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人才,《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让世界聆听最美中国乐音
娱乐
娱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专注人才,《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让世界聆听最美中国乐音

“大赛汇集了来自国内音乐文化各方面的顶级专家,他们将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繁荣国乐舞台选拔优秀人才。”

作者:郑长华

《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次聚焦中国器乐领域的大赛。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世界范围的5566位选手参加,涌现出62首国乐新作,在电视上奉献了45场国乐盛宴,通过新面孔、新作品、新表达,促进了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奏响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平台的责任与担当,带动国乐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特色、满足人民需求的艺术盛会,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融合传播的顶级赛事之一。”从平台角度出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召集人、综艺频道总监兼大型节目中心主任郎昆为这档节目贴上了“文化”“创新”“融合”的标签。

这也是吸引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决定担任大赛监审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关心民族器乐的发展,是每一个从业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音乐频道节目部副主任刘军认为,音乐频道、综艺频道用最精锐的制作力量、最优质的播出时段,联合播出《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既体现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体现了总台作为国家平台的责任担当。

本届大赛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具体到节目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随处可见经典曲目的元素:比如总决赛中少年弹拨组周子雅演奏《秦桑曲》取材于陕西关中一带“碗碗腔”,职业少年拉弦乐组林熙尧演奏的《心香》源自一部同名的老电影,而作为拉弦乐组年龄较小的选手王德烨,则用一曲《秦腔曲牌》展现板胡独有的风味……

传承经典之外,《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还鼓励选手创新。比如在“非传统组合”组别中,允许加入西洋乐器与电音乐器,通过古典音乐的时尚化传播,从而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从赛制上来看,符合大赛章程规定的“新作品”也得到一定比例的加分,并参与相关奖项评比。

田青表示,《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的45场器乐盛宴,可以让观众领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流传的艺术形式,也呈现了国乐传承者的努力,“每一个选手和评委都应该珍惜这个舞台”。

是电视节目更是大赛,赛制必须“护航”

“《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归根结底是一次大赛,它和普通的电视节目相比还是有明显差别的。”面对记者,《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总导演邵思音率先抛出这样明确的观点。在她看来,既然是一场大赛,首先必须保证大赛应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不仅在初赛、复赛、决赛、总决赛阶段都邀请了音乐领域的专业评委加入,还邀请了三位业界德高望重的专家以监审的身份监督评委,并特别邀请公证处工作人员全程监督大赛流程。

具体来看,本次大赛各个阶段评委数目众多,决赛阶段每场就有31位评委、总决赛阶段每场又有51位评委,他们为选手的演奏层层把脉。在他们当中,超过半数是全国各大音乐专业类院校的民乐系教授,也涵盖了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文化学者和音乐理论家等。

对于人数众多、专业细分的设置,《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背后也有着自己的思路:前者在于通过多个评委的评分样本稀释单个评委的评分权重,而后者则在于通过垂直领域的专家参与,大大提升了评判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此外,在环节设置和打分规则方面,《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在筹备阶段就征求了各方专业领域的意见,诸如所有组别的设置、不同组别的规则,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求证,其目的就是全方位服务于大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不局限于演奏“技术”考核

如果要为《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贴上几个标签,其中有一个应该就是“盛大”。这是因为本次大赛不仅汇集了数目众多的器乐专家,选手数目也堪称历史之最。据了解,《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加之蒙古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的5566位中外选手报名参加初赛,最终经过严格筛选出1400人晋级复赛,来到北京参加电视录制,踏上角逐之路。

《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之所以能够吸引数目如此繁多的选手加入,除了其为选手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平台之外,还在于大赛本身具备的权威性。

从节目来看,本次大赛不仅全面涵盖了拉弦、弹拨、吹管、打击等各器乐门类,且设立独奏、组合两大表演方式。其中,在独奏类比赛中分设成年职业组、少年职业组和非职业组,在组合类比赛中分设传统组合和非传统组合。而针对职业组和非职业组的不同特点,演奏技能和文化考评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赛制细分也不尽相同。

譬如节目会设置独奏选手与交响乐合作,考验其与团队的配合默契,而组合选手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团队,比赛并不会刻意考量它与交响乐的配合程度;进入总决赛阶段,文化考评环节占分比例也相较决赛阶段有所提升,这样的评分规则是为了从已经晋级的高水平演奏者中,再选拔出“强中之强”。

“不局限于演奏考核”,这一思路与器乐专家田青的评判标准颇为一致。在田青看来,音乐艺术学院不能办成“音乐技术学院”,对于选手来说,文化素养与演奏技巧这两者不可分离。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元素也被应用到了大赛当中,节目在答题环节植入虚拟技术,让选手在答题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更加感受到器乐文化的魅力,也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此外,随着短视频力量的不断壮大,节目还借助短视频的方式拓宽节目的覆盖范围,其中“一秒变装的琵琶”“打击乐有哪些”都收获了不俗的关注度和点赞量。至此,《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总决赛暂告一段落,而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特殊贺礼,本届大赛的颁奖典礼将于国庆期间播出,让世界聆听最美中国乐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