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石川追忆陈强:那代人把电影作为毕生创作

2012年06月28日 09:1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沈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鬼子来了》中饰刽子手一刀刘(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爷儿俩开餐厅》中饰老奎(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红色娘子军》中饰南霸天(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1960年代初,中国一些电影院中,曾悬挂过22位男女电影演员的大幅照片,这些人被称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陈强就是其中之一。评选中国自己的电影明星,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苏联电影风靡全国,苏联影星的大照片被挂在各影院最显眼的位置。1961年6月,周恩来看到这一情况后说:“中国的电影院挂外国明星的照片当然好,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中国演员的照片呢?”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文化部征集了各电影厂的意见,1962年初,“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名单公布,俗称“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

就“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产生背景,和陈强表演风格与角色塑造的演变,早报记者昨日采访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

“一开始最想演杨白劳”

东方早报:包括陈强、白杨、赵丹等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是中央下达指示,由各个电影厂评选出来的一批“明星”。这代人有什么文化上的集体共性?陈强有何特别?

石川: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是按当时的文艺政策评选的,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主要标准就是演员必须以塑造工农兵的形象为己任。现在应客观看待“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一个行政操作的结果,虽然突出了一批优秀演员,也因一些政治原因遮蔽了许多有成就的演员,石挥、蓝马这样的演员就被忽略了。

尽管这一操作背后受到了很多时代因素、政治运动的影响,但有一点必须肯定,他们那代人确实把电影作为一种毕生的艺术创作来对待,信奉的是将自己投入到角色中,绝对服从创作的需要,而不是把名利摆在第一位。以陈强为例,按现在的话讲,他从外形气质上其实不符合所谓的“明星标准”,但他早期塑造的工农兵形象和后来饰演的反派角色,都十分符合当时的文艺大方向。

东方早报:你觉得他在扮演反面人物上有哪些特别之处?

石川:在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 的拍摄初期有一段幕后故事。其实陈强一开始想演杨白劳,为此还做了很多准备,争取了很久,但组织上最终决定让他演黄世仁,当时他差点辞演。后来领导给他做思想工作,说了些类似“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演员要为人民服务,角色无大小之分”的劝辞,他反思后才决定服从角色需要。

为了出演黄世仁这个角色,陈强下了很多工夫,也走了不少弯路。一开始他采用秦腔的戏曲舞台的唱念方式设计黄世仁的戏份,没想到效果特别好,一些延安的女性观众看了都很喜欢。后来领导找他谈话,说恶霸就是要让人厌恶,于是他想尽办法表现邪恶,但表演比较外在化,领导又找他谈话,说这样表演太空……像舒强(歌剧《白毛女》的导演之一)那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文艺导演,当时深受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的影响,对演员要求很高。但陈强后来还是把握了角色内在,走内心戏,抓住了人物的一个特点:虚伪。《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黄世仁的虚伪这一特征被作为电影主线,那段强奸戏后紧跟着一个摇镜头,摇到四个大字:“大善之家”,其用意也正是通过这种深刻的对比反差来刻画人物。

[责任编辑:张楠] 标签:美学思潮 艺术创作 白毛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