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金刚川》主创:这是5000人用时两个月的合力创作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独家专访《金刚川》主创:这是5000人用时两个月的合力创作

文/南风

近期最受关注的影片非《金刚川》莫属,它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金城战役的一角为切入点,讲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的故事。

和历史原型故事中充满很多不可能的结果一样,《金刚川》电影的拍摄也有很多不可能。

8月开拍、10月上映的超短周期让很多人觉得是揠苗助长,而张译在影片上映前,信誓旦旦地保证说《金刚川》不会比《八佰》差,又吊足观众胃口。

如今影片上映,《金刚川》剧组同样完成了这次不可能的任务,在技术制作层面,影片完成度不算低,打消了观众疑虑。

但故事层面则褒贬不一,有人为志愿军牺牲奉献的精神落泪,也有人质疑某些场面逻辑的合理性。

对此,Ifeng电影独家专访了导演路阳、郭帆等几位主创。

谈及大家最关注的影片分工,他们一致表示,并无明确单元分工,属于合力创作,常常出现同一画面由三个导演分管不同环节的创作方式。

谈及极短创作周期是否是违背创作规律,路阳表示,当年志愿军一个月内集结并制定和执行了战略方案,其实更不可思议,“那比拍电影难得多,但大家也很好完成了。”他认为电影是全局的一部分,而他们需要去做这件事。

对于其中特效制作的难度,郭帆表示,飞机和CG角色最难,团队里很多是《流浪地球》的原班人马,技术和人员能力的进步显而易见,这让他倍感欣慰。

三个导演共同完成一个画面

已经分不清谁拍了哪个镜头

每个看完《金刚川》的人都在问:几位导演究竟是如何分工的?

继而也引发了种种猜测。

对于观众的猜测,路阳认为可以当作一种观影乐趣,“一些观众可能对导演的风格很熟悉,大家去判断哪段叙事风格更靠近谁,或者更有谁的影子,也是一个挺好玩的事。”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有明确答案。《金刚川》有四个单元,用三个视角讲述了同一件事,并有一个尾声。

但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并没有按照传统单元电影的拍摄方式来操作,而是混合拍摄。

“一开始我们三个导演会根据各自擅长的部分去做一下分工,但到最后真正呈现出来,你会发现就像一个大锅炒菜一样。我们各个原料搁在一起,最后把它炒成了一盘菜。”郭帆解释道。

很多时候,他们的工作模式是机动的,经常需要三个团队横向沟通,比如郭帆说自己需要一个怎样的镜头,看管虎这边谁能拍,或者管虎需要一个镜头,路阳说自己可以拍给他来用,“确实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但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画面变得统一。“因为跟以前的合作方式不一样,以前是几个导演每个人拍一个短片,然后汇聚成一个电影的长度,但这次是三个人统一拍摄,它是不能分岔的,所以如何统一,反而变得不难。”

影片上映前几天,几位导演还聚在一起看了片子,相互讨论某个镜头是谁拍的,但看着看着,他们自己也很难区分。

“我们随便拿出任何一个镜头,它视效的部分也不是一个导演去完成的,是团队完成,包括它的声音部分,配音、音效、音乐,都是我们分工完成。我们经常三个人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去完成这一个画面的三个环节,几乎全篇的镜头都是这样的。”

他们这样做,或许也是迫于无奈。

《金刚川》制作周期之紧张业内罕见,受疫情影响,影片8月7日才正式通过备案审核,8月中旬正式开机,但10月23日就要上映,且投资规模达4亿,每一个数字都令人倍感意外。

路阳坦言,这挺超现实的,“就等于做了一个梦。”

影片的主导者是管虎,时间紧任务重,他必须找到最省时高效的拍摄方案,用熟悉和专业的人是不二选择。

于是他找来郭帆和路阳做搭档。

同时他提供了自己创作的故事,当时就已经确定要用三个视角进行叙事。

和其他影片相比,《金刚川》最不需要导演操心的,应该非演员表演莫属。里面的主要演员,几乎都和几位导演中的其中一位合作过,彼此很有默契。

张译在《金刚川》中承载的戏份和情感都很重,路阳和张译曾合作过《绣春刀2》,他们经常在片场探讨表演方式,“我会跟他讨论,比如‘你的某个方法我很熟悉,你可能下意识会用,如果在那之前就用的话,我会更喜欢’……有时候会聊这种事情。”

但这次拍《金刚川》,路阳经常会忘掉这件事。他盛赞张译,是方法派和体验派兼具的演员。

“无论是资料里面文字的也好,影像的也好,其实你看到更多的是宏观的长线,很多个体的色彩你是看不到的,那些部分需要通过我们的个人经验和想象力去填充,但是他很多瞬间的表演,让我觉得就应该是那样的,我相信他的表演,我相信他给我的那些细节。”

血腥场面不是为了感官刺激

牺牲是为了和平

金刚川在影片中是一个地名,但影片《金刚川》的英文译名为“The Sacrifice”,是“牺牲”的意思。

路阳说,“牺牲”只是今天的我们对当年那些人的一种理解,也是战争的一个侧面,他们通过这一侧面真正想传递的,还是和平与希望。

“他们到那儿去,不是为了牺牲,说牺牲就小了,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是希望和平的。”

而之所以选取金城战役做原型,用意也正在于此。

国内观众对抗美援朝战争最熟悉的应该是上甘岭战役,文艺作品也对此进行过展现,但路阳觉得,在当今的形势下,拍金城战役的一角,或许更适合激励国人。

“战争打了三年,金城战役是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之后我们签署了和平协定,所以战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每一场战役都是可歌可泣的,有很多英雄的精神要去传递。”

