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立新:中国娱乐圈不如国外 戏里也该更“帅”
娱乐
娱乐 > Ifeng电影 > 正文

专访赵立新:中国娱乐圈不如国外 戏里也该更“帅”

凤凰网娱乐对话赵立新

凤凰网娱乐讯(采写/但丁的方舟)相较很多演员,采访赵立新的感受诚然符合预想,也确然更加别致。和他外露的翩翩风度相仿,其谈吐极富条理,会自如地大量使用书面语汇来确保表达精准;其思维极为丰满,能从快递小哥每日在城市川行延展到物质时代对人的异化。影视从业者身份之外,早年戏剧演员与高校讲师的经历似乎都跨越时间内化为他的底色。他无需过多引导便能侃侃而谈,继而接连抛出有趣的观点或精彩的回应,很多刹那,会让人单纯满足于问答的乐趣,而非刻意挖掘吸睛的语料。

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搜索一下他的履历,或许会对那些描述中闪烁的才华横溢有几分惊讶,而自从愈发频繁地现身综艺,一片“男神”“魅力大叔”的呼声中也绝少负面评价。回国从影17年,赵立新已积累了海量优秀作品,本次在电影《中国合伙人2》中担纲男一号他依然坦称“演无止境”;关于“话剧演员普遍演技更好”的现象,他不玩太极直言“那理所当然”;聊起“小鲜肉”与“老戏骨”的舆论对立,他认为“观众各取所需,存在即合理”;至于自己究竟是曲高和寡亦或拥抱大众,赵立新如此表态:“鱼和熊掌,想要兼得。”

赵立新甚是看重自己接戏、演出的目的,工作对他的意义似乎早已跃至更偏精神的需求。与他上个月在某档节目里直怼娱乐圈“不读书、没文化、不真诚、爱吹捧”互为印证的是,赵立新素来希望能通过作品进行“价值观输出”与“文化输出”。再度谈起这些言辞激烈的观点,赵立新反问:“如果有人认为被得罪了,那赶紧去读书吧。(演员)从事着文化传播的职业,自己却没文化,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搞笑的现象?”

票房我不管

作品须做双重输出

凤凰网娱乐:现在能确认您在《中国合伙人2》中的角色原型了吗?之前很多网友猜是雷军。

赵立新:对也不对,一半一半吧。创业者的创业轨迹跟现实中这些成功的互联网大佬们,多少有重叠,但又不尽然,因为电影故事需要,我们还是有一些加工提炼,不是完全照搬原型。

凤凰网娱乐:您2000年回国,当时正是国内互联网的萌芽期,回忆一下那时候,您和互联网/电商之间,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赵立新:开始回来有点懵,国内发展太快。大家从e-mail,到手机短信,到微信。从足不出户,到全世界的东西都能在一个屏幕上订购。新兴的快递行业,新媒体替代旧媒体,纸质被电子打败,实体店面未来被电商取代……这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完全接受不了。我一年年过来基本也见证了这种巨大冲击。当然它很好用,但正因为过快,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下到平地以后,会隐隐觉得有些不真实,会隐隐有一些自我疑惑:这样真的很好吗?真的是在前进吗?是先进了吗?而我们旧的生活中的那些点点滴滴,也有很可贵的,却就此永远不见了,比方说我们再也不会去写信了,也很少每天去大量阅读纸制的书刊、报张、杂志。由于信息传递飞快,也没有任何秘密了,过去的千山万水就这么被跨越了。

凤凰网娱乐:那您对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受最大最直观的是哪一项?

赵立新:可能就是大家能用互联网平台发声。在世间任何一个角落里,打开评论,一秒钟之内每个人是平等的,接受同样一条讯息。这很强大,但也很可怕。

凤凰网娱乐:而电影中您成为了创造变化的人,亲身饰演过这样的人物后,有没有产生新的感受?

赵立新:我还是这种感觉。只是更了解这帮互联网创业者们所走的道路,他们的艰难坎坷,怎么诞生的第一个idea,怎么坚持到最后。曲终人散有人离去,有人彻底永别;有的人就此沉沦,有的人一下蹿到金字塔的塔尖上。命运不同的跌宕起伏是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但回归到自身,还是有些茫然。我不太会在扮演了主人公之后,就以一个创业者的姿态来看待我的生活。

凤凰网娱乐:上映前很多观众会通过演员去预判电影质量,有评论说看到您的名字就觉得“稳了”,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您的接戏标准又是什么呢?

