回去……怎么能不回去啊,老母亲还在家里等我。”
当地时间2月21日,贾樟柯在柏林电影节《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首映现场
01
新片3月公映推迟,《小武》修复版在柏林首映
Ifeng电影:大家平时说起贾樟柯,都觉得是一个“戛纳系“的选手,毕竟你曾经五度入围戛纳主竞赛。但其实你的国际电影生涯是从柏林开始的,当年你的处女作《小武》是最早被柏林的论坛单元选中进行展映。今年柏林电影节七十周年,你又受邀回到了柏林,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参与特别展映单元,是什么样的心情?
贾樟柯:其实今年来柏林也不是因为70周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个影片其实是一直在做的,大概去年(2019年)5月开始拍的,制作完之后我们原来是希望3月份在国内上,因为后面我还有别的拍摄的安排。
从时间来说,柏林电影节就比较合适。国内3月上映,那么2月份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做一些提前的预热,衔接比较好。但是现在因为疫情,估计3月也上不了了,放映安排得延后了,但一定会在国内公映。不过已经答应柏林电影节了,所以这边的首映还是照常做。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Ifeng电影:柏林今年迎来了新任总监Carlo Chatrian,这趟来柏林是受到他的邀请?
贾樟柯:Carlo Chatrian去年10月份去了北京,看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初剪版本。看完就邀请我们来特别展映。我这次是纪录片,特别展映的定位也很准确,来柏林展映正好跟我们整个发行计划比较吻合的,就决定来。
柏林电影节新任总监Carlo Chatrian
Ifeng电影:为了庆祝七十周年,Carlo Chatrian专门策展了“On Transmission”这个新单元,邀请和柏林电影节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的七位电影人,由他们选择一位和自己的创作有所联系的下一代导演,进行对谈。你和霍猛导演的这个对谈非常受到关注,一个原因是这场对谈活动会重映你的处女作《小武》。
贾樟柯:嗯对,参与”On Transmission“单元是先从《小武》重映这件事谈起的。Carlo说,今年70周年大庆,想重映《小武》,毕竟我这部处女作当年是在这里首映。
《小武》剧照
我觉得要是重映,肯定就应该拿一个新拷贝;正好修复《小武》这件事我答应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基金会很久了。马丁写了两封信催我修复,我一直没修复。
但双方的压力一来,正好我就把这个作业完成了。这次放映的《小武》是胶片修复的数码4K版本。修复是博罗尼亚修复的。所以是《小武》数码修复版的全球首映将于2月24日在“On Transmission”单元举行。
青年导演霍猛
02
选择霍猛对谈,因为他通过农村理解整个社会
Ifeng电影:再一个大家关注的是你选择霍猛作为你的对谈嘉宾。
贾樟柯:嗯,霍猛是我的选择。“On Transmission”单元,Carlo最初的创意是找七个导演,然后每个人找他的下一代,更年轻的一代电影工作者,进行对谈。
不过后来他们也没有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找对谈对象。但我觉得这个创意很好,也坚持了我的选择。霍猛的《过昭关》在平遥电影展和吕梁文学季都有放映。他自己拍完之后,通过我们的报名渠道就投递到了平遥,然后我们的选片人、艺术总监马尔科看了,看完特别喜欢,就邀请他到平遥做全球首映,然后反响非常好。属于自然投稿到成功。
《过昭关》官方海报
Ifeng电影:霍猛导演身上有些什么样的特性,让你感到亲切,会选择他作为在创作上有所联系的下一代对谈者?
贾樟柯:他很年轻,比我年轻好多,刚刚开始拍电影。但是他在作品中对于农村的观察,对农村农民那种敏锐的当下理解让我挺吃惊的。因为我觉得年轻人对农村有兴趣已经是很让人开心的一个事情。大多数年轻人对乡村并不是很熟悉,或者说也没什么感情。
不过后来经过交谈,我发现他确实跟我有一个像的地方:大家都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入手,通过农村去理解整个社会的情况。这让我觉得在创作上有很的亲近感觉。
《过昭关》官方海报
03
落实到细节的时候,个人史才有实感
Ifeng电影:这部纪录片和你一贯故事片的创作路线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从小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经验出发,形成对历史的回望。
贾樟柯:作为一个导演,就是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是县城长大的,县城就是我熟悉、了解、有情感寄托的创作世界,县城正好是衔接农村跟城市中间的一个桥梁,我既了解农村,也能接收到来自城市的信息,所以县城的生活经历让我有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现在中国的城市化是很厉害的。大家都涌到城市里面生活,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曾经的农村经验或者说历史经验已经很淡漠。
但是农村的问题,比如吃饭的问题、贫穷的问题,即使有些被解决了,也影响着现在人的行为方法、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
所以我觉得要理解今天的中国,就得去理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曾经有哪些问题。因此回到农村或者小城市,重现个体经验,成为我的兴趣。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官方海报
Ifeng电影:前期进行脚本写作、拍摄准备的时候,是怎么确定选择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这四位作家的?
