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维文便装照
专业评点
将传统发音
与语言完美结合
王宏伟:阎维文是我的好大哥、好师长。他为人特别好、特别谦和,事业上又非常执著。前两天我和他一起去黑龙江录音,在飞机上他一直拿着谱子在练歌。他做任何事都非常认真、严谨,他的成功与这些是分不开的。艺术上,他既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唱法,又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烙印。记得1984年我刚当兵的时候,在电视台《每周一歌》中听到了《小白杨》,既符合中国听众的口味,又很有阳刚气,当时印象就很深。他最大的优点是将中国传统发音与语言完美结合,吐字和行腔归韵的水平是很多男高音都未能达到的。
网友声音
集中西方声乐技法之大成
在歌唱技法上,阎维文是中西方声乐技法的集大成者,他成功地融合了西方声乐技术与中国特有的民族声乐技巧,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两者达到前所未有的统一,从而回答了一直存在争议的民族男高音应该怎么唱,应该是什么样的声音等一系列问题。在咬字吐字上,阎维文堪称民族男高音的活标准,他真正做到了咬字吐字的统一,不论是哪个音区,哪个汉字,无不字正腔圆,圆润自如;在情感和风格处理上,在演绎创作歌曲上,阎维文深情内敛,收放自如;在演绎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时,又惟妙惟肖,风情万种;在舞台表演上,阎维文高贵潇洒不失朴实亲切,大气磅礴不失深情细腻,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风范,表演与作品表达丝丝入扣,相得益彰。在个人形象上,阎维文成熟稳健,平易近人,又体现出军人的阳刚正气,铁骨柔肠。
集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广州日报:您学了9年舞蹈,后来从美声转学民族,经历挺传奇的,和那些从小就学声乐的人相比,您后来在哪些方面下了特别的工夫?
阎维文:我一直喜欢唱歌,9岁就开始登台到处唱,13岁考歌舞团因为没完全变声,所以先被安排去学舞蹈。1974年我偶然听到了别人从北京带回的李双江老师的录音带,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歌声,特别崇拜他,为了听他的《小小竹排》我更无数次地走进电影院,听完这首歌就走。我那时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围绕着唱歌,也下了比别人更多的苦功。至于窍门,我觉得不论干什么都应该要多吸收别人的优点,不论美声、民族、通俗,男声、女声,都有值得自己借鉴和学习的方法、风格,盲目排斥别人是很傻的。李双江火一样的热情特别能打动人,蒋大为演唱时非常的放松,程志突出的是方法,无论什么时候都以科学的方法支撑他高亢、漂亮的声音……我将他们的这些优点一点点消化,逐渐变成自己的特点,甚至流行歌手的用情、吐字,一张嘴就让人感到亲切,我也有所借鉴。
广州日报:从青歌赛选手到评委,您有什么特别的建议给时下这些学民歌的男高音吗?您觉得很多人欠缺的是什么?
阎维文:在现在的比赛中,嗓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很多人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模仿别人,缺乏个人风格。虽然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这个过程一定不能长,尤其是专业的歌唱演员,如果一味地模仿,你的路也就到头了。我刚从青歌赛出来的时候,有些媒体称我是“小李双江”,但我周围的老师、朋友都跟我说,千万别被这个帽子盖住了自己,要赶紧脱离这根拐杖。后来我到哪里演出,都提前跟人说别在台上介绍我是“小李双江”,因为你一这么介绍,观众就会比较你们像不像。不像,观众会失望,但越像,我以后就越没自己的路可走了。如今,我坐在青歌赛评委席上,每次听到嗓音条件好的男高音在台上飙那些难度大的高音,就着急得手里捏了一把汗。其实,他们不用这么展示自己,难度大的作品完成得不好,分肯定高不了,而一首普通的歌如果能唱得完美、好听,我反而会打高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苏蕾
编辑:
刘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