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市场观察:注册量接近疫情前,中国地位被印度取代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戛纳市场观察:注册量接近疫情前,中国地位被印度取代

点击进入“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查看最新榜单!

文|sky

恢复常态”,是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不断强调的一点。

在经历了去年仅有35%的记者注册量后,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不仅如期在5月份举行,各类防疫政策也适当放宽,不需要检查疫苗情况,也不需要两天做一次核酸,为的就是让各国的电影从业人员能够再次来到滨海大道,共襄盛举。

据官方介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今年戛纳电影市场单元共有超过12000多位、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参与,共有370多家参展商和销售公司前来观摩,其中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买家代表居多。

2019年,戛纳电影市场的注册量来到破纪录的12,527 位,因此今年这样接近疫情前注册量的情况,极大程度地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

01 华语片参与者大幅减少,大陆电影只提供联络方式,线上买卖效果不理想

与疫情之前相比,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买家人数大幅减少,中国香港地区今年甚至没有在电影宫负一层设立展台进行交流。

Ifeng电影记者在走访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市场单元时,相关市场交易活动和洽谈已经接近尾声,大陆的买家仍旧缺席电影节的线下交易市场,几乎没有买家亲赴戛纳,来与世界各国的片方一起进行交易洽谈。

据《综艺》援引相关报道,包括Golden Network和Good Move Media在内的香港公司,试图通过远程方式推出电影,并保持业务关系。

往年,中国电影的各种海报会出现在戛纳主干道的广告牌上,场刊上时不时出现中国电影的宣传页,电影宫地下一层的市场区域会有不少中国电影公司的展位,电影节国际村区域也会有“中国馆”的存在,专门举办中国电影的相关活动。

而今年,这些中国元素几乎都不存在。戛纳主干道上看不到中国电影的海报,场刊上只有两张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电影宣传页,以及一页“在戛纳想念上海电影节”的海报,连国际村的“中国馆”也不存在。

回想疫情之前,中国电影入围戛纳官方单元,中国明星接连不断走上戛纳红毯,甚至有不少中国网红前去“蹭红毯”惹出种种喧嚣,这些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的热闹,恍如隔世。

而如今,已恢复基本活动和人流量的戛纳,其中的热闹似与中国不再相关。

不过,位于电影宫地下一层的市场单元区域稍偏的一角,有一个“中国电影联合展台”的展位。

该展位由中影集团联合国内的二十四家电影公司发起,参与公司包括和观映像、华夏、万达等,其目的以片方与买家之间的信息交换、沟通为主,向前来咨询买片、邀片展映、合拍以及采取其他合作形式的世界各地合作方提供相关的联络方式,并无交易环节。

“我们每天大约接待四五十位来访的买家,他们对华语电影的了解意愿还是很强烈的。很多买家来之前已经有具体的针对某些影片的洽询意向,来到这里是为了想进一步拓展沟通事宜。”

展位的工作人员表示,像这样的买家大约占来访总量的六七成左右,“像《长津湖》这样动作场面激烈的大片确实比较受青睐,而有很多买家则是看到《流浪地球》成功后,纷纷来洽询第二部的交易信息。”

在意向比较明确的买家之外,展区工作人员还会为对感兴趣的买家进行相关影片的介绍。

Ifeng电影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工作人员正通过电子屏幕上播放的《爱情神话》预告片,向买家介绍这部电影,以期促进买家对这部影片的了解甚至是后续合作事宜。

“不过我们在这里还是为他们提供中影集团相关负责人的联络方式,后面的具体沟通过程主要还依靠中影牵线。”

除了电影交易,还会有其他电影节展前来邀片,以及询问合拍事项和来中国取景的可能。

不过,受疫情冲击以及相关资源所限,为了节约成本,今年中国展位并没有制作大量的推介物料来促进宣传,现场也不见相关的影片推介手册等。

至于洽询的最后结果如何,工作人员则表示,由于该展区仅提供相关洽询方式,具体交易成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而其中一家公司的国际发行则告诉Ifeng电影记者,线上交易的结果并不理想,“毕竟见不到面,大家对你的兴趣也不会很大,最终还是得靠我们多主动联系才行。还是得线下碰面吆喝,效果才会好。但现在因为疫情,来回的隔离的成本太高了。”

而购买国外新片的工作也多处于观望的状态,工作人员透露,“这主要是出于审查的考虑。”

审查因素也影响到了卖片环节,同时,影院的停业也是重要原因。

另一家发行公司的员工透露,影片过审本来就需要一段时间,国内的公司往往先安排影片在国内上映,之后才在国外上映。

但国内影院何时完全恢复仍然未知。

这种情况下,海外的发行方最多给出半年的周旋时间,国内上映不了,国外自然也无法发行,“如果超过半年还没有确定上映的消息,那交易基本就告吹。”

受到疫情以及隔离政策影响的还有中国台湾展区,今年台湾地区也没有线下买家到访戛纳线下洽谈交易,其展区也只保留了影片推介的功用。

不过,台湾地区这次总共带来92部电影,并设计了精美的影片目录,随时可供来访者翻阅。

Ifeng电影记者通过翻阅影片目录发现,这批参与交流的台湾影片类型相当丰富,包括剧情长片、纪录片、动画片、短片、经典修复片以及VR内容等,既有《修行》等文艺片,也有《嗨!神兽》等奇幻片,以及《西施》《流浪三姐妹》等数位修复片。

