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李安:做《双子杀手》也是“泥菩萨过江”,希望能抛砖引玉
娱乐
娱乐 > 电影 > 正文

独家|李安:做《双子杀手》也是“泥菩萨过江”,希望能抛砖引玉

文/橄榄

继2013年威尔·史密斯隔空喊话李安:“再不找我,我就老了!”6年后,李安与威尔·史密斯合作了电影《双子杀手》,这一次,他一口气请来了两个威尔·史密斯!

这部电影如今终于在中国内地上映,首日预售已突破2000万。

李安在片中用纯数码打造出了一个年仅20岁的克隆版威尔·史密斯(小克),使这部120帧的电影,破天荒地为50岁的史密斯创造了和20岁的自己同台飙戏的机会;而华夏电影推出的独创CINITY放映系统,可使该片以120帧/4K/3D的顶配版格式在中国公映,为中国观众带来最贴近李安意愿的观影体验。

根据点映现场的对谈内容以及对李安本人的专访,Ifeng电影在此,为您梳理和详述,李安《双子杀手》的创作理念,以及120帧/4K/3D高规格电影幕后的故事。

谈市场选择

美国电影市场显疲态,但中国则活力十足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式电影,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刀阔斧地传播着美国文化,但时间长了,却开始显现它核心意识的僵化。在美国电影市场里成长起来的李安,对其推崇的主流电影形式产生了疲惫感。他对这种长期一成不变的电影套路,实在是有些“看腻了”。

习惯于在电影中加入东方意境的李安,对中国电影以及电影市场的乐观心态,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赖。“我觉得中国的戏剧文化不缺乏美感和故事,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给世界的电影增加一个新的模式。”

尽管对导演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几乎都是在美国完成的,但中国文化一直烙印在李安灵魂的最深处,给他的作品打上了独具中式哲思的“李安式”标签。

李安把这种标签形容成“难以藏住的文化底子”。因此,在面对中国观众时,一向沉重冷静的李安也近乡情怯,紧张起来。

《双子杀手》是李安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役》(以下简称《比利·林恩》)后对120帧技术的再次挑战。《比利·林恩》在美国市场收获的反馈差强人意,这让65岁的李安内心感到不安,反倒是国人对《比利·林恩》的热情让他看到了希望。

相比较美国市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短暂的。这使得中国电影得以站在世界电影巨人的肩膀上再攀高峰,观众的审美热情也在上升阶段。

这对在电影工业丛林里冒险的李安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安慰剂!而在技术上,国内也很支持他高帧数格式的放映。华夏电影推出的CINITY放映系统,使原本电影工业上的技术得以商业发行,“反而在美国并没有这么多机会完整地展现给观众。”

“这个片子我做了很多尝试,3D跟数码电影独特的美感,在电影中有相当的捕捉,能够原汁原味地放出来,我觉得非常兴奋!”

谈执迷技术

高帧率电影解决了许多哲思问题

曾经两次问鼎奥斯卡的李安,早已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他非但没有养老的心态,还和电影数字技术较起了劲,内心萌生出了推动电影产业技术升级的责任感。

谈起电影的技术革新,李安认为这是电影史的必然发展。从《少年派》第一次被3D技术深深吸引开始,李安就在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近10年的深入探索,3D技术不仅让他发现了高帧率电影独特的美感,还帮他解决了许多哲思问题,使他的电影一直保持着“李安式”的思维哲学。

“《少年派》的3D扩大了一个空间,看看我能不能解决一个哲思上面的问题。电影是很具像的,可不可以在一个这么具像的里面解决一个抽象的问题。”

数字电影不应该再做胶片电影的事

3D技术引发了李安对数码和胶片电影的思考。在李安看来,24帧只是“勉强能看”,它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弥补胶片电影的不足,“(24帧的)亮度为什么设在那个地方,因为再亮的话银幕要烧掉的!”因此,当数码可以应用在电影上时,就不应该再用数码去做胶片做的事情了。

数码电影应当有它自己的使命,这是李安的坚持。

首当其冲的使命就是电影技术的革新。对比自己的学生时期,电影技术的迟缓发展让李安惋惜,“一直在保留的阶段,像熊猫一样。”一直与世界先进技术打交道的李安发现,尽管胶片电影的美感让人着迷,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数码电影才是他们娱乐的主流媒体。

过去电影人和影迷对影片和胶片的留恋,现在的年轻人并不能感同身受。

“其实不公平。”李安感慨道,“因为数码就是数码,它不是化学,它是一个电子的东西,而且确实有很多潜力,它应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是再学习胶片电影!”

