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愚
从说唱、街舞、音乐剧到摇滚乐,小众艺术与综艺的结合,成为一种热门现象。
综艺的题材得到拓展,小众艺术也经由综艺拓宽了圈层。
而这一次,综艺瞄准的是小众艺术里更“小众”的存在——戏剧。
这档综艺是——
《戏剧新生活》
星级指数:★★★☆☆
一句话点评:戏剧很好,但不必卖惨寻出路
真人秀外壳
从广义上说,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都可以称之为戏剧。
但《戏剧新生活》中的戏剧,主要指涉狭义上的话剧。
其由执导过《极限挑战》《德云斗笑社》《说唱新世代》等口碑综艺的严敏执导。
节目的是形式是,在乌镇有这么一个戏剧公社,黄磊担任戏剧发展委员会主任,赖声川担任艺术委员会主任,乔杉担任剧团制片主任。
节目召集刘晓晔、修睿、吴彼、赵晓苏、刘晓邑、丁一滕、刘添祺、吴昊宸八位“无名”戏剧人,在两个月时间,打造一档记录他们创作、演出的“戏剧人”真人秀。
除了演员吴昊宸(《欢乐颂》里的应勤)、喜剧人修睿(曾与乔杉搭档出演《欢乐喜剧人》)外,观众对其他戏剧人了解并不多。
虽然这些戏剧人,都称得上是戏剧圈里的大拿。
有严敏在,《戏剧新生活》真人秀部分自然不会难看。
严敏依旧是在集体生活和“钱”上面做文章。
几个戏剧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得自个解决生活问题。
而节目组给戏剧人的生活经费相当有限,花钱得审批,每个人省吃俭用、抠抠搜搜度日。
并且他们演出时得自己租剧院,而剧院的租金并不便宜。哪怕这些戏剧人利用了人情关系,日租金也高达一万块钱。
演出当天,两组戏剧轮番演五次,演满十场,才可能把租金给赚回来。
《戏剧新生活》不仅有戏剧人的“生活”,更为观众揭示了戏剧的诞生。
因为戏剧相对小众,很多人不知道戏剧是怎么编剧、怎么排练、怎么演出的。
《戏剧新生活》中,八个戏剧人每几天就得排一出新的戏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就为观众科普了关于戏剧的一切。
这是《戏剧新生活》的初衷:它希望通过综艺的形式,拓宽戏剧的观众群,让更多观众走近戏剧。
困境与“卖惨”
《戏剧新生活》播出后口碑很好,在“精英”观众群体中讨论度颇高。
但跟戏剧的处境一样,《戏剧新生活》在爱奇艺播出时热度表现颇为平淡,经常是在十名开外徘徊。
并且,好评声中,这档综艺也遭到人不少专业人士的批评。
焦点在于:小众的戏剧,需要这样“谄媚”地迎合大众吗?
这背后是戏剧的普遍困境:戏剧的大众化程度不够。
这也是所有舞台艺术的共同特点:它们的表演需要依靠剧院、需要依靠舞台、需要有现场感,这就决定了演出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并且演出是一次性的,没有办法复制式传播。
就如同我们想听交响乐,就得到剧院。
这一场演出结束了,它也就结束了,而不是像电影那样,可以在全国的影院公映。
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盈利能力与它的受众群体的人数,基本是呈现正相关关系。
节目中也提到一组数据:著名的话剧《暗恋桃花源》,虽然有黄磊和何炅这样的明星阵容,演了10年,也就30万人看过。
相较之下,一些爆款电影的观影人次轻松就超过3000万人次。
戏剧的观众较少,尤其是一些知名度欠缺的话剧,上座率不高,扣除种种成本,主演一场的收入常常就几百元。
很多人戏剧人的生存处境,并不乐观。
所以节目一开始,黄磊就先给几个戏剧人抛出一个问题:“现实中单纯靠戏剧能不能赚到钱?”
