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1917》:剧情太赶,但走入了残酷的战争
娱乐
娱乐 > Ifeng电影 > 正文

影向标|《1917》:剧情太赶,但走入了残酷的战争

影向标|第二百二十九期

《1917》

得分7.6分

1.U兔9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并不是真一镜到底,有点给自己挖坑的感觉,因为一镜到底必然要解决电影时间和真实时间的问题,“超·长镜头”就不香吗?电影呈现的“真实时间”让人揪心,紧张感一直存在,实现复杂调度的同时还要保持电影感,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抛开剧情不说,这种技术探索本身就是值得去影院看的“看点”。

那场大火让人想起《锅盖头》里熊熊燃烧的油井,人和希望、信仰啥的都太渺茫了——无力感仍是文德斯的味道。男主角在河中漂流的最后一段,两次要昏过去,飘洒的白色樱桃花瓣,就如同小Black还在陪伴他一样,最终还是美好的东西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只是有些元素还是有点“在想象内”,比如婴儿、歌声,美是美,但都显刻意。

全片直面战争的恶心——真的不只是残酷,而是“恶心”。在战争中,你我这样的无名小辈连虫子都不是,就是那些被他们穿过的烂泥,影片把这种“恶心”的生理情绪调动起来了。

2.风间隼8分

影评人。

年度第一爽片,剧情简单到就两个字“送信”,德军一概脸谱化处理,不搞什么深沉反思,全凭画面和音效说话,可是战争的残酷,同袍的情谊,一切尽在其中。

地下室爆炸、受伤黑屏和入水应该是三个剪辑点,每一段分开来看也够惊人了,特别是水中求生那段戏的调度。

污秽的坑道、燃烧的教堂、落英缤纷的河道、壮阔的战场冲锋,背后是海量的美术和道具设计,一战战场从来没有得到如此细致真实的展现。无论战栗还是欣喜,都让人沉浸其中。

3.桃桃林林8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本质上仍是话题型电影,你永远无法绕开这个长镜头的噱头,并在观看过程中,一直琢磨其间一些难度镜头是如何拍摄的。

同时,罗杰·狄金斯摄影确实是厉害,夜景的燃烧弹狂奔以及最后的总攻狂奔,都是爽到让人不行的运动镜头。影片整体呈现了一种第一人称视角的游戏感,恍惚间总觉得路上遇到的角色好似NPC,等着你来和他说话。为了这个一镜到底的噱头,剧情方面确实有点太赶与太过于随机了。好处在于,确实是一路带观众走进了残酷的战争。

4.刘起8分

影评人。

《1917》回归到一镜到底最原初、最简单、也最纯粹的美学思路——以延绵连续的空间,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景观。

战争被呈现为一种景观、一些地点、一类物理空间、一种物质现实,而不是传统战争电影中的一次战斗、一次事件。

5.奇爱博士8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一刀未剪”,一气呵成,没有休息。在IMAX巨幕体验《1917》让人感觉电影真的活过来了。“一镜到底”只是手段,门德斯和狄金斯的组合让这部作品的形式和主题合而为一,那就是电影美学上的灵魂与肉体上的终极实验。

毫无疑问,是一部能够唤起影迷心底对电影形式之爱的力作。

6.悉尼卡通8分

编剧。

都说这部在体验上学习了游戏,其实不妨再大胆一点。最可能与这种沉浸体验相合的技术手段是什么?李安的120帧。

如果这两套体系相融,那会带来多大的感官震撼!完全不是游戏或电影这样的单一载体能达到的。既然《刺客信条》都可以成为新冠时代的历史教学背景,完全可以再多想一点。

7.耳朵8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年初成为奥斯卡大热门的时候,其实我还是有点不乐意,毕竟战争片、一镜到底都有点炒冷饭的意味。但这个故事搭配这样的形式,还是比较有机地融合,营造出一种很好的沉浸感。而且渐入佳境,尤其到最后半小时,尽管没能顺利登顶奥斯卡,也是年度亚军了。

8.西帕克7分

影评人。

大银幕体验十分完美,镜头调度,时间昼与夜的转变堪称魔幻,可能是好莱坞电影追求沉浸感的极致了。但也必须承认,在视觉效果完美的外在下,本片的内核却非常空洞无物。

门德斯想要制造类似电子游戏的带入体验,于是放弃了所有剧情和深化人物的尝试,不停地跑地图、遭遇NPC、接任务,组成了本片的全部剧情。在《战神》这样的游戏早已尝试过一镜到底之后,电影还在模仿游戏,其实是一种倒退。

9.刘宇清7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美国电影中少有的完整的英国兵形象,不好战,也不怕战,是战士,不是战狼。

为长镜头设计的战壕很吸睛。

10.赛人5分

影评人。

萨姆·门德斯在《007》里已显示出他技术流的一面,这一次则越发飞扬。但我总能看出他浸淫舞台多年的迹象。当然,舞台剧本身就是由一个或多个长镜头组成的。舞台剧是通过声音能集中观众的注意力,电影则是画面。

但他还是习惯于用声场来牵动我们的视觉系统,有几次处理得比较妙。总体而言,还是流于匠气,还是太想完成这样的一种试验。难度是有了,深度还不够。

《初恋这首情歌》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U兔8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约翰·卡尼拍这种音乐青春片越来越上道了,作为“音乐三部曲”的终曲,镜头语言简洁明了,叙事游刃有余,剧情来说是彻彻底底的青春片,而且这次不仅是个跟音乐人有关的故事,而是真的能讲个音乐的故事了,虽然整体缺少前两部那种“洗耳歌”,但是音乐本身跟剧情结合得很好。

