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直击 | 专访魏书钧:如何挑战余华名著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戛纳直击 | 专访魏书钧:如何挑战余华名著

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是八九十年代著名的一部先锋小说,曾有许多知名导演考虑过将其改编成电影。而当当影业拿到版权后,在2017年就开始筹备电影,寻求导演合作。

2018年,魏书钧在制片人的推荐下看了《河边的错误》原著小说,不过当时并没有提到要由他进行改编,他也没有设想过。

到了2020年,制片人来问魏书钧,是否愿意进行电影改编。这部小说的先锋性对他很刺激,但也存在挑战,文本上有荒诞甚至是惊悚的元素,并不那么容易转化。最后他本着一种挑战精神,还是决定试试。

因此《河边的错误》的剧本工作自2020年便开始了,甚至早于《永安镇故事集》的拍摄时间。一直到《河边的错误》开拍前,就有四次大的剧本调整,每次都是不同的方向。

图片

魏书钧和摄影指导第一次读完剧本后,就决定要用胶片摄影,这对还原90年代的故事质感很有帮助。不过16毫米胶片在洗印流程上没有大公司或制片厂运营,产生了一些制作难度,但最终得以解决。

为了满足胶片制作,剧组选择了“顺拍”的模式,这样也能给表演带来很多好处,让电影能更有机发展。

2022年12月,《河边的错误》正式开拍,拍到今年2月1日杀青。由于是“顺拍”,且边拍边剪,成片在2月十几号就剪辑完成。

魏书钧坦言,在开拍时还没有考虑来戛纳参赛的事,只是剪完恰好能赶上,那就去试一试。

最终本片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图片

在2022年七八月份,魏书钧就和朱一龙定下合作,让他饰演男主角马哲。

开拍前一个多月,朱一龙就到江西南丰县城去体验生活,跟警察一块生活,看他们办案,尤其是跟一些在90年代工作过的老刑警,聊当年的事情。这是他经历时间最长的一次体验生活。

而为了跟随影片“顺拍”,朱一龙采取了“先增肥后减肥”的方式,让马哲这个人物从开头的刑警生活质感,慢慢开始由生理反应,呈现出他的焦虑和崩溃。最终他的表演也获得了认可。

而《河边的错误》也在一种关注单元中获得不错口碑,甚至有外国媒体人认为该片有实力进入主竞赛单元。

凤凰网娱乐独家专访了《河边的错误》导演魏书钧,详解创作过程。

对话魏书钧

谈创作难点:兼顾悬疑、写实和原著基因

凤凰网娱乐:这次有评论认为,这部电影完全有实力进入主竞赛,你对此感到遗憾吗?

魏书钧:不会。去电影节其实能展示自己的作品就行了。如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那当然也不错,但不强求。

凤凰网娱乐:很快地完成拍摄剪辑,是为了赶上戛纳电影节吗?

魏书钧:并没有着急赶电影节,因为我们是一边拍一边剪,所以顺拍,基本上拍完离剪完也没有差很多时间。也是得益于顺拍以及边拍边剪的工作方式。

凤凰网娱乐:你之前都是做原创剧本,这也是第一次做改编剧本,体验上有什么不一样?

魏书钧:因为它多了一些限制,对比我原来的创作经验,比如在叙事层面要兼顾原著里面发生的案件,它是有一个有犯罪、探案元素在里面的,这个事要讲清楚,不能太随性。

由这个事引发的一个问题是,电影面对观众的时候,还要面对观众看这一类元素的电影时,他们的期待。无论是顺应期待还是消减这个期待,都是要考虑的,不光是一个叙事结构的问题。

第二,小说里不可见的部分也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它的一些人物都很荒诞,但是直接按照小说的内容换成一场戏,或者像舞台剧一样去呈现,都不太符合写实的创作前提,这些都是改编的难点。

第三,主题上我们其实在讲关于理性失效、逻辑失效、经验主义失效,但是我们的方式又是一个写实的叙述。这感觉有点像,站在一个观点前进一段路,再到这个观点的对立面继续前进,这个横跳反复的过程很有趣也很折磨人。

凤凰网娱乐:在暴力的尺度上,原著是砍了人头。现在就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死法,这个是剧本的时候就决定了?

魏书钧:对。剧本的时候就决定了。要写意一点,不想展现直接的暴力,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心理上的惊悚。

谈胶片摄影:根据模糊的东西判断,有意思

凤凰网娱乐:胶片摄影导致你拍的时候监控看不清楚?

魏书钧:对。只能看大概构图。

凤凰网娱乐:演员表情比较远,完全看不见?

