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别绿茶被喷上热搜,全怪观众入戏太深?
娱乐
娱乐 > 电视 > 正文

史诗级别绿茶被喷上热搜,全怪观众入戏太深?

随着《三十而已》的热播,许幻山与林有有的奸情浮出水面并且愈演愈烈。

许幻山给林有有在酒店开房,从2天开到一星期;

后来升级为租了一年的小公寓;

从牵手到拥抱,再到接吻;

这边顾佳在家哄孩子睡觉,那边许幻山和林有有进行“爱”的鼓掌。

……

观众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开始向这对渣男渣女“开炮”。

最近几乎每一晚剧情更新,都有骂许幻山或林有有的词条上了热搜,如#林有有恶心##许幻山山楂#。

但比较尴尬的是,有些观众“入戏太深”,没有分清角色与演员。对角色的怒火,波及到饰演这两个角色的演员李泽锋与张月身上。

比如有观众给李泽锋寄了绿茶↓

而更多人则涌到张月的微博底下“咒骂”。

无奈之下,张月把微博的评论设置了权限,关注7天后才能评论,如此才过滤掉一些辱骂性的评论。

有一个网友的留言颇具代表性,“虽然不该上升到演员,但我真的憋不住了。”

观众将对恶角的怒火上升到演员,这不是第一回,很可能也不是最后一回。

应该怎么去理解观众的这种心理?除了呼吁观众理性外,创作层面是否也可以做些什么?

01 那些被“恶角”牵连的演员们

把对恶角的怒火撒到演员身上,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赵薇版《还珠格格》中,李明启饰演的容嬷嬷是许多人的童年噩梦。

李明启曾透露,那段时间出门经常遭人议论,听到有人在身后嘀咕她是容嬷嬷那个死老婆子。她家的玻璃被人扔石子,去菜市场买菜都没人愿意卖给她,甚至还有人冲她扔鸡蛋。

冯远征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饰演一个可怕的家暴男,当年好长一段时间,他出门被认出后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

他妻子梁丹妮也是一名演员,剧集播出后不少人关心她:冯远征有没有家暴你,你可以跟我们说啊。

而到了网络时代,网络的普及也成了观众情绪的一个宣泄地,饰演恶角的演员的微博等社交平台会被一些恶毒的攻击淹没。

《甄嬛传》中饰演安陵容的陶昕然,曾发布了一条喜获爱女的微博。但有网友因为厌恶安陵容,而诅咒陶昕然的女儿没有好下场。

《三十而已》中林有有的“坏”,也让观众联想到2017年热播的《我的前半生》中的小三凌玲,微博上还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林有有动摇了凌玲在我心中的位置#。

当年饰演凌玲的吴越也遭受到残酷的网络暴力,吴越只能关闭微博评论。

甚至剧中扮演凌玲儿子的小演员王天泽也被网友大骂“心机”“恶童”。王天泽妈妈无奈在微博上喊话:“我只能想说:按剧本演戏的孩子有什么错?!”

2017年另一部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俞灏明在剧中饰演大反派杜明礼。有人通过私信攻击俞灏明,故意戳演员的痛处,问“当年为什么你没直接死了”↓

2018年《延禧攻略》成了爆款,剧中袁春望的饰演者王茂蕾、尔晴的饰演者苏青,也未能幸免网友的网暴,当时王茂蕾也是被骂得只好关闭了微博评论。

02 观众入戏深能理解,但网暴就错了

观众对演员的恶意,其实都是来自于角色。

观众入戏太深,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它是一种很正常的审美反映。

观众在看剧过程中不免投入了真情实感,一晃神把角色跟演员混淆在一起。

所以有些演员饰演了一个正面角色,可能就一炮而红,成为顶级流量。观众把对角色的好感,代入到演员身上。反之亦然。

理智的观众在入戏深的同时,也会提醒自己要做到“间离效应”,对剧情入戏,但离开剧情,对于演员能够“抽离”出来。

因为:角色的品质≠演员的品质。

这就好比,有些男演员在偶像剧里是暖男、白马王子,私生活也许混乱不堪;有些女演员虽然在剧中饰演恶角,但现实生活中却是人美心善的好人。

观众如果“爱屋及乌”,那是个人权利,赚到的是演员;可如果“恨屋及乌”,从角色上升到演员,网暴演员,那就是大大错特错了。

这可能已经涉嫌侵犯了演员的人身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很多网友没有意识到,当他们以恶毒的语言攻击无辜的演员时,他们恰恰活成了他们最讨厌的恶角的样子:无知、刻薄、浮夸;只为逞一时口舌之快,却让无辜的人承受巨大的恶意。

