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爆款片细思恐极:上层人吃肉,下层人吃人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刷屏的爆款片细思恐极:上层人吃肉,下层人吃人

难得一部“网红片”。

Sir好久没见这种刷屏人气了。

预告,微博爆。

拉片,抖音爆。

评分,豆瓣爆。

但Sir肯定要说点不一样的。

三刷过后,Sir认为——

仅仅把它定义为一部猎奇的噱头电影,实在是太太太小看它。

《饥饿站台》

废话不说。

今天Sir就拆解一句话。

也就是电影藏在禁忌、猎奇、血腥背后,最根本的主题:

如果只剩一个人,所信的道还要怎么守?

01

分层

谈论《饥饿站台》时总少不了它的几个“前辈”。

《寄生虫》《雪国列车》。

奉俊昊尤其擅长在“系统”中拆解人性。

还有最直接的灵感来源。

丹尼斯·维伦纽瓦(《降临》《银翼杀手2049》导演)在08年执导一部短片。

《下一层》。

以肉欲讽刺阶级,当年戛纳获奖。

感兴趣的毒饭们可以看看。

光鲜亮丽、衣冠楚楚的贵族团聚大快朵颐,任凭餐桌不断下坠。

桌上是各种血淋淋的肉食食材。

下坠代表堕落,饕餮代表欲望。

于是。

我们迎来这部西班牙科幻惊悚小片。

新人导演名不见经传。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凭借本片这部处女作,获得西班牙戈雅奖最佳导演提名。

Sir敢说他一定是迷影分子。

设定融合了许多作品:

《下一层》的掠食本能+“竖版”《雪国列车》系统设置。

而视觉、杀机氛围像《心慌方》。

可贵在于,把这么多似曾相识的设定玩出新鲜感。

它不新,但够细。

《饥饿站台》好就好在,不仅完成迷影分子“集大成者”的拼凑。

更在这些元素中理出清晰的逻辑和归类——

空间对应阶层。

人物对应人群。

行为对应欲望。

02

法则

复杂的“分层”对应了社会生活、群体言行,那么无论哪一切面、哪一层“运转”起来都不是靠自然而然的永动。

谁在操纵?靠什么?

从剧情说起。

一日,男主格伦醒来,发现自己身在地下48层。

这栋中空的圆形建筑,被称为“监狱坑”。

往上看,看不到头;

往下看,万丈深渊。

监狱坑具体有多少层,没人知道。

只知道,每层住两人。

每天,一个盛满美食的平台会由上至下降落,每层停留几分钟。

顶层享受大餐。

中间层吃残羹。

到了底层,就连渣也不剩了。

吃饭时间到,狱友狼吞虎咽。

一开始,格伦挺抗拒。

什么,要我吃上面90多个人的剩饭?

可短短几天,他就也加入了大口狂吃的队伍。

任何人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

上层人为所欲为,对食物撒尿、吐口水,下层人对此无法反驳。

只有吃,方可保命。

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就是这么简单——

但解决温饱,还只是第一要务。

监狱坑里还有着森严的坑の法则。

法则1——

食物,唯一受保护的资产。

只有当食物在本层时,才可以吃。

私自留下食物,会触动保护机制,平台将调整温度直到把人热死或冷死。

格伦拿了一个苹果,想饿了再吃。

却因为室温逐步升高,遂放弃。

法则2——

杀戮,唯一能实现自我保护的武器。

一日,随着平台降下一个女人。

格伦的狱友说,她是为了寻找儿子,所以每个月都下来一次。

她能如愿吗?

很难。

因为再下一层,格伦眼看着她被饥渴的男人拖走,欲行不轨之事。

她会被侵犯吗?

没有。

女人手起刀落,实现反杀。

吃人的坑里,想不被杀,只有把自己变成杀手。

法则3——

阶级,是这里唯一的身份。

监狱坑,只有三种人:

上层人,下层人,掉落的人。

坑里,人们褪去人性,袒露出原始的动物本能。

吃!吃!吃!