贾樟柯:首先是在乡土文学的范畴内。然后是要考虑代际差异。
马烽在我们老家的一个村庄里面长期生活。他以村庄为背景写了很多作品,也有相当多作品很有影响力,被改编成了电影。
他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因为今天已经没有那样的写作者了。他从北京回到山西,还回到一个我熟悉的村庄里面居住、写作。选择他是很自然的。
作家马烽
其实选择的主要标准就是我阅读、我了解、我喜欢。我和他们都没什么私交,完全是凭着对他们作品的喜爱进行的选择。并且他们分别来自50、60、70年代,都是自己那一辈作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对自己所写区域有种深刻的了解,作品质量非常高。
50年代作家贾平凹
60年代作家余华
70年代作家梁鸿
当然作家有很多了,为什么不选别的作家?除了主题方面的出入变化之外,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我当然要拍我喜欢的作家,我不喜欢我怎么去拍。
Ifeng电影:整个拍摄过程,都是导演亲自采访的吗?为此做了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贾樟柯:都是我采的。案头准备是很重要很严谨的,主要是大量收集这几位人物的资料,然后做详细的采访提纲。
贾樟柯与作家梁鸿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拍摄地梁庄
组织和实现采访提纲,要点是避免评论。因为我们谈话往往大部分时候不在叙事都在议论,或者说很概念的东西。
但我们这些采访,设置问题都是从细节入手,慢慢引导受访者从细节出发来讲述。影像采访和文字访谈不一样。因为文字的访谈有时候需要获得观点,可以依赖于抽象的表达,不一定要获得细节跟事件。
但电影不一样,电影就希望拍到的不是观点,而是私人生活的细节。要真实反映他们的真实经历,就必须从细节出发来设问。从叙事出发来展开。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官方海报
做采访提纲是必要的功课,但当你对你拍摄的人物非常了解的时候,拍摄的人物反过来他也会对采访摄制组非常信任,因为他知道你很懂,很了解他,然后他回馈给你的可能是超越你的基本材料的更多的东西。
比如说贾平凹,我们知道他父亲文革的遭遇对他是有影响的,具体到是什么事件,是怎么个影响,这些细节都不知道。
比如说影响大到他没有考上大学,这个过程个体的感受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只有靠他讲出那种失落感。后来他民兵也当不成了,所有的年轻人都是民兵,只有他不是。
他讲述自己背着一袋粮食去到人家指挥部门前转悠求人办事,这些都是珍贵的细节。只有当落实到细节的时候,个人史才是有实感的。
贾樟柯与作家贾平凹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拍摄现场
04
小城镇需要文化资源,艺术家该回到生活现场
Ifeng电影:拍电影也好,写书也好,举办吕梁文学季、平遥电影展也好,都和家乡紧密联系。是不是在用这种方式,以文学艺术反哺家乡?
贾樟柯为家乡山西汾阳市建的种子影院
坐落于贾家庄工业文化创意园的种子影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村庄里开设的单体独栋电影院
贾樟柯:世界这么大,其实事情哪里都可以做。一个事情,在北京也可以做,在上海可以做,在山西也可以做。
但是家乡是成长的地方,有感情,也熟悉,我就回家做,也给自己多一些在家的理由,那我就在山西做。并不是说我对家乡有一种责任。
我确实主观上希望在小城镇多做一些事情。因为小城镇几乎没有文化资源,好像无形中,这种文化资源就不往小城镇流动,只有大城市的人才有这种需求。
贾樟柯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拍摄地梁庄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就是从小城镇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我知道那种资源匮乏。越是在小城镇生活的人,越是对这些东西有非常大的需求。
还有一点。我觉得艺术家需要适当回到生活的现场。我们既需要一个艺术的现场,也需要一个生活的现场。
同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在五星级酒店讨论,跟我们在一个车间里讨论,我们和观众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场合不同,作品唤起、调动我们具体情感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贾樟柯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拍摄现场
05
《寄生虫》获奖会吸引英语观众看字幕电影
Ifeng电影:二月份最大的新闻,大概要算韩国电影《寄生虫》历史性地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你也是学院的一员,这次有给《寄生虫》投票吗?
贾樟柯:啊我没投票,因为今年所有的提名影片我都没看,我就不能乱投票,没看不投就弃权了。今年的热门电影我都听说了,《爱尔兰人》、《寄生虫》、《燃烧女子的肖像》、《小妇人》,但是都还没有来得及看,因为一直在忙自己的新片。
《爱尔兰人》剧照
《寄生虫》剧照
《燃烧女子的肖像》剧照
《小妇人》剧照
贾樟柯:我觉得韩国电影能拿下奥斯卡大奖是特别好的一个事情,因为英语观众,特别美国观众,不太喜欢看外语片,不太爱看字幕,要么就都看配音电影。这样影片的获奖本身会吸引一部分英语世界的人,启发更多的人对于多元的电影产生兴趣,能够产生观看需要字幕电影的动力。
Ifeng电影:您的电影对于国际观众来说,显然是需要字幕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放映结束以后,好几个外国记者朋友,都来问我,贾平凹是谁,梁鸿是谁。余华还比较好解释,大家多少看过、听说过张艺谋的《活着》,我就介绍是原著小说作者。国际观众对于本片中没有给这些著名作家的身份没任何介绍感到非常困惑,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观影体验。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废都》
贾樟柯:应该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他们都是中文写作者,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们作品即使被国际所知,也是翻译过来的小说。余华和贾平凹的小说被翻译得相对多一些,但这个问题还是会有。
对我来说不重要,因为我觉得这部影片中被采访的对象,不管是谁,也就是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历史的证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最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经历讲出来。如果这个电影能成为一个缩影,观众们看完这个电影,想了解一下这些作家的作品,有兴趣去阅读贾平凹或者余华,那我觉得就太好了。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