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回归,先骂后赞再被治愈
娱乐
娱乐 > 电视 > 正文

“她”的回归,先骂后赞再被治愈

说实话,《女心理师》是飘播前极度期待,但看完后又难以下笔的一部剧。

期待是好久没看到杨紫的剧,且合作对象又是一直有稳定输出的井柏然。

而难以下笔,则是因为初看观感不佳。

说它不好看吧。

但从镜头风格、情节设计、运镜调度的确能看到导演花了心思。

说它好看,有些内容又实在让人觉得过于突兀。

随着最近剧情渐入佳境,飘理顺了主创的拍摄逻辑。

才终于敢说,《女心理师》对心理师职业和影视剧的结合展现,是值得被观众看到的。

《女心理师》的不讨喜,在于开场的节奏。

镜头俯拍,从一层云雾中穿过,然后就是一连串长镜头,有调度,有串联,有技巧。

就是没有信息量。

直到看完,唯一的记忆点,就是男主钱开逸飞扑救人。

且救完人后,男主毫发无伤,围观群众竟然也对其视之不理。

播到这,让人一头雾水之余,又怀疑这部剧是否过于悬浮。

接下来男女主的亮相更是离谱。

一个是一脸自信地笑对电话另一头的自杀者。

一个则直接抓着绳子从高楼蹬下。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都市奇侠。

抱着职场剧期待的观众已经点击了左上角的“x”,退出了视频网站。

但作为一名职业吃瓜人,飘还是坚持了下来。

等到第一个单元案件完结,才咂么出味道来。

女学生尤娜几次三番尝试自杀,被问其原因。

她声称自己一直被污蔑欺负同学小哲、偷小哲东西。

她觉得十分委屈,所以想通过自杀证明自己。

从目前的信息量看,基本可以认定为同学之间的校园霸凌案件。

但在咨询过程中,贺顿凭借心理师的敏锐观察力,发现尤娜在父亲提起小哲时,情绪明显激动起来。

因此,她觉得这件事跟尤娜父母有关,于是就联系了她们。

原来,尤娜父母早就已经离婚了,只是继续住在一起,还约定好没有告诉尤娜。

结合尤娜最近的表现,他们发现原来尤娜知道了两人离婚的事情。

而针对小哲,只是因为尤娜发现爸爸跟小哲妈妈关系特别好,还送了小哲一套新西服。

尤娜觉得是爸爸出轨了小哲妈妈。

矛盾焦点找到了,尤娜的心结也就找到了解开的办法。

那为什么说,看完第一个案件飘才咂么出味道呢?

其实通过这个案件,我们就能看出本剧的两个侧重点。

一个是剧情向。

另一个,是潜移默化地点出专业性。

就像一团迷雾,尤娜和小哲的矛盾,如果从普通人的视角,都会以为是校园暴力。

但贺顿能觉察出尤娜父亲的问题,其实就说明了心理师高于常人的观察力。

而在接下来的心理治疗当中,比如尤娜刚打电话到自杀干预中心,贺顿的语言导向,看似平常,其实背后都有极其专业的心理学知识。

在聊天过程中,贺顿让尤娜给自己的自杀倾向打分。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来自“认知心理学”。

人体右脑的前额皮质,负责引发欲望和冲动,而左脑的前额皮质正好相反,是控制情绪和欲望的。

贺顿让尤娜给自己打分,就是在用逻辑思维,增加尤娜左脑前额皮质的活跃性。

从而唤起她自身的自控力,和理性思维。

相比于其他都市悬浮剧里的职业刻画,这种对心理学元素举重若轻的展现更凸显职业重要性。

顺便,通过这一案件,还让贺顿结识了男主钱开逸。

职业性和剧情推进两不误,并且这个案例其实也从设定上展现了这部剧的底色——

比如当尤娜问心理师爸妈会不会和好时,她并没有假意敷衍。

而是十分诚恳地回答说“不会”,然后进行安慰。

其实从这细节就能看出,这部剧并没有像很多狗血剧一样。

刻意制造“出圈”热题,吸引观众讨论,也没有虚假建构一个完美结局。

而是真实表现生活中的心理疾病是由什么引起,心理师的作用是什么,该怎么治愈。

仅这一点,赢了大部分的国产都市剧。

很多人吐槽《女心理师》作为一部都市职场剧,镜头风格更像是悬疑剧。

这也让一开始抱着嗑杨紫和井柏然cp的观众落差极大。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女心理师》的导演柯汶利,其实就是《误杀》的导演。