而更可怕的一个事实是——

格伦通过记录平台的往返时间,以及各层的停留时长,计算出了监狱坑大约有250层。

实际到底有几层?

没人知道。

处于底层的人们,永远不知阶层鸿沟可以有多深。

只知道每到晚上,平台会飞速升回0层。

那里,才是隐藏的VIP阶层。

当人们在坑里为了一口剩饭大打出手之时。

0层奏响着悠扬的小提琴,穿着考究的经理反复检查着摆盘,厨师们精心烹调一道佳肴。

厨房中央,赫然摆着一台机器,用于筛选水果。

将不同大小的水果分类。

正如在监狱坑里的人们,被分了三六九等。

等待命运的随机摇号,决定谁死,谁生。

在这个充满寓言色彩的故事里,不难看出一条逻辑链:

为了管理,进行阶层划分,资源分配(食物以及背后的权利)从而引发纷争,为了维持平衡,只能继续固化分层,强化不公。

03

暴力

阶层,是监狱坑中的天然枷锁,无形中扼住人们的喉咙;

人性,则是窒息前,直接取人性命的那颗子弹。

每个月,监狱坑随机轮换层数。

在深夜释放一种麻醉气体,麻晕病人。

第二天一睁眼,已经在新楼层。

这个月在底层,下个月可能一跃到上层,反之亦然。

这一条规则是“监狱坑”缔造者自己在“打脸”吗?

既然坑位和人都划分好了,让他们老老实实待着不好吗?

并不。

机械的、物理的管理是容易的,最难控制的是人心。

人性是“监狱坑”最活跃的变量因素,如何利用它巩固管理,就成为一门“暴力艺术”。

怎么玩,往下看。

待在哪一层最舒服?

已经服役一年,在多个楼层待过的崔马格斯总结:

下层太饿,上层太闲。

中庸,刚刚好。

上层好吃好喝,有什么坏处?

早在格伦刚来第一天,老头儿就告诉他——

别担心

很快上面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了

当食欲被满足,人有更多时间去思考。

但思考之后他会发现,在这里,没有任何可以去期待的事物。

想解脱只有一个方法——

跳。

希望,在地狱里是极其危险的。

一个月后,格伦睁眼来到171层。

一个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楼层。

他根本没时间挣扎。

醒来发现被五花大绑,成为老头儿的“盘中餐”。

几天前的战友,转眼就成了要吃人的魔鬼。

看到这里,你一定想问——

真的不能试图改变吗?

电影里不是没有人这么做。

格伦的新狱友,伊莫古里。

她曾为管理局工作,格伦进来还是她面试的。

她说,这里的食物足够供应200层的人。

她提出一个概念——

自发性团结。

她自己每天只吃一点点。

并且每天坚持劝说大家控制食量,多留点给下面的人吃。

这就是崭新的,改良后的规则。

管用吗?呵呵。

人们根本不听,见到食物一拥而上。

她的好言相劝,却敌不过格伦一句话的威力——

照这位女士说的做

不然我每天都会在你们的食物上拉屎

拉屎,代表的是凌辱精神与肉体的暴力。

坑里的人已经被教化、洗脑,习惯于简单粗暴的暴力控制。

他们不相信互助互利的现代文明。

只剩丛林生活里的动物本能,贪婪、利己,追逐。

电影早就暗示过她的失败。

一个镜头。

她面试格伦时,身后的建筑层层相叠。

无论作为管理层,还是阶下囚。

她从没逃出过那个“监狱坑”。

想改变的还有格伦自己。

来到6层,他和狱友小黑哥联手。

这是电影中最振奋人心的一段剧情。

两人如这个地狱里的英雄般,开始了他们的改造之路。

登上平台,拿起武器,定量分发食物。

起初,他们的目的是把食物送到最后一层,这样做,就相当于打破了监狱坑“顶层受益、底层惨死”的淘汰机制。

劝说他人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光靠劝导,永远没法实现团结。

于是他们选择的方法——

以暴制暴。

不寄希望于感化,用暴力约束极少数服从旧系统文化的“坏分子”。

可以说,格伦也成为依赖暴力,新的“管理者”。

只能这样吗?

