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影片短评出炉,是枝裕和新片口碑登顶!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影片短评出炉,是枝裕和新片口碑登顶!

点击进入“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查看最新榜单!

文/顾草草、sky

本文编辑:许可

第75届戛纳电影节即将落下帷幕,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前方记者传回已完成首映的21部主竞赛影片短评。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评分:4/5

安东尼娜一厢情愿地嫁给了柴可夫斯基,那一刻已注定了作为“同妻”的悲剧余生。朋友、律师与母亲的离婚劝告,都难以浇熄她的爱意。柴可夫斯基于她是昏暗画面与生活中唯一的暖光,她对他却只是嗡嗡作响的苍蝇,永远只能活在他的阴影之下。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再度展现了他在场面调度的天赋与能力,流动的镜头、折叠的空间,冷酷地展现一位女性为爱疯狂并枯萎的生命过程,最后的独舞更将人物的悲剧性淋漓展现。

《八座山》评分:3/5

Pietro与Bruno相伴长大,年幼时与父亲三人一起爬山成为最珍贵的回忆。导演着力刻画两个男人从孩童到成年时的相伴与分离,在家庭教育、父母陪伴、成家立业与人生方向的寻找等重大议题上,二人的人生路途迥异,却又相互产生交集,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优美的山间风景尽收眼底,也冲淡了两位人生无常的心酸与惆怅。

《世界末日》评分:3/5

詹姆斯·格雷将视角聚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纽约皇后区一个美式中产家庭“美国梦”的实现上,小男主表演非常灵动自然,父亲体罚时的害怕、警察局里接受审讯时的不安与对成为艺术家的渴望都拿捏得当。杰瑞米·斯特朗与安妮·海瑟薇则演绎了一对“望子成龙”的父母,可惜表演空间受限。格雷借用小男孩的视角,将种族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陪伴等议题娓娓道来,并反思“美国梦”的鸡血式信条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驴叫》评分:4/5

实验性强。全片以极少的对白,刻画出一头驴经过马戏团解散、被足球队带走、不幸受伤进入兽医院、最后又被贩卖等一系列曲折,借驴的眼睛观察自然界草木的翕动与动物的举止,也讽刺人类的行为的荒谬与对自然带来的破坏。摄影风格非常突出,镜头时而沿河流而下,时而跟随风力发电机旋转,甚至天地变成红色。于佩尔压轴出场,但戏份有限,她与儿子在电影中的互动与前部分酣畅淋漓的“驴”的视角展现有些脱节。

《无限悲情》评分:4/5

北欧冷面笑匠奥斯特伦德暌违五年的新作,以精巧严谨的三幕剧结构,跟随一对情侣模特,深入时尚世界、豪华游轮和绝地生存的荒岛;在这三个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场景中,极尽讽刺之能事。他戳穿美作为货币的资本主义世界交易本质,用暴风雨之夜的贵宾集体呕吐的奇景刺激观众的多重神经,在荒岛上建立了以求生技能为权力核心的厕所经理暴政。让上流阶层在呕吐物里翻滚,让俄罗斯寡头和酒鬼船长将马克思主义辩论对着全船广播,让菲律宾中年女性一边享受男模肉体一边表示绝不负责……奥斯特伦德最乐于胳肢严肃观众交叠的双臂,看他的电影是一场思维追赶不上感官的游戏,观众忍不住发笑尖叫,更被他揭露的荒诞现实逼得无路可逃:没有哪个无辜的阶级,没有哪个高尚的人类。

《圣蛛》评分:2/5

所有被《边境》吸引到《圣蛛》放映场的观众一定会大失所望,这里没有腾飞的想象力和深切的关怀,阿里·阿巴西甚至证明了,不是所有的伊朗导演都能驾驭现实题材。这个关于Mashhad连环妓女杀手的故事,无论从杀手、调查女记者、受害者妓女或者伊朗民众舆论的角度深描都能迸发出极具社会洞察力的强音,但被他极具野心、方方面面触及却极为平庸肤浅的叙事所拖累,变成了一个浮皮潦草的电视剧风格都市奇谈。观众们会惊讶地发现,竟然第一次在伊朗电影中看到了正义(某种程度)得到伸张,却被导演结尾欲擒故纵的悬疑把戏弄得十分恼火——以题材罕有的严肃沉重来道德绑架观众,并不是什么为口碑保驾护航的良方。

