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基本信息
2009年08月09日 19:35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赏析

张艺谋的电影总是让人觉得与众不同,既清晰又隐晦,平淡中透露出真挚的情感。《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故事简单、人物简单,但是它所蕴含的力量,却打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影片讲述了在某偏僻小山村的一个情窦初开的女主角招娣(由章子怡扮演),遇上从县城来到小山村执教的朴实的男主角骆老师(由郑昊扮演),继而发生了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这部片给人最大的触动,便是初恋的美好。简简单单,没有杂质。若仅仅是初恋,那么有可能略显肤浅和单薄,但导演能将初恋和希望工程联系起来,确实使人顿悟。特别是影片的最后,意想不到地,一百多名学生在大风雪中哀送父亲,让人肃然起敬。

《我的父亲母亲》剧照章子怡在这部戏里的演出,认为是比较而言最出色的,显露了她纯真动人矢志不渝的一面。她的那双乌亮发光的大眼睛,毫不掩饰对先生的无限爱慕之情。她想尽办法让先生吃到她专门为他烹饪的菜肴,使劲解数和他偶遇。最记得是那一条铺满夕阳的大道,母亲羞涩地从父亲手里接过篮子,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和走路时稚拙忸怩的样子,想想自己的初恋,不禁暗自发笑:当时的我们,不也和片中的人物有相似的主意和做法吗?

而郑昊,他的表现亦不俗。一身朴实的着装,简单却又整齐的头发,略带男人少有的羞涩与腼腆,显得傻里傻气又不失幽默的言语,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特有形象刻画得一览无余。而当他在影片中有表现那种对招娣的那种不用言语表明的爱繤时,更让人觉得贴切。一个肯定的眼神足以让招娣甘心为他悉心烹饪抑或饱尝风雪的冷酷无情。

影片中景的不断重复——如诗如画的灿烂阳光和漫天风雪,和音乐的不断重复——悠扬、大气,让人感觉连贯、舒畅。而最让我惊奇不已的是张艺谋掌握色彩的能力,是黑白和彩色的大比拼。影片使用散文插叙的手法,现实的黑白和回忆的彩色形成强烈的对比。鲜艳的红棉袄,鲜艳的红发夹,还有学校梁上母亲亲手织得那块红,映着父亲那年青而充满生气的脸庞,导演思想深处仍记忆犹新的火热青春,就这样,直直的凸现,一览无遗。金黄的油菜地,青翠茂盛的白桦林,母亲十八岁那明媚娇媚的笑容——放大再放大。

这让想起《情书》。青涩又稚气的少年恋情,在那个纯情年代。校服,麻花辫,还有那个年龄特有的羞怯,男孩女孩,导演独具匠心的选择了黑白作为主基调,让黑白这两种天地间最纯的颜色来反映他心目中的初恋。是的,初恋,看着这部电影,似乎回到自己的中学时代,忆起的初恋:爱一个人,却有着无穷的顾忌和内心的阻碍。少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无法说出口的情感。欲语还休,走了,终于走了,女孩生气的打碎花瓶,却不知为什么。也是那难言的情感吧,或许连女孩自己也不知道。

是的,同样是关于初恋的故事,两个导演却运用了迥然不同色彩表现手法。前者选择了一见钟情,选择了灿烂的五彩缤纷,那是一种世间最美好的幻想和向往。爱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的钟情;只需一眼,就是至死不渝。后者运用散文式的手法,巧妙的让两个容貌酷似的女孩互相通信,世上恋情本无一见钟情,总是因为对方像某一个人,或者只是应了你心底的那段呼声,博子终于明白,在见了藤井树之后,豁然开朗。不同的色彩运用其实反映的是同样的主题:对人性的一种唤醒,唤醒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段记忆,那份爱。前世的回忆,似一片明镜,也有无尽的清晰和美丽。

《我的父亲母亲》剧照一部成功的影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在我眼里,应该是能够让人感觉美丽和舒服,能够让人在平凡中感动。不须用夸张的镜头,也不须用铺张的摆设,一切都在静静中自然地萌芽,开始,发展,结束,并赋予永恒的意味及深邃的意境。且不追究影片的真实程度和逻辑理论,单从影片的主题升华就令人赞叹名导演的与众不同。在一种近似模糊的意境中,不仅慢慢地将那爱情烘托再烘托,也将两个主角的形象深深刻在每个观众里,造就了影片中的人,便也造就了影片的深刻。不去在意拍摄取像手法的好坏,单从意境主题升华这一点,影片就已成功了。

或许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永远也不会在我们身边发生,但它却洋溢着某种令人神往的清新,零距离般地让我们接触那少有的感动,细细体味那由爱情为载体而形成的平凡生活中未曾感爱过的意境,这已足够了。没有刻意渲染出感动的画面,而是慢慢从中发掘出令人回味的情节,无数的片段在脑海中浮现,清楚地铭记着平凡中的感动。很少为了其它爱情电影而哭泣,并不是因为冷漠,而是那些影片多少有些造作。

但愿生活中有无数的平凡感动让我们可以像影片中的主角那样,倾心投入,无怨无悔,世界便会更加美好。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