格伦也是困惑的。

平台下降过程中,两人受到一位智者的指点。

与其对抗阶层,不如向0层传递一个信息——

一盘完整无损的意大利奶冻。

什么意思?

你们给的食物,已经不是唯一通行的资源了。

需求的失效,意味权力的瓦解。

经历从高层到底层,奶冻必须完好无损。

为此,两人伤亡惨重,一路厮杀。

终于来到最后一层。

在黑暗的深处,到底有什么人?

是谁,让格伦不惜失去奶冻?

Sir不剧透。

只说一点,保住了这盘甜点,就是保住了传递希望的圣火。

而保护这个人,就是保护了希望本身。

04

信仰

Sir注意到,在这部电影的条目下,被顶到很高的一条短评是:

为什么不跟着平台上去?

大家都在努力想方法突破这个无解的系统。

Sir认为,就影片给出的信息看,当然有无数漏洞。

这并非一部现实电影。

Sir更倾向于,这是一部以现实为背景的寓言电影。

所以更优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

现实中,真的会出现一位像格伦的人吗?

主角格伦代表的是谁。

入坑之前,一身白色西服,体面精致。

他还是主动要求蹲坑的。

每个人进来的原因不同,有杀过人的,如老头;有来了却余生的,如女高管。

格伦呢。

电影里交代过的原因有三:

戒烟、读书,还有那不知虚实的“证书”。

前两个根本不算理由。

第三个,电影从头到尾没给出确切答案。

也就是说——

格伦身上没有带着“原罪”。

他像一张白纸,有着与监狱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

还记得监狱里看似贴心的小福利吗?

允许每人带一件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进来。

老头儿带进来一把刀;女高管带了宠物狗;女演员带了尤克里里。

格伦带了啥?

一本书。

《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就是敢跟大风车决斗的骑士。

书名高度概括,将人名换成格伦,完全成立。

但有意思的是,骑士也好,理想主义者也好,实际上都还是格伦人设的外衣,保护色。

他还有一个最底层,深邃的身份——

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信徒。

或者说。

他就是监狱坑这个小型社会里的,上帝本身。

很多暗示。

第一次见到平台上的食物。

老头拿来白色枕头,搁在地上,以跪拜的形式进食。

对面站的就是格伦。

第一次进食,他选了一只苹果。

苹果,代表人类原罪的符号。

还有他的语言习惯——

夜神人静,他思考的问题是:

你相信上帝吗?

从171层到33层,太久没进食虚弱的他。

看到食物,还是用尽力气说出了一句:

God(神啊)

老头死后,他依靠尸体上的蛆虫为食,产生幻觉,与女演员发生关系。

两人赤裸,身体上毫无污垢,光线柔和。

姿态充满了仪式感,女方宛如圣母。

女高管称他是“弥赛亚”。

弥塞亚在希腊语里,有“基督”之意,是圣经中神的受膏者,上帝选中的人。

注意到了吗。

格伦从来没有想过向上爬。

而是一味想向下走,直到深渊。

这是一名殉道者的隐喻,他希望为这个世界赎罪。

终于。

电影结尾,他如愿来到最底层。

满是伤痕的脸上,透出了一丝对痛苦的痴迷。

让镜头下的他,有种耶稣受难般的神圣和高尚。

回到上面那个问题——

格伦为什么不跟着上去?

他已完成了使命,必须在地狱最深处里完成救赎,回归神性。

想明白这个结尾,你才明白导演设计这一切的意义。

在Sir看。

《饥饿站台》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

比起监狱坑里那些血腥的杀戮,畸形的私欲……

它暴露出的暗疾,实则是更广泛的麻木。

结局中走进黑暗的格伦,隐喻着我们每一个人吗?

不。

他隐喻的是我们所有人。

是我们组成的这个社会,是否真的能容下一个孤独守道的人。

如果能。

那剩下的这些人,又有几个,能真的相信。

曾经有一个他,放弃“上去”的机会。

独自走下地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