虽然这些戏剧人都已功成名就,他们认为戏剧虽然可以赚到钱,但很难大富大贵。
在国外剧团工作的丁一滕认为,“戏剧是可以挣钱的,但我还没挣到钱”。
刘添祺表示,只有拿乌镇戏剧节奖项那次赚到钱了,其余生活都非常拮据。
因此,如果《戏剧新综艺》让更多观众看到戏剧的魅力,愿意走进剧院,当然是一桩好事。
但对于小众艺术来说,“呈现困境”与“卖惨”之间的边界很微妙,稍不留神就会变成“卖惨”。
无论是《这!就是街舞》、《声入人心》还是《说唱新世代》,都让观众看到小众艺术从业者比较艰难的生存现状。
但这几档综艺,并没有刻意卖惨博取同情,而是客观呈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魅力,让观众被它们所吸引,愿意加入它们。
小众艺术的整体处境也会慢慢改善。
但《戏剧新生活》有一个争议性的设定是:让这群戏剧人自己去租剧场,并且演出当天让他们自个去卖票。
卖票成为最让人心酸的环节——因为卖不出去。
戏剧人卖票时各种“低声下气”,非常卑微,但过客匆匆,没有多少人愿意驻足停留。
原价100元的票价基本是卖不出去,到后面只能是让大家随便给,避免演出时台下空场。
弹幕里自然有很多人在刷“心疼”,纷纷感叹戏剧人“太惨了”。
戏剧是不容易,可现实生活中,戏剧人真的这么“没有尊严”吗?
当然不是如此。
一出戏剧演出前一个月一般就开始售票了,也有专业负责营销的工作人员,基本就没有演出当天让戏剧人自己出去卖票的事发生。
就像《声入人心》,不会让选手在演出音乐剧前,自己去租剧院,去拉观众。
这就是《戏剧新生活》在“卖惨”了。
设置一个虚假的情境放大戏剧的艰难,不仅让戏剧人难受,让热爱戏剧的人难受,也会让一些观众难受。
可见,小众艺术不妨呈现困境,但不必卖惨。
卖惨无法形成持久吸引力。
戏剧不止于此
跟其他小众艺术相比,戏剧面对的另一个质疑是:它是否可以像说唱、摇滚乐那样,适合以综艺的形式呈现?
或者说,以综艺的形态表现戏剧,会否损害戏剧的本质魅力?
节目此前播出了几个戏剧,分别是《养鸡场的故事》、《鸡兔同笼》、《出山》和《邂逅·似水》。
前三个戏剧,偏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邂逅· 似水》则是带有实验色彩的沉浸式戏剧。
必须承认,这几个戏剧的艺术效果都很棒,短小精悍,让不熟悉戏剧的观众透过小荧屏也能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问题是,它们可以代表戏剧吗?
这些戏剧为了迎合综艺呈现,做了不同程度的更改。
想起了小沈阳之前在《我就是演员3》中谈到他不演小品的原因:小品都是“喜头悲尾”。
而恰恰节目中的这几个戏剧,都是“喜头悲尾”。
因为从观众的审美心理学来讲,“喜头悲尾”是最有煽情效果的。
但它也不免显得“浅显”。
戏剧为了在最短的时间打动观众,不自禁在“小品化”。
另一方面,节目中呈现的戏剧风格,相对单一。
很多实验性戏剧,风格可能比《邂逅·秋水》更尖锐、更个性化,主题表达也更暧昧。
通俗点理解,就是很多戏剧,就像云里雾里的文艺片。
但《戏剧新生活》可能给观众带来一种误解,以为戏剧就像是好看的剧情片和商业片。
因此,跟说唱、摇滚乐等相比,综艺对戏剧的“损耗”的确更大一些。
虽然观众看综艺里的摇滚,比不上live house,但都可以呈现完整形态。
但《戏剧新生活》呈现的戏剧比较“偏狭”。
观众虽然可以感受到戏剧的魅力,但它们只是戏剧多种魅力之一。
舞台上的很多戏剧,并不是节目里那样的。
《戏剧新生活》每一期上下两段三个小时,花费太多时间在真人秀,以及卖票等环节上了,而最核心的戏剧表演,常常就只有半个小时。
节目有必要砍删没必要的时长,更多将焦点放在戏剧身上。
要敢于挑战观众审美,敢于呈现戏剧更丰富的形态。
当然,观众要真正了解戏剧,还是要更多走进剧场。
《戏剧新生活》打开了我们了解戏剧的一扇窗。
但窗外的世界,才是戏剧的全部模样。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Feng向标”投票发表你对《戏剧新生活》的看法~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