真是一帮小孩儿啊,年轻不就该这样么?可能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写歌也大胆,拍片也大胆,装扮也大胆,唯独对感情小心翼翼,一旦开始却又毫无顾忌——用心创作过的人会更有感触吧。还有,和一帮朋友一起做事的日子要珍惜啊啊。

2.电子骑士7分

影评人,在《科幻世界》开有科幻电影专栏。

影片回归了约翰·卡尼导演早期的纯粹爱尔兰风味,简单、清爽、轻讽刺、无明星(好吧有小指头和凯瑟琳皇后)。让我联想起爱尔兰电影《吻》,还有好多英国青春片……

片子很复古,基本是80年代音乐回顾史。美丽的爱尔兰风景,无聊但充满激情和梦想的青春,怀旧的音乐,可爱的人物……唯一遗憾的是原创歌曲不多。

3.西帕克6分

影评人。

韦恩斯坦的遗产之一,找了Adam Levine唱主题歌,电影概念也和那张“Songs about Jane”差不多,都是玩摇滚不为别的,只为泡妞。每首歌都代表着八十年代摇滚的一种风格。

最真实的部分大概是一唱慢歌,台下观众立马走光。开着小艇逃离小镇的他们,最终遇上了一艘大船,这个世界很大,其实不止于都柏林和伦敦。约翰·卡尼可能是搞音乐的人里,最会拍电影的?

《极速车王》

得分7.3分

1.悉尼卡通9分

编剧。

比前两年朗·霍华德的《极速风流》还要好。与其当这是个运动励志戏,不如当成是历史片。绝对精细的历史还原下,一个大写的人。大框架没有太多创新,但也无需强行创新,每个阶段衔接点上的变调足以突破类型窠臼。

2.U兔8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是我看过的最有趣、人物弧光最完整、戏剧性最脱俗的赛车片。看完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不仅是因为片长,而是影片太好地调动情绪,所以看的时候一直被牵着走,为这事遗憾和不平,同时也为这种无冕之王的强大由衷敬佩。摄影和色彩太美了,多次夕阳下的大场面,拍得通透而梦幻,有强烈的质感;机场工作室夜间那场非常强大,墙上移动的巨形影子呈现得特别好。

这种心境和镜头感才能拍出真的大片,创作者心态太稳了。而且简直是用拍明星的方法在拍车,特别灵动、光彩照人、趾高气扬,色泽和线条都透着一种那个时代的大气。人物塑造处处高光,贝尔的英音很有意思,以前似乎从没注意,形象也符合耿直天才宅的设定,却没走那种怀才不遇又死板到让人捉急和无奈的老套;达蒙也很有魅力,弱点都显得无助而可爱;诺亚在《迷镇凶案》里演达蒙的儿子,这次又和“爸爸”搭档了。

3.风间隼8分

影评人。

赛车场面是一流水准,更吸引人的是孤愤清高却有情有义的天才赛车手,叙事张弛得当,情绪调动是教科书级别。

看完久久难以忘怀贝尔嘴角那抹大智若愚的讪笑。马特·达蒙的表演还是那么木讷,倒是更多成熟男人味道了。虽说是代表福特大战法拉利,可只想说福特去死,法拉利才是天才的知音。

4.桃桃林林8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直男热血赛车片,不玩虚的,一路咔咔就是干。最后一部分长达几十分钟的赛车戏真是过足了瘾,紧张又激动。车手对速度与刺激的追逐,刚好与福特高层的温吞保守形成鲜明对比,才让这些追逐巅峰的车手,超越普通人,变得更加伟大。

克里斯蒂安·贝尔又一次出色的表演,不但再次瘦身,眼神都发生了变化,看了原型照片,还挺还原的。马特·达蒙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同样很出色。这个片,是真的拍出了激情与速度的感觉,一阵一阵的嗨。

5.西帕克7分

影评人。

詹姆斯·曼高德无疑是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新贵,几乎每部作品都会引入国内。电影还是传记片的老套路,对一个事物的如痴如狂,取得成就,却并没有获得终极的冠军。完全的《洛奇》模式。

贝尔演技也无需再过多夸赞。事实上,他饰演的肯·迈尔斯,是在最后时刻被迫放弃了体育精神,选择了服从权力,也造成了他的个人失败,这才是本片最大的悲剧。

6.耳朵6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算是赛车故事里比较无聊的一个了,看上去方方面面感觉都挺好,但就是很难喜欢。

7.赛人5分

影评人。

非常规范的好莱坞电影,看上去是在表述一个失败的英雄,内里仍为美国工业的无所不能在喝彩。最终,个人和集体都获得了双赢。让这部影片沦入到最为泛滥的美国梦的制造上。但必须承认,观看本身,还是令人愉悦的。

《旺扎的雨靴》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奇爱博士8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一双破旧泛黄的球鞋侧靠在壁炉边上,这个来自藏区的影片伊始,让人想起了那部伊朗的儿童电影《小鞋子》。

与《小鞋子》的暖心与触动相比,这部由万玛才旦监制、吕松野摄影的《旺扎的雨靴》,显得清新、细腻与写实,影片从头至尾,每个镜头间都填满了童真与美好。一部起点和天赋很高的佳作。

2.西帕克6分

影评人。

对伊朗电影,特别是《小鞋子》的模仿。作为处女作,可以说模仿得很传神了。大人不想下雨,孩子却盼着下雨,同一个屋檐下,不同心境的描写,还是很奇妙的。

3.赛人5分

影评人。

国内已经很少有这样剧力高度集中的传统叙事影片,雨靴就像某辆自行车和某个作业本一样,推动事件向前滚动。它好的地方,并不是在滚雪球。人物并不因事件而产生剧烈的变化,但总有一些不变的事物,去占据山野,或是我们的心灵。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