悬疑感,完全是他的擅长。

只是因为当电影里出现这种悬疑运镜风格,观众始终沉浸其中,能够接受并共情。

但电视剧用这种手法,则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

可这并不能说明导演没有用心拍摄这部剧。

前几天,一条#女心理师细思极恐的伏笔#的视频进入热搜。

其实就已经证明了《女心理师》的内容是极其扎实的。

这边,飘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再度回看时,发现的一些伏笔。

文章开篇,飘说自己第一次看开头那段长镜头时,觉得是纯属炫技,毫无信息量。

但当再度重看时才发现,导演的心思,都藏在那些人背后的迷雾中。

就比如和同学争吵的高中生。

其实就是对应着和小哲争吵的尤娜。

而坐在露天咖啡馆的老人,镜头划过他,我们能听到他在说:

“不行,他不能出国,我不需要听他的意见,他得听我的意见。”

其实就对应着剧中第二个案例,因为儿子出国导致惊恐病的父亲。

再比如老人后面暴饮暴食的女孩,对应着后文暴食症女孩。

争吵的筹备婚礼的男女,对应着后文婚礼当天吵闹的新婚夫妻。

巧合的是,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团迷雾。

因此,我们也就明白了,每一个身后有迷雾的出场人物,都是剧中单元案例的主角。

而这个长镜头,其实也就是整个电视剧的大纲。

观众初看以为的迷惑操作,在后文都有了解释。

但要说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伏笔,其实是男主的出场。

飘一开始说男主钱开逸飞扑救人,不仅毫发无伤,而且无人搭理,太过悬浮。

但看到网友的分析,才知道。

当女孩被120救走后,他平摊在地面。

这个姿势,并不像刚救完人,反而像大字型瘫在床上才睡醒。

更关键的是,虽然围观群众喊的是120。

但此时背景声居然是119救火的声音。

直到第14集的结尾,我们才知道,原来男主的父亲是消防员。

他一直对消防员这一身份十分眷念,还自学了种种消防技能。

男主在救助女主时使用的心肺复苏手法

所以开篇这段救人戏份,只是男主消防员情结的一个梦而已。

而同样,男女主在救助自杀高中生的开挂亮相,在后文也有着合理解释。

男主当然是因为他的消防员技能。

而女主,则是因为她自身也有一些心理问题,需要被治疗。

在和导师的聊天中,她说自己“没有温度”,无法同情来访者,导师也说她只是在用“力”、逻辑和专业知识治疗患者,而不是用“心”。

所以,这些我们初看不知所谓的情节,其实在后面都有解释。

只是因为伏笔太多,呼应太远,才让人观感不佳。

除了伏笔,《女心理师》的悬疑风格还体现在镜头。

在女主的治疗过程中,有很多蒙太奇和超现实的镜头展现。

就比如当贺顿在通过让老人选择自己最重要的小人,放在格盘上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时。

画面一转,贺顿和老人,以及老人的妻子孩子都出现在了格盘上。

这一设计,其实是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老人和妻子孩子的对立关系。

再比如在和恐婚的莎莎聊天时,让莎莎直接进入自己画的房间之中。

也是让我们更能设身处地感受到莎莎的内心所想。

这些镜头设计或许一开始观众还不能接受。

但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其实每次这种镜头的出现,都是女主在用心理学来感知这个世界。