“拍这个故事是因为,2020年是很特殊的一年,我们经历了非常多的事情,很多人经历了痛苦,与当年的故事相比,正好形成两种环境下的映照,就是我们都有信念和希望。我们要看到的是,远景是一个美好的将来,我们要去克服困难,这不是为了战争,反而是为了和平。”

和其他战争片一样,《金刚川》里有很多炮火对士兵轰炸的血腥场面,人命的消逝、肢体的残缺只在一瞬间。

路阳表示,因为电影有必要让观众看到战争是什么样的,有怎样的破坏力。

“我们想让观众看到,他们是和我们一样鲜活的人,有男性,也有女性,有的很年轻,有的年龄大一点。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可能上一秒还是夕阳在树林里照射下来,有松花在空中飞舞,他们在聊天,他们在说一些年轻人的对话,而下一刻榴弹炮就已经飞进树林,在地上炸开花,周围有血液,有泥土,整个世界在震动,你什么都听不清楚。”

“战争会夺去很多珍贵的东西,有的时候不可避免,它突如其来,我们只能去面对,还要重新站起来,将来是最重要的。”

飞机镜头和CG角色最难制作

《流浪地球》的视效团队进步很大

在大场面的制作上,《金刚川》参考了很多当年战争的资料,也根据军事指导的意见做了修改。

当时敌我双方存在非常大的军事实力的差距,郭帆认为,影片需要正视这种差距,“到最后你会发现,我们打赢这场仗,不是靠的枪械,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靠意志力去完成的,所以从画面呈现上,我们也是按照这个方向去做。”

参与《金刚川》特效制作的团队中,有不少是郭帆拍《流浪地球》的原班人马,他说自己非常欣慰,因为这两年的时间里,特效团队的进步非常显而易见。这种进步一方面是人员能力的进步,一方面是技术本身的进步。

“比如说3D打印技术,当时我们也有,但是今天的3D打印,不管是技术本身,还是我们所使用的打印材料,都比原来要好很多,进步很多。”

影片有不少地方用到了该技术,比如飞机制作。“我们飞机是分批次,可以做到7米长的,也有5米的,3米的。这里边所有的仪表盘、操控杆,包括周围的一些细节,都是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的。一个机舱的制作大概是一周的时间,也是非常高效的。”

在视效上,此次《金刚川》视效团队有2600多人,有了《流浪地球》的拍摄经验,郭帆他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更成熟的工作流程。“我们在开机前,已经把整个影片预拍摄完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地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个视效。”

据郭帆透露,《金刚川》一共600多个特效镜头,“每个人准备什么,哪些人从哪就开始弄,我是基于预拍摄的逻辑,再加上一些新技术的使用,可能往后会是一条新的工业化的路,可以去尝试。”

比如如果是只有飞机的镜头,“我们在一开始就开始做了,他们没怎么拍的时候就开始做了。”有的是需要跟演员配合的镜头,“必须要演员拍完之后才能去做的镜头。”不可否认,后期工作流程的明确,也是确保《金刚川》如期完成的一大因素。

有飞机的镜头也是其中最难制作的一环,“主要是时间有限。”郭帆说道。

在后期制作上,如果他们要完成一个大环境的拍摄,就要先去现场把整个地形扫描一遍,而光地形面积就有36平方公里。

“很难,扫描完了地形,精度其实是不够的,比如说山川起伏和河流在哪,要把这些物理空间位置先确定好,有一个基础。”

做好地形精度以后,他们就开始“种树”,“这个树也是要记得一棵树上有多少枝丫,上面有多少树叶,才能做成一棵树。”

而且一个山上不能只有一棵树,还要有不同的树种、地面的植被,旁边的石头,这些东西都要有区分。

“所以我们需要准备大量的工作,比如说你要几百种树,放在一个山头它才不会显得假,这些加上水、加上云才能构成整个环境。”

做好地形部分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要把片中的角色、飞机等道具摆放在其中。

对于这样的场面来说,外部环境的特效制作只是一部分难点,另外的难点是做生物,“而生物中最难的就是大量的CG角色,用电脑做出来的人。”

在角色CG制作上,他们用了几乎全部演员做素材,“包括他们的衣服、着装、道具、枪械全部都扫描,扫描完之后,我们再去整理精细化。前期准备过程中这些资产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是比较难的部分。”

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电影是全局的一部分

对于《金刚川》的制作模式,很多人是存疑的,担心仓促赶工之下,成品质量有问题。

对此,路阳以当年抗美援朝的战争动员速度为例,侧面回应了观众的担忧。

“70年前那场战争,从开始出现事端,然后到国家开始动员,到十月底在云山打响第一枪,不到一个月。大量的部队、物资装备,还要形成战略方案并执行,那个一定比拍电影难得多的多。”

今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金刚川》原定上映的10月25日正是纪念日。

路阳认为,事情有一个全局的概念,电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去做这件事情。

“就好像那个时候,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处,到那里去。有的时候你要放下一些对个体的考虑,因为那个东西很大、很重要。”

影片放映环节,也有观众对其中细节上的Bug提出疑问,说从视觉原理来看,炮兵们点上火以后,反而会看不清天上的飞机位置,而士兵过桥时点亮火把,反而容易暴露位置。

管虎表示,这样做其实是为电影整体来服务。

“真实情况下,如果没有照明,就是黑黢黢的一团。摄影师完全靠月光,是拍不出来的,我们把它加亮,是因为要拍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一切。把它略做夸张,能够满足银幕要求,是我们后来讨论的一个最终决定。”

《金刚川》里面美军的指挥官有一句台词:“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

历史之外的电影能在不可能中完成,个中原因或许正如管虎所言,“全靠并肩战斗的5000个战友,这事才能成。”

《金刚川》正在全国热映,你看这部电影了吗?观感如何?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评分吧~

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