《杏仁剧场》评分:3.5/5

导演作为杏仁剧场当年的杰出学生、当今法国影坛最负盛名的女演员,从亲身经历出发描述八十年代人们为剧场艺术如痴如狂的往事,毫无疑问意味着澎湃激情和感伤笔触。在胶片质感的明亮画面中,一群年轻人们奔跑、排练、飙车、陷入恋爱、在排练厅和舞台上奋不顾身地嘶吼舞蹈,让每一帧画面都浸透柔情浪漫,每一个镜头似乎都随着他们的肢体律动而充满呼吸。八十年代的艾滋流行和药物滥用为故事添上一丝悲剧阴影,依然无法抹杀那个年代的无限激情。演员们充满抓马的生活,导演对于年轻脸庞的迷恋确实劝退了很多观众,但是如浪潮奔涌的往事具有不可否认的魅力。《杏仁剧场》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是一次丰沛浪漫的银幕体验。

《天堂来的男孩》 评分:3.5/5

男孩Adam自乡下远到开罗的宗教学校求学,却意外“地狱”走一遭,卷入学校高层以及不同的宗教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天使”之名,看到的却是谋杀、栽赃同学与主教侵犯少女等罪恶之实。导演试图剖在宗教场景与仪式和叙事机制之间巧妙平衡,最后男孩与主教之间关于神性的权威与人性的伪善的对话,让所有的肮脏与龌龊无处遁形。导演试图剖析政教权力纷争下对于神性和人性的亵渎,但“权谋”的部分设计过于简单,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可信度。

《核磁共振》评分:4/5

片名《R.M.N.》是罗马尼亚语中“核磁共振”的缩写。全片以特兰西瓦尼亚村庄为背景,这是一片处于不同国家和语言碰撞的十字路口的土地,当地劳动力流失,工厂只能招聘外来移民做工,这严重激发了该地的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心理。当地居民马蒂亚斯因在外打工被侮辱,返乡后不得不照顾孩子与病重的父亲;面包厂经营者琪亚面临着当地居民对工厂里的移民员工的抵制;蒙吉借助两条这两条主要叙事线索,如做核磁共振一般对罗马尼亚进行社会切面的断层扫描,反思当下弥漫的种族主义、仇外心理、移民问题和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姐弟》评分:2.5/5

姐姐Alice嫉妒弟弟Louis得来的成功,弟弟更是对姐姐仇恨有加,二人极力抹去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痕迹,多年不相往来,父母的车祸却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见面。戴普勒尚着力塑造了精神世界压力极大的两姐弟如何试图疗愈自身情感的伤痛、向外界伸出援手却又退缩,这让全片的情绪时常处于紧绷的状态,大喊大叫式的表演没能带来情绪的出口,也消解了更多情感层次的展现。

《分手的决心》评分:4/5

标题“分手的决心”就暗示了汤唯在这部谋杀悬疑影片中的核心地位。死去的丈夫是她悲剧人生的一道道枷锁,成为了她和警探爱情或孽缘的引线。

一个漂泊异国的美丽女子seo-rae以自己的聪明和神秘让男人们神魂颠倒,她离奇的过去和丰富的内心只露出冰山一角就让人为之痴迷。

朴赞郁一贯浓烈的戏剧风格有所收敛,服务于汤唯总是欲言又止的眉眼。在马勒宏大的交响乐中,观众和男主一起惊觉:唯有谋杀能让你我相遇,“我爱你”只存在于语音笔记的声音中。到最后最大的悬疑不再是凶手是谁,而是汤唯饰演的seo-rae深邃的内心世界究竟何种模样……朴赞郁的镜头里,明明被不断盘问追索,汤唯却塑造了一个动人的灵魂,她随血腥而来,随海浪而去,再难令人忘记。