观众与银幕,从窥视升级为体验

2009年《阿凡达》以3D技术革新了电影工业。而从2016年的《比利·林恩》开始,李安便带着120帧/4K/3D的技术,也加入了电影技术革新的队伍中。

在李安的眼中,120帧就是一座未经发觉的秘密花园,不仅带着独特的美感,还有很多神秘的部分有待开发。“我第一次看就觉得很美,有另外一种美感,和我们以前看的都不一样。其实拍电影不是为了真实感,真实感不是最重要的。”

和所有人都在拍的24帧相比,120帧还让李安品尝到了挑战未知的刺激感,它更大程度上带来了电影空间感的突破。李安将以胶片为代表的传统影片形容成制造美感,而高帧率的数字电影则是模糊美感。

他坚持,色域大、空间大、反差大的120帧电影里有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那里,人们将从与银幕对立的窥视模式,升级为电影体验模式。因此,电影便不再是只讲故事,只叙事的动态画面了。“它的美感是有距离的美感,你体验的时候,那是另外一个世界,这是数码应该做的事情。我只是不服气说数码要去模仿胶片电影这件事情!”

尽管沉迷于120帧背后的世界,李安却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电影工业的魅力,“电影本身就是媒体,我们人类在上面投射的情感和艺术是无价值的。这个绝对没有办法否认,而且它已经非常成熟,非常美丽。这方面我们绝对需要保留!”

似乎是不忍心看到传统电影工艺的萎缩和停止,李安也致力于传承传统电影工业。追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他说:“我做学生的时候,做电影工业的艺匠已经年纪很老了,等我投资了几部电影出来之后,他们已经很老很老了。大家当然应该保护珍稀工业的技艺。我觉得保留工艺和发展数码两件事是并行不悖的事情。”

李安对数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数码对电影美感的开发潜力是没有杀伤力的。电影艺术的广泛性决定了数码不会淘汰传统影片,“数码应该做数码的事情。”他再次强调。

谈制造克隆人“小克”

克隆人元素对技术的实现,比故事本身有吸引力

在选择电影剧本的时候,李安心里有明确的要求:故事可以不够吸引人,但是一定要利于电影技术的呈现。

事实上,《双子杀手》的故事本身,也的确难以吸引擅长探讨人类细腻情感的李安。让他最终做出选择的,是剧本背后可以支撑120帧技术呈现的各种元素。

李安将《双子杀手》看作他回国发展前的最后一次摸底考试,“我希望我在做国片以前再试一下,这里面需要的技术非常成熟。上一个(《比利·林恩》)我做戏剧电影,做得不太通,我就想用动作片试一下。它在技术上需要一个克隆人,需要用到各种技术。这个技术可以让两个不同年纪的角色,同时出现在银幕上演戏,这一定是很有意思的观影经验。它可以讲我过去没办法讲的故事,想演绎的主题,具象化人物内心的挣扎,这些都非常吸引我。”

自从第一个克隆生物——小羊多利诞生以后,全世界就将“克隆人”加入到了伦理争议的范畴内。《双子杀手》里,威尔·史密斯饰演的政府特工亨利在退休之时,发现自己被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年轻杀手“小克”追杀。

小克正是亨利的克隆人,而电影中这位克隆人则是由威尔·史密斯自己扮演,靠CG和动作捕捉制造出来的。

因此,电影不可避免地提到伦理道德的议题,包括基因的遗传,同样的遗传、不同的培养等等。这些议题同样也吸引着李安:“看到克隆人,我们会联想我们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很特别,有没有灵性?克隆人有没有灵性?当别人和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其实没有在听故事,这些元素让我感觉很有挑战,很有兴味。”