工作人员也直言,“恐怖片是来了解的买家非常感兴趣的类型。”

不过,随着Ifeng电影记者走访更多的摊位,也在其他国家的展台处发现了华语电影。

例如娄烨的代表作之一《苏州河》4K修复版的国际销售就被Coproduction Office拿下。

这家公司还参与了本次主竞赛单元中金棕榈得主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新作《悲情三角》的国际销售。

不过,《苏州河》的国际销售,与上述和国内公司的沟通过程并无关系。该公司创始人菲力浦·鲍伯就是该片的制片人之一,因此由该公司来做该片的国际版权销售和全球公映安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除了修复片,Ifeng电影记者还在一家名为All Rights Entertainment的国际影片销售公司发现了几部中国电影,以动作片、动画片为主,例如《白蛇·缘起》就曾被该公司买下,以便做国际发行工作。

该公司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Ifeng电影记者,往年在戛纳大概会完成6-7部华语片的交易,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购买的华语片数量并不多,只有由杜宇航主演的《宗师叶问》和姜超、凌潇肃主演的《末日救援》,这两部电影均在大陆的网络平台上线,并非院线片。

Ifeng电影记者询问采购《宗师叶问》的理由,对方表示,虽然与叶伟信导演的“叶问”系列不相干,但因为这部电影是“叶问”主题,“这个主题的人物和动作场面是重要原因”。

02 亚洲电影交易恢复中,印度取代中国成市场赞助商,日韩电影非常好卖,印度在今年的戛纳表现强势

尽管没有主竞赛入围作品,但印度女星迪皮卡·帕度柯妮位列主竞赛单元评委,戛纳还举办了印度电影巨匠蒂亚吉特·雷伊的作品回顾展。

印度更是成为电影市场单元首度设立的荣誉国家,并直接赞助了本届电影节市场单元的开幕式,而此前中国已经连续数年成为其赞助商

“当你在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上成为荣誉国家时,你就会被西方世界所关注——这可能是因为你的创造力和国际吸引力,也可能是因为商业潜力和大众观众的影响力。我们似乎因后者而闻名。”一位来自印度的制片人萨米尔·萨卡说。

另一方面,韩国与日本电影的电影交易整体上也处于恢复状态,这与其相关影片在各竞赛单元的表现分不开。

韩国娱乐产业巨头CJ娱乐日前发布公告称,其制作的《分手的决心》的海外版权预售记录已经超越《寄生虫》,售出至全球超过192个国家和地区。

《分手的决心》是韩国名导朴赞郁时隔六年带来的新片,由汤唯、朴海日主演,口碑方面,影片以3.2的评分领跑本届戛纳场刊。

主竞赛单元的另一部电影、是枝裕和的韩语片《掮客》,也同样由CJ娱乐参与发行,其海外版权已经预售至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

据Ifeng电影记者走访日本的展馆后了解到,今年日本来参与交易的公司数量在六七家左右,而据日本展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去年因为疫情我们没有来,疫情前来到戛纳的日本公司数量能达到十几家左右。”

有从事国际卖片工作的电影人告诉Ifeng电影记者,现在亚洲电影的普遍行情没有那么好,但是日韩电影非常非常好卖

“尤其是韩国电影、日本名导作品和日本动画电影。老电影可以卖给别人做片库,哪怕是烂片也可以卖给流媒体。”

03 欧美表现:《悲情三角》卖出高价,小k新片起步难

Ifeng电影记者在与买家、制片人、发行商交流时发现,各路买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尽管今年的戛纳市场从来宾规模和展映影片数量来看,确实可以与疫情前相较,但疫情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冲击、对买家购片心态造成了很大影响,买片更趋向保守、谨慎;传统的国际销售公司、发行公司如何与流媒体平台竞争,也是难解的问题。

据Indiewire报道,入围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悲情三角》在首映现场口碑不俗,在经历了A24和Searchlight/Hulu的竞标战后,Neon以七位数的高价(据传高达800万美元)拿下在北美地区的发行权,焦点影业和索尼经典早早地退出了争夺。

不过,主竞赛单元并不是大多数发行商挤破头的地方,像今年一种关注单元的入围影片《回到首尔》和米娅·汉森-洛夫的新片《晴朗之晨》便由索尼经典拿下北美发行。

A24则买下了影评人周入围影片《晒后假日》,这是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首部导演作品,首映之后口碑不俗,首映之后北美影评网站烂番茄评分为100%。

唯一的坏消息,是克里丝汀·斯图尔特的新作启动不顺利。

Indiewire报道指出,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导演首作《流年似水》由于题材过于小众,目前筹资遇到困境。

这是一部改编自美国作家莉迪娅·尤克纳维奇回忆录的作品,对她来说,目前也很难找到资金,资助自己的工作团队前往俄勒冈州进行拍摄。

疫情对于全球电影市场的冲击显而易见,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恢复常态”是一种希望,但恢复程度如何不能仅仅看表面上的漂亮数字,背后的行业思维转变、创作心态起伏,以及作品口碑也是同样重要的因素,承受泡沫破裂的过程,也是发现新的机遇的过程。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