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3 第 002

撰文/王晗

要点
  • 1 谈中国节目创新桎梏,“我国电视台在节目制播分离上改革不彻底,国家队、地方队抢占着市场的地盘,这样的制作格局不利于充分竞争,创新乏力。”
  • 2 谈中外节目制作差异,“国外在制作一挡娱乐节目时,需要有制作手册。他们给制作手册起名字叫‘圣经’,可见人家如何重视这样一种制作方法。他们对制作流程的把控非常严谨,不像我们那么散漫,喜欢拍脑瓜。”
  • 3 谈中国节目发展趋势,“整体看来,我们国家电视台在尊重版权、尊重创意方面的风气正在形成。我相信在过个三、五年,我们中国人也能创造出本土优秀的节目模式,然后卖到其他国家去。”

世熙传媒CEO刘熙晨

凤凰网娱乐专稿 刘熙晨,世熙传媒CEO,一家版权模式引进、分销和创新公司的掌舵人,但是在他眼中,世熙的核心业务在电视节目制作,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制作团队,节目模式创新等同于纸上谈兵。

刘熙晨认为,目前我国尊重电视节目版权的风气正在形成,但是部分电视台缺乏行业责任感,总在拖行业的后腿,“抄袭、跟风都是为了规避风险。规避风险都是对的,但我们的方法是错的,靠抄袭、跟风整个行业无法持续发展。”刘熙晨说。

【有关世熙传媒】

组织中国节目模式创新大赛,为本土模式创新做努力

人物介绍:

刘熙晨,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供职于北京电视台,曾做过编导、策划、编辑,新闻评论等工作,之后辞职,下海做公司。2004年成立北京世熙创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世熙传媒)。

公司概括:

世熙传媒成立之初(2006年)成功引进BBCW的《舞动奇迹》(Strictly Come Dancing)。公司发展到今日,其合作伙伴已覆盖中国各大主要卫星电视,并与世界多家著名节目模式公司建立了紧密、有效、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成为中国引进节目模式最早、数量最多的传媒企业。公司同时拥有多支国内一流的制作团队,在行业内率先建立了“模式引进+模式节目制作+广告营销+品牌授权”的全链条运营机制。

在世熙的公司首页里有这样一句话:“世熙传媒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节目模式引进、本土化模式节目研发及制作基地”。既称“第一”,就要有证明实力的资本。刘熙晨介绍说,其公司所拥有的海外节目模式版权已经覆盖全国34个上星电视频道、200多个地面频道及视频网站。公司拥有近120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二都是节目制作团队。

不过模式销售、广告和衍生品运营并非世熙传媒的主力业务,刘熙晨说:“外人起来,我们主要业务是节目模式引进和销售,其实那都是误解,从2010年开始世熙就开始独立制作节目了。目前制作是我们核心业务,公司的未来重点放在节目本土模式的研发上。”

为了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制作队伍,而不是在节目筹备期找临时工地干活。刘熙晨在制作团队上花了大价钱,“第一,我们要通过项目养团队;第二我们要培训团队。我们现在每两周举办一次培训,老师都是从国外请来的一线成熟制作人,一次培训两天。今年我们的培训预算就有三百万。”

刘熙晨认为,对于大型模式节目,如果想做好却不用自己的人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临时搭台的制作组能力差,制作理念、制作流程导演、制作人很难进行把控。“所以现在很多公司在接项目、做节目,但因为不专业根本做不好,弄不了二年,节目就得黄。”  

谈起下半年的计划,刘熙晨介绍将有多档新节目播出。分别是:与广西卫视合作的约会类节目《完美相遇》;1家上星卫视+多个地面频道联合播出的儿童趣味竞技类节目《大梦想秀》;一档与浙江卫视合作的周播节目;喜剧节目《laugh out loud》将于春节期间上档。另外还有多档不同类型的大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推出。

除了电视节目的播出计划。刘熙晨还透露说:“今年11月份,我们在四川电视节上跟四川电视台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节目模式大赛’。目前这个比赛项目已经启动了,我们按照国际化的方式,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这个首届中国节目模式大赛。”

至于具体规则,他介绍:优秀参赛者的创意版权归创意者所有,世熙传媒仅获得行销权,待模式售出后,版权所有人将获得可观的版权收益;节目方案获得认可后,世熙提供模式化方案,并投资100万元制作样片,进入决赛的节目方案里,一定要做概念片,不能只有文字方案。

刘熙晨说:“比赛完成以后,我们会把成功的模式尽快在中国落地,然后逐步的把它推广到国际市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在国内我们是第一次尝试。”

