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娘惹》是新《娘道》?一次进退失据的翻拍罢了
娱乐
娱乐 > 电视 > 正文

《小娘惹》是新《娘道》?一次进退失据的翻拍罢了

文/李愚

2018年郭靖宇执导的《娘道》曾引起两极分化的争议。

一方面是该剧在豆瓣拿到了创纪录的低分2.5分;

另一方面是该剧上星播出后获得了优异的收视成绩,卫视单台最高收视突破2%。

两年后,这一幕再次在郭靖宇担任总导演的《小娘惹》上重演。

一方面是《小娘惹》在CCTV8播出后获得高收视率(广电总局推出的视听大数据更有说服力);

同时该剧在网络上有不错的热度,几乎每天都有相关剧情上热搜;

另一方面是该剧的口碑依然不佳。

虽然豆瓣评分5.4分高于《娘道》,但逊色于新加坡原版的8.5分。

同时也有声音将该剧贬得一无是处,认为它将新加坡国民剧拍成了“新版《娘道》”。

我们想站在客观中立的视角审视《小娘惹》:它的质感到底如何?

它收视率成功的秘诀在哪?

又因何引发争议?

翻拍:毁誉参半

《小娘惹》原版是一部新加坡剧,首播于2008年。

当年《小娘惹》在新加坡创下多个收视记录,大结局以33.8%的收视率,打破了新加坡长达15年的收视纪录。

2010年《小娘惹》引进国内,在多个地面频道播出,同样创下收视佳绩,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那么,何谓“娘惹”?

其全称是“峇峇娘惹”,指的是15世纪初期移居至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印尼)和室利佛逝(新加坡)一带的明代华人后裔。

明朝时随郑和下西洋,庞大的船队曾经五次驻节马六甲,一些部下留下来后在南洋一带定居,并选择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男孩称为“峇峇”(Baba),女孩则之为称“娘惹”(Nyonya)。

这些土生华人既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受到马来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土生华人文化,也称娘惹文化。

《小娘惹》的故事,就发生在马六甲最有名望的峇峇娘惹家族内部,它对娘惹文化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展示。

有人称它为新加坡版《大长今》。

这是该剧当年爆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产翻拍版也努力做到遵循原著。

首先是,郭靖宇虽是总导演,但他主要是把控全局;

新版仍由原版编剧执笔,由原版主导演谢敏洋执导筒。

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魔改”。

其次,新版《小娘惹》在对娘惹文化的还原上,也做到了精益求精。

因为制作经费的投入,很多画面更精美了。

从器具、服饰到食物,都有考究。

同时也增加了不少原版中没有的娘惹文化细节。

翻拍上主要受诟病的一点是,几个主要的年轻演员没有原版的魅力。

像一开篇的三姐妹,“长”得真是缺乏辨识度,认不太出谁是谁;

挑大梁的肖燕要一人分饰两角,戏份最重,但跟原版的欧萱相比,肖燕不够大气,

妆容永远精致,缺乏那种经过岁月历练的沉静气质。

除此,该剧的配音实在是让人出戏,充斥着一股浓浓的港剧风。

该剧的配音演员主要是配TVB剧出身的。

像岳丽娜饰演的恶毒主母桂花,其配音演员是潘宁。

曾经给《金枝欲孽》如妃、《创世纪》岑颖欣、《陀枪师姐》朱素娥等角色配音。

桂花一开口,就让人穿越到了“如妃”,太违和了。

剧情:为虐而虐

《小娘惹》从30年代展开横跨70年至今,其主要讲述了三代华人女性的传奇故事。

第一代是天兰。

她是黄家老爷的姨太太,地位与仆人差不多,受到不少凌辱;

第二代是天兰的女儿菊香。

她温柔敦厚、勤劳能干,但因为庶出的身份且是聋哑人,没少吃苦头;

第三代是菊香的女儿月娘,她的故事才是剧集的重头戏。

总之,这三代女性的平生,都可以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除了月娘后半生有所逆袭外,《小娘惹》的主体情节,其实就是坏人是怎么迫害好人的。

“好人受害”的影视剧虽然很多,但《小娘惹》“高能得多”。

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是,强情节,强冲突。

情节的强度压过了常识和逻辑。

比如它刻画好人遇害,重点不在于这个“遇害”是否符合常识,而在于这个“遇害”是否够惊悚是否密集。

所以观众可以看到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迫害。

比如月娘。外婆(非亲外婆)害完,姑姑害,姑姑害完,舅母害,舅母害完,表姐妹害;

