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贺岁电影发展历程 《红番区》开启先河(图)
2008年12月20日 17:00凤凰网娱乐综合 】 【打印

“贺岁片”这一说法虽然是由香港传入内地的,但其产生的源头却来自于梨园行当的传统,每到年末那些大小名角们都会不计报酬地进行几场演出以答谢观众。所以,贺岁片看得是戏,不热闹不成戏,在电影中,热闹好看是贺岁片的标准之一,那些艺术影片可以靠边站了,而喜剧片,功夫片便成为了贺岁片的主流。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贺岁片这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

一、1995-1997年 贺岁片的启蒙阶段

代表影片:《红番区》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记得超级市场一整面墙被拉开,坐在抽水马桶上梅艳芳茫然、慌张的神情。

1996年、1997年,成龙乘胜追击,接连上演《白金龙》与《义胆厨星》,同样都是票房赢家。

人们在交了8000万元学费后,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贺岁片”;同时,成龙的拳脚“打”醒了困惑于低迷票房的内地电影人,由此开始关注贺岁片的独特魅力。

《红番区》

二、1997年底-1998年初 冯小刚点响内地贺岁第一炮

代表影片:《甲方乙方》

第一部内地电影人独立摄制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亮相北京,导演是冯小刚,演员是几个善演喜剧的名角:葛优、英达、刘蓓、何斌以及冯小刚本人。这部讲述梦想与现实之间可怜又可笑矛盾的贺岁片,当年全国票房是3600万元人民币。“好梦一日游”架起了现实与梦想间的桥梁,也为电影人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自此,“贺岁”这一概念被大众普遍认同。

一位资深电影评论人指出,“《甲方乙方》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票房,而是它从投资开始,就是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它有着同时期国产影片所没有的浓郁商业化元素:观众喜欢的明星、简单的故事、皆大欢喜的内容和大团圆的结局。

《甲方乙方》

<< 前一页12345678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王喧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