保视觉会削弱故事,请大家担待一下

为了看到更明显的技术效果,李安在制作电影时也有所取舍,“我往后退了一些,因为要做实验动作,实验把一个新的人物怎么用数码照出来。”

他强调《双子杀手》是一部很贵的片子。为了达到想要的视觉效果,为了在社会上推动这部高帧率电影,故事性就必须减去很多,“这也是我在制作这个片子里面需要适应很多的一个地方。请大家担待一下。”

升级CG化妆技术,史密斯扮嫩迎来演技挑战

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始,李安便反复强调两个词,一个是“美感”,一个是“皮肤通透”。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皮肤的通透度,无论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役》还是《双子杀手》中,都有很多非常大的特写镜头,比如脸,或者布满汗毛的手臂。而高帧率也为电影画面提供了比24帧高出近5倍的细节。

从上一部到这一部,李安在脸部的处理做了很多修饰,也不断积累着经验,“现在我开始修饰了,用不同的化妆方法去把通透感表达出来,其实手法很多的。”

(李安在尝试构图)

《双子杀手》中,由CG制作出来的小克,号称史上最贵男角色。其中一大部分是因为小克是个完全借助动态捕捉,根据威尔·史密斯的表演创造出的真正的20岁的他。

在做克隆人脸的时候,李安学到很多的技术,比如年纪,包括脸型,肌肉的变化等等。毕竟谁也无法找来一台时光机,唤回20岁的威尔·史密斯与50岁的他演对手戏。但数码却将一切不可能都变为了可能,这在世界电影中也是第一次,难怪李安称之为“一个极端的例子”。

因此,在塑造小克的形象时,李安也遵照了自己“皮肤通透”的传统,以达到更生动更逼真的效果。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大的成本和更多的压力。李安表示,120帧可以把人的皮肤看的更通透,好像能看进去,更细致。那么表演就需要更内在更丰富,这对演员来说压力也很大。

“尤其是这么大的明星,不仅要交货,还要在演技上突破,对他来讲是很大的挑战。”

对他自己呢?挑战也是肯定的!拍摄完成后,雕琢小克就全是李安和他的团队的工作了。因为年龄的限制,威尔·史密斯面部肌肉的动作难免与年轻时有所出入。李安幽默地说:“有可能他自己觉得Q,其实不Q。”

这就需要李安大量参考他年轻时的影片,捕捉合适的动作。他们在塑造小克的形象上花费了两年的时间,但除了用电脑动画一点一点地做出来,并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说,《双子杀手》也是实打实的苦力活!

“对我来讲,作为一个导演,做更细致的研读,好像念了一个研究院一样。”以前,李安用演员做实验,现在则是带领着五百个人的团队,花了大把时间一点一点研究。

不但研究演员的心态,还研究时间在人身上做了什么。过去无人尝试的数码克隆人在李安手里活了起来,他用剧情各方面去唤醒观众看电影的感觉,让观众相信一个完全虚拟的形象,既是对电影科技的挑战,也是对观众人眼的挑战!

谈动作戏

高帧电影增强了动作戏临场感与细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擅长拍文艺片的李安却一直对动作片情有独钟。

“以前只敢梦想还不敢做。我在20年前就喜欢动作片,其实在《卧虎藏龙》前一部就拍了战争戏,后来也继续拍了《绿巨人浩克》,动作片一直是我的选项之一,兴趣之一,只是说我比较擅长处理敏感的人性。动作片很好玩,视觉上非常洒脱,用高帧率拍动作的时候,人物的表情、反应、策略,还有挣扎,如果都能够具像化,我觉得也是戏剧性的一个很舒展的发挥。”

