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娱乐 > 八卦娱闻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毛泽东] [湖南卫视] [孔继宁] |
孔继宁
金鹰报8月1日报道 8月的荧屏,最引人注目的电视主持人,是跨央视和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孔继宁——毛泽东之女李敏的儿子,一个在毛家的外孙辈中唯一与毛泽东有过接触的人。
8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开始播出纪录片《父辈的战争岁月》,由孔继宁担纲主持。比之亲和自然的主持风格,人们更关注孔继宁的“特殊主持”身份。
盛情接受《金鹰报》专访 孔继宁很忙。接受湖南卫视邀请做《父辈的战争岁月》特邀主持人后,又有几家电视台在找他。《金鹰报》记者联系上孔继宁的时候,他正在上海录节目,《金鹰报》采访提纲由其助手秦暄“见缝插针”地传递给了他。7月30日晚,孔继宁和网友聊天交流,临上飞机前,秦暄给记者发来一条短信:“孔继宁先生很重视湖南媒体的采访,刚才临上飞机前认真地回答了你们采访提纲中提出的所有问题。现在已经传到你的邮箱,请查收。你们明天可以继续采访。”孔继宁还独家授权本报刊登其照片。记者打开邮箱,果然见到了孔继宁先生发来的邮件。令人感动的是,记者只提了8个问题,孔继宁先生却发来了近3000字的回复。
一生受外公的教诲影响
8月1日,我们再次与孔继宁“邂逅”。
“在毛家的孙辈中,我是年龄最长的,也是外孙辈中唯一与外公有过接触的人。尽管接触不是很多,但他的教诲和熏陶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之路。” 45 岁的孔继宁点燃一支烟,神态极像当年的毛泽东。孔继宁说,童年时,他对外公的感受和其他老百姓一样,觉得毛主席是口号里呼出来的伟大领袖。
1962年10月,孔继宁出生在中南海。因为他的生日与苏联“十月革命”俄历纪念日仅相隔两天,爷爷孔从洲将军和外公毛泽东共同为他取名“继宁”,意为继承列宁的事业。当时,毛泽东高兴地说:“继宁的出世让70岁的我‘官’升祖父级。”
襁褓里的孔继宁对外祖父的喜悦自是浑然不觉,后来他从母亲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中了解到:“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的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
“现在读到这些文字,我感到特别温謦。”孔继宁说。但在孔继宁童年的记忆里,他对外公毛泽东依然非常生疏——他太小了。在七八岁时,由于父母总不带孔继宁去见外公,他就跟他们打赌:如果他戴上了红领巾,父母就一定要带他去中南海。小学一年级,孔继宁如愿以偿戴上了红领巾。回到家,他兴高采烈地对父母说:“我戴上红领巾了,该带我去见外公了吧!”这一次,父母带着他去了中南海,可当时,毛泽东在开会,由周总理陪他们一家吃了一顿饭。外公最伟大,外婆最亲 “我对外婆贺子珍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我的童年就是在外婆身边度过的。”
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被抱到了独自住在上海的贺子珍身边,给她带去无限快乐。孔继宁给我们看了他珍存的一些老照片,幸福地说:“只要是我跟外婆在一起拍摄的照片,她老人家就都是笑着的。” 孔继宁清楚地记得,他与外婆家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同月出生,外婆就经常让人家把孩子抱来,说:“跟咱们家宁宁一块儿称一称,看谁重!”称完如果发现他比那孩子轻,外婆就不干了,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他好好吃饭,直到下次再称时比那个孩子重了才心满意足。长大一些孔继宁就知道,外婆身体不好,不仅不能让外婆为自己操心,还要尽量逗外婆开心。他很会察言观色,只要看见外婆不高兴,他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外婆一笑。有一次孔继宁发现贺子珍闷闷不乐,他就找出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西服穿上,再找根绑窗帘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充当领带,扮演起西哈努克亲王,还像模像样地在外婆面前走来走去。贺子珍猛然看见他,居然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转业后开始“触电”
长大后孔继宁参军了,随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他说 :“1997年,因为母亲身边缺人照顾,我才转业回北京。”
转业后,孔继宁开始亮相媒体,但频率并不高。他的另一职务是中国(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这使他能够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更透彻的研究。经过岁月磨砺、专业研究,孔继宁对毛泽东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尤其感慨主席晚年的生活,”孔继宁说:“主席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他一生戎马,为国为民处心积虑,但自己却很少真正享受到温馨的家庭生活。他也不懂得合理休息,他的休息方式就是读书。如果他晚年生活再丰富一点,对社会上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他也就会像其他人一样充分享受生活。”
因为特殊的身份,现在孔继宁成为公众人物,对此他却并不感到轻松,他感慨地说:“毛泽东外孙的身份有时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动力,让我多了一份‘不能给家庭抹黑’的责任感。”
但是孔继宁也很欣慰,因为2003年他的妹妹孔东梅曾经担任电视片《毛泽东和他的亲属》的主持人,“毛泽东的孙辈‘触电’”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但反响很好。而且妹妹不但在业务上支持他,也从观念上给他带来不少启发。
执著“红色经典” 全家协建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毛主席逝世,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去守灵的?孔继宁:好像是9月18日举行的追悼会。
之前那段时间,毛岸青一家、李讷一家,我们一家是分批去守灵的,在灵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当时还没有水晶棺,主席遗体上面盖了一个有机玻璃的框架,人们有组织地来瞻仰。
《金鹰报》:当年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时,全国近80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您参加了吗?
