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哗变》中谁在胜利哗变?
2006年11月08日 17:05搜狐娱乐

近年的京城戏剧圈,俨然也成了一个纷乱割据的江湖,传统大门大派的端庄范儿,新锐潮流先锋的革新脸儿,民间小家小户的搅乎劲儿,还加上各种野路子的折腾气儿,全都在忙不迭地挥鞭上马,闹哄哄的好似一派繁荣景象,做戏的看戏的人倒都是越来越多了,但基本上谁也不买谁的账,而买账的标准,做戏的看戏的,其实未必也都能说得清楚,而且在这种混乱下,捧臭脚的总不如操板砖的显能耐,于是,几年来,有口皆碑的好戏没见着一个,有口皆骂的批评家倒是越来越多。但20年后重登首都剧场大舞台的人艺大戏《哗变》,却成了难得的一个意外。戏后,无论是天天泡剧场的资深戏迷,还是首次接触话剧的圈外人士,谈及第一感受,几乎众口一词一个好字。如此的纷乱环境中却能斩获如此的统一,至少在口碑上,《哗变》也算是近年来虚假繁荣的戏剧舞台上的一次胜利哗变了。

观看《哗变》的观众,固然有一部分人是冲着20年前的经典口碑来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像我这样的20年前还不知道戏剧是什么的人,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我们看待这个戏则更多是从其本身而来。导演任鸣在剧场里散发的节目单上有一段话,大意是说:话剧首先姓“话”,用这句话来解释《哗变》在今天的口碑,当属最有说服力的一条了。勿庸置疑,法庭辩论是《哗变》的戏核所在,将近150分钟的演出当中,仅在结尾的十分钟有了一次很小的场景置换,剩下的戏,则集中用来体现法庭争辩的过程。话首先成为故事情节的叙述主体,事件的来龙去脉,全是在单一场景下通过演员间的一问一答间层层打开真相;其实,话还是戏剧结构的搭建主体,整个戏的结构与格林渥对其法庭辩论思路的设计如出一辙,先是分段式的平铺直叙,一方顺流直下,一方隐而不发;然后由面及点,细节阐释当中,一方反客为主,步步为营步步紧逼,高潮迭起,之后却又急转直下,情节反弹中一层一层剥开惊人悬念,如此真相之后还有真相,一环套着一环,而将这些环扣起以及解开的,都仅仅是通过演员间的对话还实现的;最后,话还是舞台魅力的表现主体,法庭戏历来都是考验演员演技的一块试金石,演员对话的用词、语气、音调、节奏都是要十分考究的,当中的每一处细节的拿捏都会直接影响到结局的说服力,而演员对话中的机锋,诡辩,设局与解局之间,往往最是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所以法庭戏每每成为观众的最爱的道理也就这个地方。《哗变》一剧,最大限度的体现了“话”在话剧中的功能表现与魅力展现,所以可以说,《哗变》一剧首先是“话”的胜利。

而“话”的胜利延伸开来,则是话在话剧中的胜利。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手段的革新与娱乐思路的丰富让如今的话剧舞台越来越纷乱芜杂,多媒体手段,舞台装置技术,各种舞台的非舞台的表现形式都开始在舞台上日益扎堆儿,人们在台上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原本居于话剧中主题位置的“话”,却越来越居于次位,当然,这未必全都是坏事,只是,当人们已经习惯了不用话或者是用“歪”话来实现话剧(现在已经更愿意使用“舞台剧”这个词)时,最终还是像《哗变》这样的“话”剧才能真正倾倒了大部分观众的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话剧价值观的胜利回归。

其实,平心而论,重排版的《哗变》还是有很多的毛病存在。且不说从大腕冯远征到新生徐白晓的戏服都普遍大了一号,让人真怀疑服装组的同志们是没功夫还是没时间来量体裁衣,冯远征在台词上几度的打磕绊也不是人艺的老传统所为(当然,这可能与冯远征正式演出前忽然病倒有关系)。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戏剧的节奏不够紧凑,演员间的衔接总是泄漏出松散和机械的痕迹,因而显出整出戏中剑拔弩张的紧张玄机未能做足气势,这当中,个人觉得,主演吴刚的阴鸷之气有余,咄咄逼人之势却不足,也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败笔。但瑕不掩瑜,戏剧本身的底子已经打好在那儿了,再加上一批确实有着基本专业素养的演员,谁来演怎么演,这个戏都自有它吸引人之处。这也不能不说,《哗变》的胜利,还应该是属于剧本的胜利。好剧本是戏剧的立足之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都不难找,如今我们最最缺乏的,恐怕就是好剧本了。

其实还有一点。同样是人艺演出,同样是以话为主体的话剧,同样有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剧本本,之前还分别有李六乙的《非常麻将》和任鸣的《足球俱乐部》,但反响都未能如这部《哗变》,恐怕,我们也只能说,这又是一次经典的胜利。在这个以颠覆经典、强调大众为潮流的时代,重新回归经典并且胜利,当中还是有些值得揣摩的意味的吧。

查看娱闻八卦/浏览精彩辣图



作者: 卢世伟   编辑: 李厦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