赵立新:压力好大,那票房不好,又该怪我了(笑)。我至少可以保证,也是我反复强调的,我接的任何工作得有价值观的输出和文化的输出,这是我的底线。价值观混乱,或是罪恶,我很难想去塑造或参与。还一定要有文化含量,即文化营养,今天科技高度发达,恰恰缺乏了文化营养,大家的平衡被打破了,物质在飞速膨胀,精神在匮乏,这会让“物”把我们吃掉,我们自己把自己吃掉,变成了“物”的怪兽。

实际上每天发生的很多悲剧无不源于此,说玄一点就是不再注重“内修”了,因为“外祸”太多。祸可以是灾祸的“祸”,也可以是迷惑的“惑”。这在信仰不清晰的时代尤其可怕。人自身局限性很大,会在物质的极大吸力下变得更加不可控,会做出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来。

我赞同西方宗教的说法:人生来是有罪的。大家的内心其实都潜藏着罪恶和黑暗的一面,只是看外界的诱因到什么程度,大家绽放和表现出来的丑态程度不一而已。这种情形下更需要文化来滋养、内修。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就是价值观加文化滋养,或是我们共同来探讨精神领域的问题,就有意义,有价值。

凤凰网娱乐:您刚说的是题材、内涵方面,如果转到角色层面,这回在电影中担纲男一号,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或体验?

赵立新:肯定会有不同。作品的灵魂人物一定会书写得更为透彻、详实、细腻,你能琢磨出更多,也更有施展的空间余地。过去有些角色,刚刚窥其妙处,就结束了。

凤凰网娱乐:戏份不多?

赵立新:对。同时责任也更重大,要担起整个故事整部电影。但是票房我不管啊。

凤凰网娱乐:您觉得对您来说,还存在角色以及演技上的挑战吗?

赵立新:当然有,学无止境,演无止境。即使接了近似的角色,也应该要求自己有不同的表现,要自我提升。

《中国合伙人2》剧照

戏骨鲜肉相互艳羡

“听到说生活比戏里帅就难受”

凤凰网娱乐:有一种长期的舆论倾向,是将“演技派”和“偶像派”对立起来,您也和很多年轻演员合作过,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赵立新:我觉得不对立。第一,分工不一样。第二,好像双方都有艳羡对方的东西。演技派也希望自己有那么大的偶像光环,偶像派也希望自己不光有一张漂亮的脸,还能有炉火纯青的演技。大家都是缺什么想什么。

凤凰网娱乐:部分观众的固定印象可能是“小鲜肉”就是没演技?

赵立新:没有演技没关系啊,没演技没事,追随者一样从者如云,蜂拥而至。

凤凰网娱乐:您怎么看这个呢?各负责自己的那部分就好了?

赵立新:对。存在就是意义。没有办法要求观众全部吃白菜,或者全部吃佛跳墙。口味不一样,各自去选择。也许昔日疯狂追求偶像的粉丝们,经过岁月的若干沉淀,就变得更需要能在思想深处有碰撞的演员,或者更欣赏更有表演价值的一些东西。他们自我的提升与改变,就有可能不用去劝说。

凤凰网娱乐:其实现在您在网友们心里似乎已经成了实力派+偶像派兼具的“男神”,包括您极佳的衣品,有魅力的声音等等,这种印象和您自己的预期比起来呢?

赵立新:那就是好事都让我得了(笑)。我预期特别笼统和抽象,就大家喜欢就好。这些词不用太过认真。我觉得一提到“神”,咱们这个时代特别爱夸大,可能人们的神经被冲击得有点麻木,必须要用文字来再冲击一下眼球或者听觉。

凤凰网娱乐:也许是由于您的很多角色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很大。现实里很潮、很帅,角色很接地气。

赵立新:我听到的最难受的一句话就是:赵立新你在生活中比在(台)上面帅多了!我说你看在那上面还有化妆师、服装师,还有导演,摄影,灯光师,这么多人为我努力半天,就还不如我平常,我不知道这是,我也在探讨这到底是个什么原因。

凤凰网娱乐:可能是角色定位的原因。

赵立新:那可能还是没有找到对的定位。

凤凰网娱乐:角色应该和生活一样吗?

赵立新:生活中的某些,比如帅的一面应该可以一样(笑)。

凤凰网娱乐:戏中也希望更多呈现帅的一面?

赵立新:Why not?

赵立新

台词节奏微妙

“话剧演员演技更好毫无疑问”

凤凰网娱乐:您最初是话剧演员出身。不论国内国外,似乎从话剧转影视的演员普遍演技更好,您认为是这样吗?话剧表演经验对影视表演有哪些帮助呢?

赵立新:肯定是这样,毫无疑问。帮助太多了。首先戏剧要求紧紧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三要素。第二,我们永远在强调“上场任务”。大多数影视作品没法看,就是因为演员在摄影机前暴露了他根本不知道为何而来,即使说着这个人物的台词,内心和眼睛却无一不透露着一个秘密:根本没有在体会这个人物在此时此景里的任务。其三,话剧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太高了,不可以重来,不可以NG多少次,台词不能后期配音,肢体运用也不能说“刚这个全景里张牙舞爪不好看,那只用近景”。最后,对于调度的敏感度,话剧里极端要求每个动作都是有机的,比如从这走过去,不允许完全和生活是零距离,生活态,想怎么走就怎么弄不可能的。舞台剧对演员要求太高,我们很多跨界的演员,在影视上基本没什么障碍了,但(影视演员)让他去演出戏试试,让他登个舞台?