孔继宁:纪念堂建设时,我们全家都参加了劳动。我记得我们用砂纸把一些钢筋材料上的锈磨掉,并把四根钢筋捆成一个方柱体……
《金鹰报》:能否谈谈您的家庭生活?
孔继宁:我现在中国(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我太太名叫沈蓉,现在香港从事商务咨询工作。我们在工作中结识并建立了感情,生活平凡而幸福。
《金鹰报》:《父辈的战争岁月》是您推出《我的长征》之后又一部大型纪录片,您对它有何期待?
孔继宁:《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大型电视活动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的献礼,而《父》是我们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80 华诞的厚礼,我希望它能给予后人更多的启迪。
《金鹰报》:《父》拍摄过程中最震撼您的事是什么?您怎样看待英雄父辈的“现代意义”?
孔继宁:对我震撼最大的就是面对衣食无着和重兵围剿的粟裕、许光达在孤悬敌后、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抱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千里追党;尤其是许光达大将,在建国后授衔时他还主动向中央提出降衔,淡泊名利——他们是共产党员的明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铸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这一批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闪烁着一个个平凡而光辉的名字,每一个姓名都代表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是我们的父辈,也是无愧于时代的榜样。而榜样就是力量,它是一种能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力量。英雄的父辈对我们永远是个激励,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像父辈那样挺身而出、为国献身。
《金鹰报》:英雄父辈中,6位将军您最熟悉的是哪位?
孔继宁:对革命先辈基本上都有所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曾见过粟裕将军。
从容应对“历史传闻”
《金鹰报》:现在网络发达,人们对毛泽东的评价也很多、很杂,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如果要您对这些人说些话,您会怎么说?
孔继宁:读懂历史,读懂毛泽东,多读多懂。现在很多人都很浮躁,喜欢人云亦云。比如我看到有人发牢骚说:“毛泽东那个时候搞得那么贫困,看我们今天的生活多好!”我就想对他们说:我们吃到第五个馒头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饱了,但你不能说功劳都在那第五个馒头上,那第一个馒头没垫底吗?客观、负责地说,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这一批革命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要求前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他们都做完了,后人干什么?很多东西要历史地去看待,读懂、读透历史背景才可以评价。
《金鹰报》:您为何如此不辞辛苦地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历史?
孔继宁:从已有的历史来看,真正能够对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必须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我们的前辈当年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心追求光明,-心要实现救国的抱负,他们的光荣属于历史,但也属于我们现代的年轻人。今天,我们的光荣要靠自己奋争,所以我希望人们不忘历史,也为祖国、为美好生活真正“继往开来”。
奋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世界展示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以及奋进后辈崭新的时代精神。
希望长续“湖南缘”
《金鹰报》:应该说您跟湖南有不解之缘?
孔继宁:是的。韶山我就经常去。今年12月26日主席诞辰,我还要争取再去。
《金鹰报》:最近红色经典闪耀荧屏,由电视湘军参与拍摄的《恰同学少年》也已红遍全国,您对此剧怎么看?
孔继宁:《恰同学少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讲述了伟人的故事,它激发了青年人的理想、抱负、追求和责任,从而引发时下年轻人对学业、生活、理想、人生目标的思考。饰演毛泽东的演员谷智鑫富有青春气息,把毛泽东质朴、诚实的感觉演出来了。作为一部内容比较严肃的历史文化剧,能达到这一水平实属难得。
《金鹰报》:加盟前,您是否了解湖南卫视?
孔继宁: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湖南电视人和一批电视节目,都很有社会责任感,在全国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是湖南的文化品牌,更成了湖南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而且我听说8月3日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为庆祝八一建军节要搞“红歌会”,不忘光荣传统,歌唱革命歌曲,将现代娱乐与历史经典结合,这十分有意义。能够加盟湖南电视台,我很感谢台长欧阳常林先生的抬举,希望以后我们还有进一步合作。
编辑:
苏桂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