因此,我们也就明白了,这些镜头其实更像是一个界限。

只要他们出现,就意味着女主开始专业操作。

观众也就更能沉浸其中,感受到导演的表达。

但话说回来,风格再花哨, 一部影视剧是否优秀,更重要的还是剧情。

超现实镜头的使用,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晰理解心理治疗的过程。

可若是没有扎实的心理学治疗知识,再精彩的运镜也是虚妄。

幸好,在这一点上,《女心理师》做得也是十分充分。

剧组去北师大心理学部体验心理咨询的合照

在拍摄期间,主创们做了很多功课,认真研习心理师的工作生活。

我们才能在剧中看到许多心理学干货。

就比如开头贺顿劝阻尤娜不要自杀的聊天内容,就完全符合自杀干预的几个步骤。

再拿女主决定自己开一个心理咨询室,对装修的要求来说。

就向我们科普了一轮心理咨询室的设计要素。

原来,心理咨询室的大小,以及墙上的钟表、壁画,沙发摆放的位置、方向、柔软度都是有讲究的。

此外,还包括窗帘、灯光、温度、气味,这些在心理学中被统称“空间疗愈”。

这些,都是剧组的用心。

虽然这部剧一开始不被大家所喜欢,但只要看到后面,绝对称得上一部用心之作。

当下具有现实意义的剧情太少,与职业结合起来的就更少了。

而《女心理师》迈出了这一步,就应该得到鼓励。

在查资料时,飘发现虽然这部剧拍的是心理师这个职业。

但剧组一直否认自己是职场剧,而是一部都市暖心疗愈剧。

其实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主创的意图所在。

他们是有社会担当的。

他们希望通过对剧中案例的展现,对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一类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展现与引导。

因此,就拿目前出现的几个案例来说,其实都展现了当下社会的一些侧面。

高中生自杀案。

展现的社会问题就有家庭矛盾、校园霸凌、高考后离婚潮……

老人惊恐病案。

展现的社会问题就有父子矛盾、空巢老人、创伤后遗症……

女孩暴食症案。

展现的社会问题就有原生家庭、童年阴影、控制欲……

此外,还有男女主身边发生的私生饭、妈宝男、恐婚症等案例,都做到对现实社会有着精确的展现。

更难得的是,《女心理师》不仅给出现象,还在尝试通过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并治疗。

高中生自杀案。

贺顿让尤娜爸妈选择分别指代各人的火柴,来汇总吵架原因。

尤娜父母才发现,他们的每次争吵,都与尤娜有关。

因此才让尤娜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爸爸妈妈的离婚。

并且认为只有当自己出现问题时,早已离心离德的爸妈才能齐心协力地在一起。

所以才会性情突变,做出各种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再比如老人惊恐病案。

贺顿让老人在格盘摆上自己的家庭小人。

在摆放的过程中,贺顿发现,虽然是妻子和孩子,但老人都将他们摆放得离自己极其远,而且还都是背对着自己。

这其实表明在老人的潜意识里,他在回避与他们交流,难以靠近他们。

所以才导致老人和儿子彼此关心,却又彼此针对的家庭矛盾。

同样,女孩暴食症案。

贺顿让女孩用不同图画的卡片来回答她的问题,女孩选择的每一张,其实都展现了女孩的潜意识。

女孩一边惧怕妈妈的控制,一边又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可。

这才是她痛苦的缘由。

身处庐山之中,我们往往只知自己痛苦,但不知自己为何痛苦。

心理师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从患者混乱痛苦的生活中,找到缘由规律,并给以指引和治疗。

火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尤娜父母看到尤娜在彼此关系中的处境。

小人只是喻指,为了让老人更具象地感知到自己与家人的隔阂。

卡片借来回答,回答的是女孩内心难以诉说的呼喊。

相比于其他真正悬浮的职场剧,《女心理师》有三样值得我们看到的地方。

一是认真了解了职业内容,充分地展现了心理师的工作常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二是将心理学知识,和影视剧的戏剧冲突做到了合理的结合。

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心理学知识。

三则是主创的社会担当。

剧组用心挑选剧中所出现的案例,不仅是展现,更给了这些心理问题一个出口。

从这一点来看,《女心理师》绝对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因此,它除了能让观众看到国剧的新尝试。

更在于,让更多耽困在心理疾病里的人们被理解,被关怀。

更进一步,则是被治愈。

所以,飘期待更多人能看到《女心理师》,同时也期待更多心理疾病患者被治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