因此,使用120帧拍摄《双子杀手》也是一件让李安自己感到很爽的事情。为了让这种“爽感”延续到电影中,延续到观众身上,李安做了很大胆的突破。

以前24帧电影在平面里塑造画面,由于闪跳得厉害,所以观众看不清人物的表情,也就看不到人物的思路,因此不得不利用别的东西来制造刺激感,“过去拍摩托车就是横着拍,镜头动的很快才有刺激感。”这种投机取巧的拍摄方法,要求动作设计必须服务于故事情节。

而120帧的的《双子杀手》营造了丰富的空间感,这就要求他用更真实的画面提升刺激感。如果还是用以前的方法拍,很多速度的东西根本无法显露出来,也会缺少临场感。“以前拍70里的速度可能30就够了,用电影感把他加强,120帧现在70就是硬邦邦的70!”

李安还在画面里添加了足够的表情、情节来交代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方便观众通过这些细节体会速度。而其他的动作,包括在摩托车上如何动,如何瞄准,过去技术方面没有办法看到的东西,现在都可以在银幕上看到,使观众心理上感觉自己在瞄准一样。

“你知道摩托车上瞄准是多困难的事情吗,就这样制造刺激感。”

谈CINITY放映系统

两块银幕产生3000万票房,中国观众对高格式电影接受度高

此次在中国能以李安的最高格式意愿放映《双子杀手》,华夏电影推出的CINITY系统功不可没。华夏电影董事长傅若清也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影《双子杀手》带来的电影工业革新,以及CINITY技术的看法。

这几年随着流媒体、游戏、电视的迅速的发展,很多观众都已经回到家里用其他的媒介来看电影、电视剧或者网剧。这让傅若清意识到,要让大家走入到电影院来欣赏电影,就必须要提升电影放映的质量。

摄影助理出身,又做过电影院工作的傅若清,第一次听说高帧率电影是在上海电影节。他利用假期飞到纽约去李安的实验室看《双子杀手》,“当时我看了120帧以后,就已经爱到不能自拔,它确实把所有影像,包括演员想要表达的东西,都表达得非常的准确和清晰”

傅若清认为,以《双子杀手》为首的高帧率电影,为创作者,包括导演、演员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那个时候开始,傅若清就开始全面地规划放映系统,以追上李安前期拍摄的步伐。他清楚地记得,《比利·林恩》上映那一年全球只有4家影院可以放映120帧,其中有两块银幕在中国,北京和上海各占一块。

那个时候的120帧机器都还是工业样机,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发行打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块银幕仅靠1个月的上映就产生了3000万左右的票房。傅若清激动地说:“平均一块银幕就是1500万票房,两块银幕占到整个票房的18%。”

这直观地反映了中国观众对高品质的电影、高技术格式的电影的表达有很高的接受度。

10月18号《双子杀手》上映时,CINITY在国内的18个城市大概有30块银幕能够如期上映。到10月底的时候,这个数字将逼近50块,到年底则会有100块银幕。

(在2019年国际电影产业博览会上,华夏电影发起高格式电影合作)

“是的,我是下了100块的订单。”傅若清自豪地说。

撬动后端,以实验室开发支持高格式电影

用李安的话来说,美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疲倦期。那么,中国的电影市场就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成长期。对于这个阶段,傅若清指出了两个方面值得关注的点:

一个方面就是追求电影的精品。“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因为有了数字化发展!”

中国电影在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过程中,银幕增长的速度快了,在技术层面、影院的放映端的把控层面都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用CINITY作为一个撬动,希望能够带来中国电影人,特别是在后端市场的中国电影人,一种对观众、对创作者、对导演、对演员展现的责任。”

傅若清认真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因为前面导演、演员、创作者拍了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们在银幕上,却无法让大家体会和感悟到这种艺术作品,是一个挺大的遗憾。”

他希望通过CINITY,通过用高帧率、3D、高对比度、高亮度、广色域这些好的品质,使作品在回馈给观众的同时也回馈给创作者,以此促进精品电影的产生。

另一方面,傅若清还指出,CINITY同时也为电影人、导演的艺术表达带来了新的支持。

首先,原创的独立技术,使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不用再拿别人的嗟来之食。“李安的两部戏,已经给大家呈现了采用高格式电影技术带来的更好的观影体验。”说这句话时,傅若清的神色带着不可忽视的骄傲。