魏书钧:对。所以有时候洗出来,我说龙哥(朱一龙)你还有这个表演,这个太棒了,都是后来才知道。

凤凰网娱乐:那你在导演过程中,不会担心看不清,不靠谱吗?

魏书钧:在数字机发明之前,那么多电影不是都是这样拍出来的么?看回放的时候不清晰,但是我们能听到声音和台词,我能感受到演员的动作和肢体的表现,我们也有反复的彩排,在现场直接通过眼睛观看。总之通过这些模糊的东西判断,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更有一种探索冒险的感觉。当然我和演员,演员和摄影机充分的信任彼此。

凤凰网娱乐:有一个矛盾的地方。当我们想更深入马哲这个人物,就肯定想离他更近。就需要更清晰,比如说看清楚他的脸,或者他离镜头更近,离观众更近,可能会更容易共情他的焦虑和崩溃。但现在会有一点距离感。

魏书钧:进入人物等于进入特写吗?如果是这种观点的话,那我也不认同。因为有的时候环境描写就是心理描写。不一定非要看到他的眼睛,他的瞳孔。

谈选角:不喜欢“流量”这个词,有片面认知

凤凰网娱乐:找朱一龙合作的过程是怎样的?

魏书钧:朱一龙合适,方方面面,马哲的年龄在原小说里面,他可以是40多岁,也可以是30多岁,其实是两个年龄段的考量,我觉得这个演员应该需要提供一种内在能量,他是有可能性的,所以我就找他聊,他也喜欢剧本角色,我们沟通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然后就定下来了。

凤凰网娱乐:你近期定的一些主演是否考虑了流量?

魏书钧:不是流量高不高,一个电影有商业性的部分。这些优秀的演员,他们对影迷,对市场的影响,是一个客观的情况,我觉得是一个综合考量。当然第一前提是角色合适,我们共同希望在这个作品里携手冒险一段路。

流量这个词对于演员来说挺粗暴的,我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词。好像一说流量就是在说这个人仅有流量,仅有曝光度而已,我觉得不是,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

凤凰网娱乐:康春雷(本片编剧之一)为什么演疯子?

魏书钧:我觉得他合适。

凤凰网娱乐:写剧本的时候就觉得?

魏书钧:没有那么早,就是看景的时候。有一天看他在河边走,我觉得一瘸一拐挺合适的。因为这里的疯子不是很外化的那种疯子,他看起来有时候很温顺,又有很暴力的一面。我觉得他合适这个角色。

凤凰网娱乐:《永安镇故事集》他也演过,那个角色很重,而他又不算是专业演员,你觉得他表演最后完成得怎么样?中间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魏书钧:一开始让他去体验生活,去精神病院,去了几次,让他精神很崩溃。

谈迷影元素:提供虚构感和观看视角

凤凰网娱乐:白洁在家庭的戏份,之前也是没有的。

魏书钧:这是为了在主题方面的表达,除了案件本身,这个家庭即将诞生一个孩子,在他的记忆当中出现一些错乱,几个线索并在一起,对他的精神产生了一种影响。

凤凰网娱乐:惊悚的戏份你之前电影里面是没有怎么去尝试过的。

魏书钧:我觉得可能有一种心理惊悚在里面,还不一定是惊吓的惊悚。

凤凰网娱乐:梦境的长镜头,那一场是怎么设计的?

魏书钧:我们做剧本的时候,想从哲学上的死因,去考虑梦境的问题,它不是直指现实的。一个通过极致的痛感,一种死亡,期待获得极度的快感;一个不该凝望深渊的人,对深渊很感兴趣,对凶手很感兴趣,最终如愿以偿;一个要在世俗层面和情人摆脱关系的人,在一个诗歌的诀别信件中,却仿佛预见了自己的死亡。我是从这些角度去想,发展的这场戏。

凤凰网娱乐:那加入迷影元素的原因是什么呢?

魏书钧: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更虚构的感觉。第一,我们从小说来。不是一个真实事件改变。

第二,它提供了一种更有意思的观看视角,马哲一行人,尤其马哲在中后期,更像一种提线木偶式的角色,将他们的人、将他们在处理案件的过程置于舞台之上,好像我们在台下看他们。

那天我在电影院首映看,看见马哲坐在他的电影院里面,他在看电影,我们在看“马哲的电影”。

他们搬到电影院办公,电影院隐蔽,那个时候电影院经营得不景气是一个写实的事情,而且他们搬到这里并没有强调电影怎么样,或者拍电影怎么样。

凤凰网娱乐:一些人看完说看不懂,依旧不知道凶手是谁。你怎么回应?

魏书钧:电影也在回答这个问题。真理和真爱在我们面前直接出现时,我们往往也视而不见,不是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