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辞职的90后:下海后,每天有200万人在岸上等我
娱乐
娱乐 > 明星 > 正文

从国企辞职的90后:下海后,每天有200万人在岸上等我

大海教给马春亭追赶潮流,也教他乘风破浪。

浪花里翻滚,在操纵与被操纵之间,他可以利己,也学会利他。

“赶海”,这个带着些许海蛎子味道的词汇,正在渐渐向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普及。

当文艺青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时,海边长大的青年,对大海只有一种非常硬核的想法——觅食。

在潮涨潮落之间,徒手采集诸如螃蟹、海螺、生蚝等小海鲜,就是传说中的“赶海”。

最近,“下海”大潮在网络上晓帆风又起,#带上2000000人去赶海# 的微博话题引发极大关注。

话题中的视频,朴实中带着搞笑,粗糙中更是硬核。

见识过主人公一番化腐朽为神奇的“骚操作”,网友不禁感叹:给他一把铲子,他能挖出整个龙宫。

不过,请相信他真的不是叱咤风云的“海王”,高人名唤“马春亭”,江湖人称“渔村小马”——一个追赶潮流的人。

“大家好,我是小马!”

无冬历夏,一个抑扬顿挫的声音,通过抖音,向全国人民问好。

大潮退去,25岁的他穿着标配的救生衣,一盏探照灯,一个蓝色水桶,看似轻装上阵,实则胜券在握。

大潮又起,他满载而归,将海货丢进蒸锅,将视频上传至平台。锅开水沸,等候已久的网友也在屏幕背后炸开了锅。

这,就是马春亭当下的生活。

在海里,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赶海青年,会因天气变化而郁郁难平。

在岸上,他是在抖音拥有超高人气的创作者,每天准时带着2000000人“云赶海”。

故事的当下,是马春亭常常行走在退潮后的浅海,永远对着镜头介绍着他深爱的大海,一本正经地做着“黑暗料理”。

故事的最初,是一个踌躇满志的90后,在潮流里的“困兽犹斗”。

马春亭自小生活在威海乳山的大海边,父辈都是渔民,每日出海捕鱼,一家人都是在海里讨生活。

“赶海是我从小到大的爱好,我第一次接触就爱上了,多年以来一直在坚持,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马春亭第一次赶海只有六、七岁,家人带他去海边挖蛤蜊。

他还记得当时的自己拿着小耙子,蹲在沙滩上耙呀耙,耙到蛤蜊的那一刻心里特别高兴,“就像找到宝藏一样”。

“赶海”之于马春亭,就像参加“夺宝奇兵大赛”。

在其他孩子热衷于变形金刚的年纪里,他在海边寻寻觅觅,渐渐长成“虾兵蟹将”眼中的“变形金刚”。

但是,在岸上,他的人生轨迹与大多数渴望改变命运的渔村孩子一样:努力读书,考一所好大学,端上一个“铁饭碗”,拿一份稳定的薪水。

马春亭大学攻读的是机械专业,“家里人觉得这个专业就业率高”。

毕业后,马春亭进入一家国企管理车间现场工艺、测绘图纸,月薪三四千。

专业对口、薪资尚可、朝八晚五,似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但是旁观身边已经工作五、六年的前辈同事,马春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一眼到底、一成不变。

或许,他会一辈子画图、监工,将一批又一批的机械送往全国各地,自己则在眼前的车间里浑噩度日。

他开始想念大海:“她是自由的,我也向往自由。”

而在此时,时代的浪潮也暗流涌动。

2016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农村与城市之间陈旧的隔墙被凿开一个窗口,一边是好奇的张望,一边是惊喜的冲破。

在时代的潮流下,有人望而却步,就有人迎面而来。

马春亭是后者,在选择与被选择之间,那份野蛮生长的创新精神,让他的命运在自己手中渐渐发生改变。

作为一个“渔二代”,马春亭与父辈相同,也不同。

夜与日交替的时光,他望着波澜壮阔的海浪长大成人,从长久绵延的乳山银滩出发,继承了世世代代对故土的一往情深。

而对新技术敏锐的感知,则是他对这份怀恋温柔地告白。

彼时,“直播”行业正是奇绝突围的起步时期,而在他的家乡乳山,特产生蚝也广受欢迎。

于是,马春亭决定 决定辞职,“下海”——靠自己的双手,搭建乳山生蚝的“走红快车道”。

起初,马春亭曾经三个月没有收入,只是整日泡在海边,和渔民们住在一起。

从姐姐、到父母、再到乡民,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务正业。

但是,潮流的本质,是打破边界和规则。

马春亭说:“我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一天我成功了他们自然会明白。”

“下海”第一年,马春亭自己联系厂房、从收购生蚝、到分拣、清洗、打包、发货,全部一人承担。

“那时候是真的艰苦。”

2017年,一份短视频行业报告发布,标题是“风口来袭,谁主沉浮”。

“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很多人都想在风口留下痕迹,又仿佛都是过客。

但是,马春亭认为自己必须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北方海边的小渔村已经沉寂了太久。

