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先熬过孤独再解决问题,你就可以回家了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火星救援》:先熬过孤独再解决问题,你就可以回家了

如果把我丢到荒岛,估计我只能熬过一周,更别说是太空里的另一个星球了。

《火星救援》是我看过最不可思议的冒险电影了,没有煽情的暗线,没有升华极致的感情点,就只是‘宇航员火星历险记’。

不仅如此,电影质感十足,当年上映时就好评连连,到现在再看也觉得十分过瘾。

太空是不会迁就你的

【火星是遥远的,距离地球最远超过4亿公里。

火星是寒冷的,夜间温度时为零下70摄氏度。

火星是瑰丽的,因为空气中的尘埃落日呈蓝色。】——一句评论。

《火星救援》是由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险片,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主角Mark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

片子开头就是载人航天宇宙飞船阿瑞斯3号成功抵达火星,谁知一场破坏力极其巨大的风暴向宇航员们袭来,阿瑞斯3号被迫中断任务,紧急返航。

撤离途中,宇航员 Mark Watney(Matt Damon 饰)被飞船上吹落的零件击中,由于生还希望渺茫,队友们只得匆匆返航,并向世人宣告他已牺牲的事实。

出乎意料的是,Mark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他有幸躲进驻火星的航天基地疗伤,但也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担忧。

因为主角的乐观心态,他也就短暂的绝望了一夜,可一想起下一次火星任务要等到四年后,基地内的补给仅够他维持31天时,他开始思考。

Mark天性幽默乐观,他是植物学专家,也是工程师,于是下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地球上的人发现他活着的踪迹,得到救援。

他精心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这颗干旱星球上的时间,开始利用自制的肥料种植土豆,对手头的所有材料物尽其用。

而在地球上,公众哀悼马克的悲剧死亡后,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时注意到火星表面的运动迹象,怀疑可能是马克还活着。双方重新取得联系后,火星救援任务由此启动。

待到Mark真的获救时,他的第一句话搞笑又风趣:见到人的感觉真好。

《火星救援》电影几乎是一头一尾编得恰到好处,与原著一样,三条线各自讲述,却终究汇成一个收获的结局。

“孤身一人的Mark,群策群力的NASA(外加后来的中国宇航局),团结一致的赫耳墨斯船员。”

原著的篇幅丰富,作者用了各种手法铺垫角色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而电影也尽可能的还原了这一点,可因为片长固定,配角的一些人物塑造有些薄弱,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小小不满。

我却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情处理的很好,虽说有些人物塑造得粗糙,可单单是看Mark独自在火星的生活和被营救的那一刻,我就心潮澎湃。毕竟只是讲述剧情的电影不多了,很多太空电影都是以强有力的感情线为基础的,这也是《火星救援》的清新之处。

正是因为后半段剧情有‘救援’的剧情线,于是全球航天员都开始进行支援,彰显着在科技面前无国界的画面。影片更是获得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全力幕后支持。

剧本有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力求呈现出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实情。影片总共拍摄周期大约是70天,其中拍摄NASA细节的内容花了剧组21天时间。

在地球上人类是主宰,可太空是不会迁就任何人的。

为什么星际画面更吸引人

看过了《星际穿越》、《太空漫步》,其实如今关于外太空的电影不多了,有的都是‘超级英雄’的漫画故事,所以一碰到与太空相关的电影,总是能提起我们的胃口。

宇宙、星系、太空,每一帧都像是美好的画作,真实又烂漫,何况是关于火星呢。

《火星救援》的火星画面,称得上是一帧一画,在幕后制作中,火星表面的场景是在约旦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取景,最终的效果由实景拍摄+CG共同完成的。

很多画面与科技感息息相关,相关科学技术的展示在限定范围内做出相应拓展,让观众看着不那么离谱,都有可深查的意义。

比如太空船和宇航服的设计,还有宇航员们火星表面上所使用的居室和火星车,制作组都是在适当发挥未来感设计之际考虑到真实性,并很大限度地与现有的功能样式靠拢。

许多细节直接照搬NASA宇航员的日常:比如失重状态下宇航员在船舱之间的游弋穿梭,为家人远程表演如何喝水的桥段,虽平常却也有着更接地气的趣味横生。

电影可以称之为‘火星版的求生真人秀’:情节紧凑,不刻意制造转折,每个人的行为都合理。

它最成功的部分莫过于Mark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这个贫瘠的异世界实现自救,以及NASA的天才们怎样在领导撕逼扯皮之际发动聪明才智完成跨越上亿公里的大救援”了。

电影中看似不可完成的难题和出乎意料的解决方式则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精髓——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特定的任务,或者说,如何在给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求得问题的解。

看着主角用天然肥料在火星上种起了土豆,我忽然觉得,一切还真的皆有可能。抛开Mark自身的乐观,想活的欲望一直在,可换做另一个身份,也不会被遗漏在火星冒这个险。

电影结合孤独感的滑稽、壮观感的恢弘、细节感的磨合,一幕幕连在一起成就了这伟大的‘救援活动’,真的很吸引人。

坦然接受,才是开始

“解决问题,你想各种办法,解决一个问题,然后接着解决下一个问题,循环往复,等你解决了足够多的问题,你就可以回家了。”

被丢在火星,听着搞笑,可在宇航员身上确实极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于是片尾,Mark将这项技能授课,自嘲之余,都是求生干货。

“硬科幻电影让人着迷,是因为它把真实感奉为最高法则。”这句评价说得真好。在如今的影视市场里,并不会排斥追求极致风格的电影。

《火星救援》中的前沿科技,才胆敢“素颜”出镜。飞船舱、宇航服、火星车及基地,都基于现有技术设计思路,没有刻意去营造未来感。

因为只有接受现实,才是真的开始对抗问题。

“最先进的科技,都是踮起脚尖就能实现的:比如,为营救计划立下莫大功劳的宇宙飞船近地加速方案,就是一项触手可及的技术。让人津津乐道的火星种土豆情节,只是捎带呈现了人的幽默感,更重要的任务是将含有微生物样品的地球土壤混进去,给火星土壤带来“活性”,让这件事在技术上变得可能。”

从‘救援’延伸到现实,《火星救援》教会我的,是不放弃的信念,是堆积出来的幸运。因为宇航员的特殊身份,可能这样的事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碰到,但有些小事运用Mark原理总是没错的。

数着日子种地,是电影的另一个升华,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说一万遍都是值得的。

而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则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要保持的一种心情,在那个空无一人的荒凉里,耐得住寂寞走得出孤独,是他要面临的第一个困难。

熬过了焦虑,躲过了孤独,解决掉问题,我们就能回家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