又是被当下人使唤,又是被栽赃陷害,又是被封闭在井中,又是在昏迷不醒时被抛弃在废墟里……

这宅斗的强度是不输《甄嬛传》。

但《甄嬛传》中讲究斗的逻辑和方法,《小娘惹》没有,它只有斗的强度。

它千方百计让好人受虐,让观众对好人牵肠挂肚,让观众对恶毒女配恨得牙痒痒,这对提升收视率大有帮助。

这类剧也叫“大妈剧”。这个称呼丝毫不是歧视大妈的意思,而是说这类剧没有什么观看门槛,哪怕是不识字的大妈,也能看得懂,也能被调动情绪。

《小娘惹》的另一个特征是,人物的高度脸谱化。

所有好人都长着一张好人脸,所有坏人一出场你就知道他是坏人。

就比如剧中几个“恶毒女配”,什么心理活动都写在脸上,一开口说话就是龇牙咧嘴,一生气必然咬牙切齿,导演只差在演员的脑门上贴上“坏人”的标签了。

好人和坏人也没有什么复杂的人性地带,好人就是一味地好,坏人就是一个劲地坏——不到大结局关头,坏人是不会悬崖勒马的。

应该承认,大妈剧的审美价值不高,但也不应该就此否定它们存在的价值。

老年人的整体识字率不及年轻人高,大妈剧的强情节、强冲突、人物脸谱化,可以帮助大爷大妈很快识别人物形象,确立剧中的人物关系。

换句话说,大妈剧更容易看懂,看起来更不费脑,而且能够煽动情绪。

年轻人可以不喜欢,但也要尊重一部分老人对这类剧的喜爱。

价值观:进退失据

《小娘惹》的一个争议焦点在于,它的价值观。

想当初《娘道》遭到年轻观众的一致抵制,就在于它价值观的陈腐。

女主角瑛娘信奉“三从四德”、男人是天、女性是生育工具、女性的职责是传宗接代、母亲必须为子女牺牲一切等信条。

《娘道》将“女德”当做一种美德来宣扬。

观众自然担心《小娘惹》的重蹈覆辙。

如果以今天的标准看新加坡的《小娘惹》,它同样在宣扬女德。

这主要是因为娘惹文化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它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讲究爱国爱家、认祖归宗、长幼有序。

但同时也认为女性就应贤良淑德、传宗接代。

剧中所歌颂的娘惹文化,包涵的坚强不屈、吃苦耐劳、乐观豁达、敢闯敢冲等精神在当下仍有重要价值;

可剧中歌颂的仍旧是娘惹作为“母性”“妻性”的那一面,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性”常常要做出让位与牺牲。

这种牺牲在剧集中是以美化的方式呈现的。

比如新加坡版中月娘的一生,可以说是被损害被侮辱的一生,导演给她安排的结局虽然是大团圆。

但歌颂的是她像地母一般博大无私的胸怀,以德报怨,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他人。

哪怕到了大结局,月娘的孙女已经是新时代女性,她脱口而出的台词仍旧是,“我可是娘惹的后代,如果不会下厨的话,不是太丢我外婆的脸了吗?”

好像你是娘惹,厨房就永远是你的阵地。

那么新版《小娘惹》又传递怎么的价值观?

郭靖宇应该是吸取了《娘道》的教训。

剧中一旦有呈现封建糟粕的地方,比如娘惹文化中对女性贞操的重现,

画外音就会对其进行批判。

这是原版中没有的,也是新版进步的地方。

有人选择性忽视这一点,把《小娘惹》称为新版《娘道》,是不客观的。

可惜的是,新版《小娘惹》在价值观上是不彻底的。

它仍旧带有浓重的男权制阴影。

如果说天兰、菊香这两代人不彻底,那还可以理解,毕竟人物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月娘的设定上,《小娘惹》完全可以更“进步”的。

但我们看到,月娘仍旧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她经常在台词上说,女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可是她在黄家被当做下人对待,被各种使唤,看着亲外婆各种低声下气、委曲求全。

她竟然没有逃离黄家,以她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她的母亲菊香尚且敢于逃离黄家,敢于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

但月娘仍旧困在“贤良淑德”“妻性”“母性”的牢笼里。

她遵循的依旧是传统的价值理念:不是通过反抗抵制男权,而是通过自我牺牲来体现娘惹的伟大,再通过大爱无疆包容所有人,来感化男权。

男权制还是没有改变,它只是被月娘的牺牲感化了。

这就是新版《小娘惹》价值观上的左支右绌、进退失据。

可以看出它要努力地靠拢年轻人,但主创者的观念深处仍旧是大妈式价值观。

新版《小娘惹》“不彻底”的翻拍,也提醒了我们:翻拍到底是为了什么?

它不是以更好的画质把旧故事再讲一遍,也不是照搬旧思想。

而是要与时俱进体现出新观念。

月娘原本可以是新时代的“小娘惹”,但最终她只是新旧时代交界处的“小娘惹”。

你看这部剧了吗?评价如何?

欢迎参与投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