03 影视创作不应止于“挑逗情绪”

从话题层面看,《三十而已》无疑是成功的。

编剧刻画了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小三”,林有有可以说是集小三之坏之大成,成功地点燃了观众的怒火。观众对林有有的恨意滔滔不绝,这部剧就能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

但从角色刻画角度看,林有有和许幻山是成功的吗?

并不尽然。

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分为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所谓扁平人物,往往是创作者某个意念的化身,他就是一个标签的集合。

影视作品中的扁平角色,不仅给予演员的表演空间非常有限,给予观众的反思空间也非常有限。角色没有什么复杂性,好的特别好,坏的就坏到极端,一根筋到底。我们不知道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他有着怎样的动机。

圆形人物则是人物塑造的最高境界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就是其中的经典代表。

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也都“出轨”了,但创作者不止于道德判断,他们从这两个女性的困境窥见的是人性的普遍弱点。人们可以斥责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但他们也会经由她们看到自身。

以这个标准来看,毫无疑问,林有有就是一个扁平人物。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三十而已》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有家人、有朋友,但林有有就像凭空蹦出来的。她的人物关系是缺失的。

也因此,她的内心世界是缺失的。

富人那么多,她为什么单单看上了许幻山?如果她只是热衷于“抢男人”,这种抢的心理怎么来的?

剧集对此的呈现付之阙如。林有有不过是一个标签,是观众对于小三种种恶的想象的集合。

编剧通过林有有“贩恶”,宣泄了观众对于小三的反感。小三现象成为一个纯粹的道德问题。

小三是没有道德的表现,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影视剧讲道德是最容易、最粗浅的一个层面。通过小三抵达人性的幽微,抵达男女关系的深度观察,才是高级的。

为了配合林有有的“坏”,为了把观众的愤怒情绪引到最高点,许幻山这个角色也硬生生地人设崩塌。原本他可以是一个圆形人物,最后也沦为一个扁平人物。

许幻山与顾佳一开始是恩爱夫妻,但他俩一直也有价值观的分歧。许幻山有艺术家的一面,有清高的一面,所以他反对顾佳进太太圈,反对通过潜规则等渠道拿到订单。而顾佳最后也真的退出了太太圈。

当林有有出现了,编剧写着写着就把许幻山写成一个没啥本事、很多事情得靠顾佳打点、花花肠子特别多的“小男人”。

但试想,如果许幻山是这样的人,一向清醒理智的顾佳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顾佳从生育到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阶段,公司主要是许幻山坐镇,他也算是把公司运行得有条不紊,至少让妻儿住上了上海市中心昂贵的大平层吧。

更让人觉得剧情滑向“贩恶”的桥段是,当许幻山被林有有“洗脑”,并出轨了之后,编剧丝毫没有凸显许幻山的愧疚或煎熬。

相反,剧情呈现的都是许幻山开始各种看不顺眼顾佳,甩脸色、冷言冷语。指责顾佳请育儿师是“甩包袱”;责怪顾佳一意孤行开茶厂,花了公司很多钱。

果不其然,#许幻山开始嫌弃顾佳#又冲上了热搜。

观众的愤怒被点燃,话题又有了,但许幻山这个角色已经被写“死”了。

他与顾佳的价值观分歧是如何一点点导致婚姻破裂,本是可以细细剖析的一个议题。

结果编剧还是选择最轻巧的方式——小三一出现,男人就变坏。林有有、许幻山成了“渣”的代名词,仅此而已。观众把这两个角色痛骂一顿,但剧集播完了,可能也没能留下什么反思。

总而言之,针对“讨厌角色上升到演员本人”这一现象,我们一方面要呼吁观众理智观剧,区分开演员与角色。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创作者不要止于通过扁平角色挑逗观众情绪。一个反派角色,也可以是一个圆形人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可恨,也能够通过他们可恨的由来反省人性的弱点,或者某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部好剧有的不仅仅是廉价的情绪宣泄,更有情绪浮沫下的理智沉淀。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