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围读”有多重要?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剧本围读”有多重要?

我相信所有行业都需要经历一个去劣存优的过程,演戏好不好和态度正不正,都是考验演员及导演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

包括对“围读剧本”的态度。

这些标准,直接影响到市场和观众的消费选择,以及一个行业未来的生态环境。

作者 | 摸金校尉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或许是出于一种“体面”吧,剧本围读如今多少带点人情世故。

这种行业外的人看来搞不清状况的交流形式,经过一位青年演员的吵吵嚷嚷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对了,1月9日这位演员官宣退圈,从此不提剧组事。

“剧本围读”是什么意思呢?

按字面理解,当然是“围着读剧本”。

理论上当演员与剧组签约之后,就会收到完整的剧本,由导演联络约定某个具体的时间,与其他演员(通常是全体演员)一起在剧组或其他相对私密的地点,选取某一段台词进行颂读,对自己和别人的角色有大致的理解。

通常第一次剧本围读不要求演员对角色有多深刻的理解,照本宣科之后,如果再遇到较真的导演,还会要求演员提交一段“人物小传”——

通过剧本理解自己所饰演角色的外在与内在特质,以及在故事中的作用等等。

写“人物小传”也是极考验演员专业素养的事情,我们偶尔会听到某导演大赞某演员撰写“人物小传”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箩筐,然后评价其对角色的理解如何深刻等等。

但写“人物小传”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剧本围读”,也有可能是在演员自己看完剧本后的理解。这种情况也很复杂,毕竟演员咖位不同,不是所有演员都有时间一定能按导演要求聚在一起围读剧本。

说到底,全看导演自身的业内实力和包容度:

我弱彼强,剧本围读就是一纸空谈。

我强彼弱,剧本围读就是艺术追求。

这种拿捏和博弈,竟隐约……

像极了爱情。

01

观感

按照业界理解,剧本围读的作用有三:

一、它能在短时间内拉近所有演员彼此的距离,通过角色设置和台词预设彼此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二、它能起到“先进带落后”的示范效果,让演技相对好(不分咖位)的演员通过围读中的角色交流,让演技“略”有些生涩的演员被动进入状态。认识到自己所饰角色的位置。

三、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分担导演挨个找演员说戏的时间,基本上对角色有什么疑问,大家都在围读之时当场提出,或解释或修改,然后正式进入拍摄状态。

是不是很完美?

所以“剧本围读”重要吗?

重要。

那它是必须的吗?

理论上是。

为什么说“理论”呢?

因为现实和理想也“略”有些差距。

众所周知,凡事就怕一个“略”字。

这一“略”,就可能论出个纸短情长出来:

你说大家都要围读剧本,规矩摆在那里,不增不减。看似艺术追求,实则看人下菜碟。

这就是为什么前阵子某年轻演员总拿另外一位演员不参加“剧本围读”说事,指控他耍大牌的原因。这话外人听了就很迷糊,啥“读”啊这么重要?

它牵扯到的不只是仪式感,还是一种专业性,更是导演对演员,尤其是主演在合作期间的配合度的体现。

人家指责的理由很明白:

柿子拣软的捏,小演员被拿捏,导演说什么听什么。大牌演员反而要哄着拍,别说剧本围读了,为了大牌演员改剧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大牌演员自己都不用出面,经纪人指点一下,觉得这个角色某些言行和扮相不符合演员的既定路线,那就要改。

小演员没处说理去,老实一些的就暗下决心,好好努力成为“大牌”,也有让别人改剧本的资格。不“老实”的索性撕破脸吐槽,但偏偏忘了科普什么是“剧本围读”。因此众人在吃瓜时一头雾水,后来风向逐渐变成了“你看他是不是装穷”之类的八卦。

可悲,不可叹。

悲者,行业的特殊性让踩低捧高成为常态。

不可叹者,却是自古以来的人情世故,全看自己和别人几斤几两,有时候守规矩的前提是没资格“反”规矩。而通常对自己要求较高的导演和演员,是一定要“围读剧本”的——

AI再先进,呈现出来总不是那回事。

可如果AI已经先进到看不出破绽了,那要演员和导演干嘛?