《未来罪行》评分:3.5/5

大卫·柯南伯格又一部高度概念化的影片,通过对人体器官的改造、前卫又逼真的道具等将这些概念的执行到底,探索人体的演进的方向,但在人体受到切割与破坏的大尺度画面之下,对爱的渴望甚至嫉妒、对权力的迷恋以及欲望之中的沉沦,仍然是人类恒久不变的本性。

维果·莫滕森极简的肢体语言与细微的面部表情,演活了人物本身的病态与孤独和对改造身体的执着,影帝可期。

《托里和洛奇塔》评分:3.5/5

达内兄弟的叙事语法越来越趋向简练、效率,短短88分钟的电影,勾勒了一对萍水相逢、相依为命的“姐弟”。托里和洛奇塔都是来自非洲的难民,同样被合法身份所困扰,被金钱来源和债务所胁迫,被遥远的家乡所遗弃,苦难成为了联结他们的纽带,两个人在前往比利时的偷渡船上决定结为姐弟。于是整部影片,我们看着少女和小男孩,因为思念和对彼此百分百的忠诚双向奔赴,希望能为对方在生活的泥潭里带来一些陪伴和慰藉。但温暖不会是达内兄弟的意图,拍摄底层苦难多年,他们太明白现实会在什么时候给你一耳光,《托里和洛奇塔》贡献了本届戛纳最为暴烈的一个结尾。

《乡愁》评分:2/5

以菲利斯的归乡为背景,展现了一位游子对于故乡以及母亲的怀念,导演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对年少时的兄弟情谊的回首,以及曾经犯过的过错的忏悔,也试图展现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唏嘘,但导演对这几部分主题的掌控欠缺平衡,使得归乡后的经历沦为了平庸的流水账。

《莱拉的兄弟》评分:2/5

从片头吵到片尾的家族争吵大戏。片名虽为“莱拉的兄弟”,但莱拉并非全片的中心,而是主要看她那群失业的兄弟们如何为谋生、创业折腾,看她老爹如何为了争教区的主教上蹿下跳,手足情、父子父女亲情在动辄的聒噪争吵中变成一地鸡毛。但是导演主要依靠大量的台词与衔接紧密的对话传递情绪、推动情节,带来大量无效信息,技法也较为单一,缺乏回味与思考的空间。最后的结尾试图体现对生命历程与家庭关系的思考,但表达过于简单,成为强行煽情的手段。

《正午之星》评分:3/5

德尼塑造了两个游走在道德边界的男女。一位美国记者试图在哥斯达黎加展开相关调查,却没想到与一位英国商人擦出爱的火花,德尼的改编试图弱化相关的社会事件背景,着重呈现了男女之间的相识与纠缠,对身体的细腻的呈现更是保持了她一贯的诗意基调,但这种处理也增加了理解人物动机和行事逻辑的难度,剧情的流畅与连贯也受到影响。玛格丽特·库里自然松弛的表演更是为角色加分不少,成为影后的有力竞争者。

《掮客》评分:4.5/5

客场作战的是枝裕和并没有显示出任何水土不服,操刀他擅长的题材——“被社会遗弃的人们组成非常家庭”,搭配宋康昊、裴斗娜、姜栋元这帮已经被时间和票房检验过的韩国名角,用高效的叙事,暖色的镜头,演绎了一个残酷俗世里的温馨童话。抛弃孩子、失手杀人的妓女母亲,和孤儿院长大的掮客、因为离婚而无法和女儿生活的失落父亲,从孤儿院逃跑的小朋友,共同踏上了一个寻找婴儿买家的旅程,却意外收获了各自人生的答案和救赎。