凤凰网娱乐: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影视作品不该“话剧感太强”。由话剧直接改编的电影,以及话剧式的表演,会显得浮夸、僵硬,您觉得呢?

赵立新:是不应该,但这不矛盾,真正的话剧演员不是每天带着话剧范儿。我们今天中国最优秀的演员都是话剧出身的,你可以数一数前些位的,他们把话剧范儿带上了吗?没有。刚才你讲是个外在的东西,我讲的是一个内在的修炼,那些功夫是一定要具有的,但不意味着每次都张扬出去,这是两个概念。话剧帮助积淀内功,不是外家拳。

凤凰网娱乐:真正表现的时候得控制着?

赵立新:对,就是分寸感,表演的分寸感。一个好的话剧演员在舞台上也有分寸,在舞台上完全没有控制一样会很尴尬。

凤凰网娱乐:我其实还注意到您在处理台词时,尤其配音、话剧、综艺,常用一种紧凑、又快又满、让人喘不过气、重音落点极有特色的办法,这是刻意为之,还是通过经验积累所总结出的自己的演法?

赵立新:毕竟很长时间在国外演戏,又回到中国,多多少少有一些转化和结合,可能就形成了一种风格。我认为人物就应该这样去说。我特别受不了言之无物的时候,就什么都慢条斯理,但是我也受不了像机关枪一样打半天,却完全没明白在说什么。节奏是很微妙的东西,用对可以拯救一切,用错可以毁掉一切。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偏极致情绪的状态下,讲话没有那么正常,不可能娓娓道来,不可能字正腔圆,不可能都抑扬顿挫、清晰无比,我们急不择言的时候,甚至会口吃,甚至会突然停顿,甚至会一下要说很多气都喘不上来,这是最真实的呀。如果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饱满,不为所动、信马由缰,那不对,那太虚假了。

赵立新

主流小众兼沾

“中国娱乐圈不比英美”

凤凰网娱乐:您上个月在节目里怼娱乐圈“不读书没文化,不真诚爱吹捧”得到不少网友热议和认同,关于这些观点还有没有什么想再谈谈,或者想补充的?

赵立新:没什么补充的。

凤凰网娱乐:您是一直这么认为,还是近期被什么触动?

赵立新:一直是这么认为。我觉得全世界来说,中国的娱乐圈的同仁们好像做得差一些。更不要跟像英、美一些国家(比),他们一些演员都是好几个学位,原来是读哲学的,很多读生物学的、读化学、读英国文学、读政治学、读经济……不要说了吧我们,我们别说好几个学位了,汉字认得都不多。

凤凰网娱乐:一直都这么敢说,从来没有顾及过会得罪谁吗?

赵立新:那谁要是这样的话,赶紧去读书吧。从事着一种文化传播的职业,自己没文化,这不是一种很搞笑的现象?

凤凰网娱乐:今年其实参加了很多综艺节目,以后在工作比重方面会不会有所倾向?

赵立新:不会有太多倾向,稍微留心一下我参加的节目基本都是偏文化的,无论是《一本好书》,还是《见字如面》,还是《声临其境》,包括《奇遇人生》,实际上在探讨的都是生活中、工作中、感情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与大自然、当地文化结合起来,带来一些启发。我们分享给电视机前和网上的观众的,都是在探讨人生该如何走。

凤凰网娱乐:您曾说很讨厌真人秀,但比如《奇遇人生》的定位本质上就是真人秀,另一方面它又确实能给您带来热度,怎么看待这种矛盾?

赵立新:最根本的还是内容,以及给观众带来什么。(带来热度)好事啊!这样我再传播我自己的理念不就更有力嘛?原来我说大家去多看话剧、多看书,没人搭理我。现在说可能“他说的,那我去看看吧”。

凤凰网娱乐:您曾在采访里提到回国就不能当“非主流”,于是才进入影视圈。又说过自己还是“小众”,为什么会有这种比较矛盾的说法?

赵立新:就是鱼和熊掌都要。

凤凰网娱乐:是后来改变了吗?

赵立新:也不是,我曾说“好的戏终究会被大家接受”,“终究”这个词显现出了当时的无奈。但我在国外的体验(也说明),好戏也是能被“大众”接受的。我相信我们可能是一个过渡时期,需要时间来提升,需要补课,需要自学,需要进步,渐渐再去接触那些经典的时候也会跟国外差不多,有一个良性的、健康的、有品位的市场。

凤凰网娱乐:过渡阶段里,会不会先让自己变得更迎合当下的大众一些?

赵立新:要不然自己连施展小众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能拍一些没有人看的戏吧,或者很少人来看,那也不对。

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