相较于“飞上天的猪”,他的心中有梦、有家、有故土,带上丰厚的行装出发,便不惧风暴中心的飞沙走石。

2018年,“渔村小马”正式在抖音上线。

谈及ID的由来,马春亭说,他的初衷就是呈现朴素的渔村生活。

至于从何处着手,他选择了从小热爱的“赶海”,在潮起潮落之间寻得一片天地。

“大家好,我是小马。今天潮水退的比较小,咱们去沙滩上抓点皮皮虾。”

在不同视频的开头,小马都会拿着潮流表,根据当天的潮汐的情况决定今晚抓什么,去哪里抓,以及带什么工具。

在不疾不徐的赶海节奏里,小马成为网友心中成年鱼虾蟹的“宿敌”。

一切都是手到擒来,一切都可成为盘中之餐。

大海再宽广也要连着陆地,结合着原汁原味的赶海视频,马春亭很快为家乡的生蚝打开了销路。

“抖音的爆发力很强,宣传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生蚝客单基本都来自抖音,每次刚上传上去,就有人问我海鲜怎么卖。”

“去年的生蚝旺季,一天就有100多单小箱子。”

除了线上,从今年开始,有一些外地的线下烧烤店和海鲜厂家通过抖音找小马批量预定生蚝,他的业务也因此扩张到了线下。

随着业务量的加大,小马在当地找到不少无业或失业的村民帮他处理分拣生蚝,从清洗、打包到发货,他不用再亲力亲为,同时也给乡民们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

“感觉再过2-3年,我可以把这个生意做得更好。到时候,我还想结合短视频做做家乡旅游这块。”

日复一日,老乡们已经不再认为他是个好坏不分的“愣头青”,这个踏实的“渔二代”,正在凭借一点一点的力量,改变一方水土的面貌。

所谓,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2018年底,小马开启了求变之路。

他决定,在自己的直播里加入赶海之余的柴米油盐。

被问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则视频,小马表示是制作海葵汤。

他带着原始气息的烹饪手法,和频频出镜的两只猫咪,重新征服了网友的“胃”。

“简直是黑暗料理啊。”

“猫吃得都比我好。”

评论区里,越来越多的网友跃跃欲试:“我想去赶海!”

“我现在是赶海的老手,赶海装备都配得很齐,抓不同海鲜的工具也不一样,比如抓螃蟹带夹子,挖蛤蜊带铲子……”

“挖蛤蜊去沙滩上,抓螃蟹去礁石区,4-5月大海螺多,北风退潮大,可以捡很多东西……”

通过小马的镜头,即使是久居内陆,也可以得知黄海海域当天的风向、潮汐;

学会根据沙子的起伏状况找到猫眼螺;

用滚子振动沙土,用手指探查方位,以捕捉大蛏王。

螃蟹、花蛤、海螺、大海葵、八爪鱼……一步一步地,小马打开了很多人的海洋世界。

有粉丝说,是小马,帮他们找回了缺失的“海洋寻宝之旅”,那个失落已久的蓝色梦想正在圆满。

“拍直播后,我和更多人成为了朋友。”

如今,小马经常会在赶海途中遇到自己的粉丝,或是邻家大姐,或是天真小儿,或是操着外地口音的远游旅人。

他喜欢和他们聊一聊一天的收获,安宁的日子似乎从来没有被打扰,只是他身上多了一些责任,之于家乡,也之于大海。

“咱就要大的啊。”

在小马的视频中总是能听到他带着怜爱的口吻,每每无意间捕捉到未长成的小鱼小蟹,他都会将其放归海中。

“小时候,退潮以后的海货非常多,可以随手捡起来,但是,现在不行了,即使是大潮也不多了。”

言语中,带着难以言说的无奈与痛心。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说,大海能冲刷掉人类的污垢,她包容、富饶;

海洋本身就是一场交响乐,百年以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而如今,古老的大海正在成为一片忧郁而荒芜的镜子,照见那些人世间的可憎与惭愧。

小马说:“我这辈子大概都离不开大海了,我想把她做好。”

即便每次从赶海到制作视频都耗时良久,甚至也遭遇过失控的危险境遇,他始终不忘传递着对大海的深情,继承了祖祖辈辈对大海的感恩。

“我得益于大海,也希望可以保护她。希望大家可以‘抓大放小’,保护海洋生态。”

万物有灵,循环往复。碧海深深深几许,那些看不见的遥远,望不见的深广,小马亦多加关照。

世人应该相信,能这样对待大海的人,终会被她优雅地回馈。

这一路跌跌撞撞,小马说,路上遇到很多意外之喜,但结果则是意料之中。

大海教他追赶潮流,也教他乘风破浪。

浪花里翻滚,在操纵与被操纵的一念之间,他可以利己,也学会利他。

潮汐有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生很短,这辈子,我们谋生,亦谋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