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论|FIRST影展观察:不够完美,却万万不能缺少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娱论|FIRST影展观察:不够完美,却万万不能缺少

第15届西宁FIRST青年影展,已经落下帷幕。

这可能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影节,嘉宾们偶尔无法到场的原因,除了疫情、工作,还有一个高原反应。

空气稀薄,太阳毒辣,阴凉处冷风阵阵。从自然馈赠的气候,到影展本身,处处充满矛盾和融合

图片

作为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的记者,我第一次参加这个影展。与同行们的描述一致,这是一个燥热、撒野的地方,处处出格,因而总有些突发情况。

但危险如此迷人,当红明星、业界砥柱、青年影人都愿意来到这个西部城市。

人群碰撞,我在这里看到了6个故事,分享给大家:穿吊牌西装的男人、“气氛组”、全投、空缺、保卫电影、滚出去

图片

穿吊牌西装的男人

西服好像是新买的,领子的吊牌还没剪掉。但那位男导演并不在意,三两下穿上了这件正装。吊牌藏在黑色西服和他的后背中间,不仔细看,发觉不了。

他要去走红毯了。

第15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的红毯。同走这条布满闪光灯之路的人,还有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一批演员,周冬雨、刘昊然、井柏然、童瑶等等,以及多位华语影坛的重磅人物,谢飞、张艾嘉、曹保平。

穿吊牌西装的男人是谁,我认不出。

图片

在新闻中心排队等候去红毯的青年影人

这像FIRST的一个缩影。

虽然天下无人识君,但你可以用才华赢得尊重和待遇。无论真心与否,在电影节期间,青年导演是主角,许多公司想与你合作,许多明星想拍你的作品。

图片

“气氛组”

由于疫情防控升级,今年FIRST的红毯不对公众开放,盛典内场青海大剧院也临时关闭了2层,1层能进场的嘉宾必须票+证件“双保险”才能进入。

1号人物黄晓明、雷佳音、姚晨、忻钰坤走上红毯时,主持人对着颇为冷清的观礼区大喊:“气氛组在哪里?”

新闻中心后台,在看直播的几位志愿者,隔空喊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气氛组在这里!”

在FIRST,只要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气氛组,而这里几乎遍地都是志愿者。

图片

今年的FIRST共有207名志愿者,他们在18位考官那经历了4个月的考核,才踏上西宁。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充满活力、斗志昂扬,善于鼓掌和欢呼,他们常常喊出的“牛逼”二字,可能是这个电影节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我猜测,没有任何一个节展,比FIRST更擅长发挥这些学生的体力、脑力和激情。

图片

图片

这个片,我们全投

“很快,在这个舞台上就会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掉钱。”

8月1日晚,FIRST电影市场颁奖,主持人李子为非常兴奋,今年电影市场一共有19个奖项,其中15个为现金奖

二维手绘动画项目《燃比娃》斩获两个奖项,包括价值30万的调色服务和10万元现金。导演李文愉第二次登台时说:“片子还没做完就能得奖,很不可思议。”

图片

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面。

联瑞影业将《星火联合体》纳入小木匠电影计划,奖金10万。李子为将联瑞相关艺人彭昱畅指定为颁奖代表,彭昱畅上台后说了句“全投”“胆子要大(FIRST口号)”

图片

随后颁奖的麦特文化创始人陈砺志,也说了“全投”两字,他的选择是儿童片《再见,我们的白石洲》。

一天后的主竞赛颁奖典礼上,1号人物黄晓明开场“告诫”诸位导演——

昨晚但凡是没拿着合同立即签约的,都别当真。签了约的,但是没有写清楚交易金额和付钱时间节点的,你寻摸寻摸。这是来自表哥的忠告。

考虑到创投的成片率和漫长的完片周期,这盆凉水很实在。

图片

最佳纪录片:空缺

马英力和吴文光颁发“最佳纪录片”时,《欢墟》的导演杨潇来到了后台的新闻中心,他获得了短片特别提及奖。

前后台对应,《欢墟》恰是一部纪录短片,有记者问杨潇是否会拍纪录长片,他正认真回答时,记者席突然爆发出了惊人的尖叫。杨潇笑了一下:“没有人听我说话对吗?”

他扭头去看转播屏幕,上面显示着“最佳纪录片 空缺”

图片

“调高音量!”有一个男记者高声喊了一句,杨潇立刻说:“我也想听。”

马英力念出了本届评委会的决定:

今年的纪录片竞赛中有4部作品完全或部分地缺席了面向公众的放映场次,当奖项脱离观看、脱离观众,它也会因此失去评价的有效性和意义……我们期待影像终将抵达现实、抵达观众。

图片

新闻中心和颁奖现场都爆发出了掌声和欢呼,有记者高喊“牛逼”!

但场外另一种声音是,因4部影片无法公开展映而取消评奖,对所有参赛纪录片都不公平。奖项由评委颁出,是否公开展映、是否抵达观众,都不影响评委看片、评奖。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知道,此奖项空缺不是因为影片质量

此外,今年FIRST影展因某些原因取消了闭幕影片。“惊人首作”推介人刘昊然推荐的《她房间里的云》,如不做删减也无可能在内地公映。

图片

保卫电影,就是保卫社会

电影应该如何抵达观众?今年“超短片单元”评审戴锦华认为,电影必须在影院中放映。

图片

作为国内最具声望的电影学者之一,她认为影院亡,则电影亡

恰巧,今年的板砖论坛,以“‘后电影时代’的电影院精神”为主题。戴锦华在论坛上说:“我坚持认为电影是影院的艺术,因为影院艺术是一个公共空间,甚至可能是电商时代、数码时代最后的公共空间。”

这位将大半生奉献给电影的学者,近乎宣誓般地坦露心迹:我已经不害怕别人说我保守,我认为,保卫电影就是保卫社会

图片

一种冲突

影院是公共空间,在今年的FIRST上有了另一种体现。

一场映后Q&A交流,有观众对影片非常不满,起身表达了一些负面感受,而不遵循Q&A惯例提问。气氛胶着中,影片制片人表示:你不该来这个电影节。

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有其他观众对“差评”观众大喊“滚出去!”

该观众被工作人员请求离场时,愤怒质问:“我花钱了,你为什么赶我!我花钱了!只能有好的声音,不能有不好的声音吗?”

这部遭遇“映后危机”的影片名叫《最后的告别》,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剧情长片两项重磅大奖。

图片

导演张中臣上台领奖时几度哽咽,他在获奖感言的结尾提到了这场冲突:我们上一场的映后出了点小问题,我特别感谢那位批评我电影的人,他让我很自省,谢谢你。

同一部电影,触达到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反馈,这无比正常。

Ifeng电影主编秦婉,对《最后的告别》的评价是“有大师气象的处女作”

“处女作”是FIRST的一贯要义,新鲜、生猛、非常规,这里充满生涩,也拥有无限潜力,有冒犯性,也有刺激感。

它离得够远,反而在稀薄空气中获得些许自由。因此,创作者的自负、诚恳,观众的愤怒、感动,都无比可贵。

但愿年年可以相见,FIRST不够完美,但万万不能缺少。

娱论|FIRST影展观察:不够完美,却万万不能缺少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