他给出了一个承诺:“对于国内电影来讲,在做好了末端的点以后,中影、华夏乃至中国的电影投资人,都会加大投资的力度,去支持李安导演和中国的年轻导演拍摄4K、3D、120帧高格式电影,通过高格式电影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此外,华夏电影还成立了“CINITY电影实验室”,李安是实验室的顾问,通过实验室培养和支持国内年轻的导演们从事高格式电影的拍摄,并且把他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国内的这些导演和创作者们,这无疑是个特别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爬坡过程的开始。”傅若清表示,通过120帧的高格式电影技术,《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两部影片带动了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升级迭代。

不希望“泥菩萨过江”,抛砖引玉等新人

2009年《阿凡达》的放映带动了整个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快速升级,尤其是影城批量的升级改造。对于《双子杀手》推动的电影新技术革新,能不能带动中国电影市场新一轮的发展,李安表示自己没有想太多,只希望还有下一部电影可以拍。

“这个东西挑战很大,经过5年的钻研,我很不喜欢大家讲‘高帧率’,120帧只是正常帧率。24帧不管怎么样,用心放在上面的艺术,是绝对无法磨灭的。”对于李安来说,24帧是永远的艺术,120帧要做出来,最重要的是环境。

(《双子杀手》开机仪式)

现在,哪怕是对李安来说,120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更不用说年轻的导演和摄影师了,“120帧的电影技术都非常困难,我希望它不要那么困难。我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江。”

拍摄高格式电影不仅需要耐心,需要更多人的实践,更需要很扎实地把电影传播到可以商业发行、娱乐大众的阶段。“我相信多一点人弄,大家工业开始上手以后应该会简单。希望将来做的人不要像我一样,有这样痛苦的经验,而是能享受到美感。这是一种可能性,这个需要群策群力,尤其是新一代的热血来实验。”

被120帧深深吸引的李安,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电影技术的更新换代。然而,推动过程的艰难,以及前几次在美国市场的失利,对他的信心有些许打击:“其实很惭愧,我根本不是搞科技的,懂科技的人帮我来解决科技上的问题,所以我可以看到,可以体验到,我希望当然也有点使命感。”

除此之外,他也想借着分享自己的电影,吸引更多的人来推动电影技术的发展,“有了能力我需要试一试,当然也希望分享给大家,希望抛砖引玉。”

(李安与威尔·史密斯在片场)

产业升级是必然,高成本研发是为了降成本

傅若清则认为,《双子杀手》推动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是必然的。

首先,数字化放映本来就有正常的迭代过程,在更新和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像CINITY这样高技术和高标准的放映设备,各个影投方、院线都会愿意升级硬件设备,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次,李安导演的两部电影给CINITY高格式电影放映系统做了非常大的广告,呈现给观众最优质的画面质量和声光电效果。《双子杀手》的放映,意味着更多观众可以看到这样的高格式影片。随着票房的增长,更新和迭代设备的电影院数量也会随之增长。

在傅若清看来,研发CINITY是一件非常利好的事,“CINITY前期开发花了很多钱,实际上是希望带动起来,让整体成本都下降。包括我们建立实验室,也是希望更多的人来拍摄高格式电影,带来整体高格式电影成本的下降,提升整体拍摄质量,进而促进中国电影整体行业品质的提升。”

他和李安一样,希望这一次《双子杀手》与CINITY的合作能起到引领作用。

谈未来发展

仍为下一部投资担心,华语新片已在酝酿中

《少年派》和《比利·林恩》在中国的成功,让李安更加期待国内观众对《双子杀手》的反馈。但谈及未来,他也会为投资而担心,“这个电影投资很大的,没有人再投资的话,那我也没办法。只要有人投资,我还会继续拍120帧电影。”他言语中满是期待,“我希望能够继续,再看看怎么发展。”

最后,李安还透露,自己已经在酝酿拍华语片的计划。“已经在写剧本了。”这无疑是让中国影迷最兴奋的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