02

神人

说点轻松的。

“围读剧本”兼具的沟通和建立信任的功能不可忽略。

毕竟圈子就那么大,演员们经常合作的机会很多。

有的人刚在上一部戏里演父子,这一部戏里演兄弟。或者前一部里演夫妻,这一部里演母子等等,这些情况很正常。

演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心理适应过程,包括面对和自己相熟的,不熟的合作伙伴,凭什么在短时间内对着这张脸有了飙戏的“感觉”呢?现场临时拍肯定是没戏的——

不但容易出现入不了戏的状态,还容易因为导演不满意导致全剧组工作白瞎。

那么举行“剧本围读”的作用来了:

忽一日,众人同聚,室内坐若干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导演,大咖居右,小咖居左。小咖共阅一手卷。导演右手执卷端,左手抚大咖背。小咖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正经剧组和较有掌控力的导演一般都会在这个时候请所有演员到场,剧组主创团队如编剧、制片人等也都会在。对于一部作品的构建而言,“剧本围读”必是大家建立信任进入状态的关键。

主创团队凭借演员们围读时的状态,有时也会主动对剧本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于首次合作的导演与演员,双方都要尝试根据对方的表演风格结合角色特质,努力达到最完美状态。

总体上,所有人员围读剧本时呈“口”字形围坐状,这一刻我认为是最能彰显职业素养的神圣之时。

也正因为如此,在选用大牌演员时,导演的作用体现出来了:

是严格要求?还是听之任之?

本世纪初,坊间流传某大导演拍摄一部经典武侠剧,原本请的是一位硬汉男演员,奈何对方频频耍大牌,根本不配合导演的工作时间,让全体剧组成员都根据自己的作息和喜好工作,最终导演忍无可忍,把他换掉。

我本人某年也亲历过一位彼时当红的女星在片场让所有人等了几个小时的情境。

十几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记得大冬天里为了拍一场戏,生让大家等得没了脾气。中午的拍摄,晚上人才来,化妆用了三小时,期间人家助理还去拿了趟外卖……最后拍了不足20分钟结束,真正做到了“充电俩小时,使用五分钟”。

这样的人,用脚趾头想也知道不可能参加什么“剧本围读”。

人家就是觉得凭一张脸必然大“卖”。

当然,可喜的是上述男星和女星后来都渐渐泯然。

影视行业再怎么样,总还是有一些认真的人在做事情。“口碑”这个东西呢,你说它没有吧,它真的存在。都说粉丝经济香,流量明星棒,但最终落点还是个人品质,这个品质就包括职业操守和做人操守。

所以凡事不可尽绝,红一时可以,红一世很难。

比如我对刘德华这类老艺人,尽管多有演技和作品上的不同看法,但一直支持他:

人家真配合所有剧组的安排,不仅配合,他居然会蹲在地上和群演们一起吃饭,同劳平等。

如《失孤》中他对角色的钻研,至今令我叹为观止。我不是说他多努力让我有多感动,而是我对一种演员应有的状态的赞赏。

按某些粉丝的话说:

“哥哥是神……”

有些人不做人,想做神,但神是虚无的。

有些人不做神,想做人,而人是永恒的。

这就是演员和演员之间的不同。

03

错觉

“剧本围读”的话题不宜过多展开。

我如此认为。

所以表扬的我都指名道姓,其他的我则欲“妈”又止。

毕竟这样的人虽不多见,但也不在少数。

如今文娱行业发达,各种消费产品充斥。演员不再只是讲单纯的影视表演。行业在特殊时期收缩时不少演员还去兼职直播带货,按现在的形势发展,今后这将是大量冗余的年轻演员和一些年岁渐长挤不进赛道的中老年演员的必然发展路径。

人性是逐利的,任何行业都不能免俗。

但如果只逐利,事情就不妙了。

假设一个演员已经有了“红一世”的错觉,那么一切行业内的要求与规范还能否铭记在心?答案显而易见。

那么回到引发“剧本围读”的肇源——

娱乐圈很复杂,远不如单纯的,一门心思地扎进文艺创作中有快感。

因此我也无意站队谁是谁非,毕竟它就是个罗生门,从谁的角度看都是一个新的故事。

此番撰文的目的很简单:

一是科普,“剧本围读”对于一群有志有心有力搞艺术的人的神圣性很高,且不容怠慢。况且大家都这么做,偏偏你特殊,口碑慢慢就会在圈子里传播开。

二是期待,许多年轻演员无论谁开始顶着“流量”的名头遭遇非议,时间和作品能证明他自身的优秀品质,无论是演技还是为人。这类演员,我希望越多越好。

至于“剧本围读”还能否唤起一些演员对于影视表演的初心?

同样也看个人素质。

我相信所有行业都需要经历一个去劣存优的过程,演戏好不好和态度正不正,都是考验演员及导演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

包括对“围读剧本”的态度。

这些标准,直接影响到市场和观众的消费选择,以及一个行业未来的生态环境。

时间不能证明别人演得好不好,时间只能验证我说的对不对。

你觉得呢?

PS:最后一句给我整得,竟有些写“百家号”的错觉。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