是枝裕和对于底层现实的残酷是那样洞若观火,对社会的不公和命运是那样愤怒,却能做到对具体的人如此温柔,如此宽容。

他聚焦抛弃孩子的母亲,却没有过多着墨“母性”一词对女性的道德绑架,而将所有人都邀请进这个关于生命责任的讨论中。

可以预见,这或许不会是评论家偏爱的是枝裕和作品序列之首,但必将成为温暖大众的年度催泪杰作。但这就足够了,走出电影院,所有人都会记得IU饰演的年轻母亲在昏暗的旅店房间里说的那句“谢谢你的出生(Thank you for being born)”——这或许是还是宝宝的Woo-Sung第一次听到母亲对她说话,这或许是所有的观众人生中第一次接收这句温柔言语。

《岛屿上的煎熬》评分:2/5

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最负盛名的大溪地上,因为一艘潜艇的到来笼罩上了一层阴影,人们猜测:法国即将重启核试验。潜艇上将的到来俨然威胁了当地权利结构的稳定,夜场依旧迷离、晚霞仍然旖旎,但岛上的人们似乎总在等待某场大风暴的来临。共和国的高管德罗勒在大溪地工作,试图作为地头蛇斡旋得利,但似乎情势粘稠难以明朗。

整部影片缓慢冗长近乎凝滞,叙事结构松散,信息稀薄,导演唯一在乎的大概便是自己视听风格的完整呈现。阿尔伯特·塞拉显然做到了,他树立了风格,也将更多的观众拒之门外——观看本片的过程,除了摄影之外似乎无可欣赏,可谓电影院里的煎熬。

《好戏登场》评分:3.5/5

这是米歇尔·威廉姆斯和凯莉·莱卡特的第三次合作,但是两个人似乎不存在渐入佳境一说,就像本片的气质一样,以一些微微伸手的害羞姿态非常自然地出现在对方的艺术生涯里,她们共同创作,属于彼此。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一位生活在波特兰的陶瓷艺术家莉齐——一位以在陶瓷艺术杂志打工为主业,努力在艺术界博得名声,一周之内即将在当地画廊举办自己个人展览的30+女性。莱卡特沉静而从容的镜头一一拆解出她生活中那些摇摇欲坠的部分:房东永远修不好的热水器,难以判断是精神分裂还是躁郁症的兄弟,艺术学院里开口就是溢美之词却难辨真心的同事,总是乱收留客人的父亲,饿得很快又吃得太多的猫咪,在窑炉里被烧坏了一半的作品……莱卡特的慢并不是为了考验观众,而是生活本身无论甜蜜或苦涩都像这样不肯快速前进;静水之下才有微澜,而微澜便足以让一个和孤独抵抗的女人焦虑失常,因为她还不确定,艺术究竟是不是她的盟友,会不会给她的挣扎和努力以奖赏。米歇尔·威廉姆斯再次贡献了影后级别的演出,没有痕迹,举重若轻。

《亲密》评分:3/5

名为“亲密”,实际上讲的是“疏远”与“离去”。卢卡斯·德霍特在本片中延续了《女孩》之中对于各种微妙的情绪的精准捕捉能力,摄影机游走在Leo和Remi两位小男主之间,两人骑单车、吹簧管甚至打架等互动,到两人逐渐疏远,这个过程被呈现得如此纤细,稍不留神就会变得矫情。猝不及防发生的悲剧,反倒成为Leo思索内心情感的契机,但这种失去太过沉重,在剧本层面卢卡斯没有有效地消解,只能通过不断地缅怀、流泪,向煽情的方向发展。

《一个弟弟》评分:3/5

瑟哈伊对《年轻女子》做了全面升级,这次将视角对准一个法国的黑人移民家庭,以母亲Rose和两个儿子Jean和Ernest的三者的视角展开故事,着力描述这个黑人家庭融入法国社会的艰难与遭受的种族歧视,母与子之间的互动真挚、情感充沛,但内在还是《年轻女子》的自由、不羁的那一套,因此全片不时处在这种对外在的矛盾的展现与人物内在的洒脱之间的摇摆中,他们的生活难免显得有些悬浮,最后小儿子的结局也美化了存在的矛盾。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