世熙传媒CEO刘熙晨

【有关模式创新】

不遵守规则的电视台是模式创新的负能量

与四川电视节联合举办节目模式创新大赛,目的是鼓励创新。一档比赛可以带来一缕清风,但无法撼动堵在高速路上的顽石。刘熙晨分析认为,阻碍中国电视节目的模式创新的原因总体来自三方面。因为我国电视台在节目制播分离上改革不彻底,国家队、地方队抢占着市场的地盘,这样的制作格局不利于充分竞争,创新乏力。由此,各电视台对节目模式的版权缺乏保护尊重意识,在山寨横行的行业没有人愿意主动创新。最后一方面,各机构在引进国外版权时,大多只学到了节目制作的皮毛,没有深刻认识已成功节目的精髓,制作队伍整体提升慢。

刘熙晨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相关法律约束电视台、制作公司之前对节目模式版权等抄袭。但是希望电视节目行业均有默契:其他公司原创的节目模式只能购买不会抄袭,否则就进行自主创新。但是在中国,缺乏版权保护意识,就算有相关法律法规,也不会有电视台、制作公司遵守,何况现在还没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十余年来我国电视领域也在发生着改变,如电视剧的制播分离,但在节目制作领域,制播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及电视剧。“英国,电视节目市场机制已经有了五十年的时间。像BBC,他也是国家的公共电视台,但没有广告。BBC曾经规定15%的节目要由独立于电视台的机构来制作,现在增加到25%。”刘熙晨说,“为什么这么做?BBC就是要鼓励引入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充分竞争,几十年下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制作人、导演、制片主任、研究人员。再看看我们,这些行业都是小行,水平出众的全国范围来讲也能掰着手指数清楚。”

国外在制作一挡娱乐节目时,需要有制作手册。他们给制作手册起名字叫‘圣经’,可见人家如何重视这样一种制作方法。他们对制作流程的把控非常严谨,不像我们那么散漫,喜欢拍脑瓜。这就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作坊生产方式的区别。他们的Bible里会把节目定位、节目环节阐述的相当清楚。导演组能怎么干、不能怎么干,舞美、灯光如何设计使用,甚至细到一封邀请函怎么写,都会写得非常细。拿着Bible照原样做,我们不用再做什么新的创意,只需要加入中华元素、中国故事、中国人的感情就可以了。”

但是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电视台和节目制作机构,对Bible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节目制作手册只是用来参考的东西,这就导致了版权引进节目的四不像。“模式是什么?模式就是一种先进的创意和制作方法,这是我给模式下的定义,我天天讲这个事。我们现在只有严谨的按照成熟Bible的流程去制作,去学习里面的技巧和理念,才能够培养出来队伍,才能够有资本去谈创新。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事,包括一些专家学者。”

【有关未来】

尊重版权的风气正在形成,未来五年中国将有自创优质节目

纵观2013中国电视节目行业,上半年有《我是歌手》的大获成功,下半年《中国好声音》继去年的强势继续领跑收视率。其他选秀类节目则过得平平稳稳,虽不可一夜暴富但小日子亦过的滋滋润润。但也有几档节目,因为收视惨淡和其他原因,甚至提前停播或者压缩播出周期。但《我是歌手》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对原始节目制作流程的尊重。刘熙晨透露,某知名一线卫视的一档节目,在召开赞助商引进会时,对外宣称他们的节目原版引进了某某模式,但是实际上这家电视台和制作机构并没有和版权方签合同引进模式,待他们的节目开播后,版权方发现盗版嫌疑立即跟这个节目交涉,他们最后只得更改节目流程,导致节目整体性变差,最终没人看。“由于不能全盘抄袭,加上拿不到Bible掌握不了节目制作细节,这种山寨节目很难受到大众的欢迎。”刘熙晨还透露,目前国内有个别电视台喜欢剽窃一些节目模式的核心创意加以包装,再冠以“原创”之名。

除了对未引进节目的盗版和抄袭,国内电视台抄袭弊病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对他台热播节目的模仿。但同样因为版权和制作流程的问题,这一类的山寨节目也难以获得成功。刘熙晨说:“抄袭、跟风都是为了规避风险。规避风险都是对的,但我们的方法是错的,靠抄袭、跟风整个行业无法持续发展。所以在中国电视节目领域,要么老老实实的购买版权,要么踏踏实实的创新。想进步,别无它法。

那么为什么电视台本身不喜欢进行自主创新而选择抄袭和跟风呢?刘熙晨分析认为,我国电视台是具有国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买版权没功绩,卖版权又没销路,受桎梏太多。在缺乏动力的情况下,台内的创新奖励方式陈旧,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电视台本身很难创造出优秀的节目模式。

整体看来,我们国家电视台在尊重版权、尊重创意方面的风气正在形成。但是有些台,缺乏契约精神,缺乏对整个电视行业的责任感,为了省下下几百万的版费,就去抄袭、跟风,不惜去破坏行业规则。随着行业自律风气的改善,加上我们对Bible的深入学习,我相信在过个三、五年,我们中国人也能创造出本土优秀的节目模式,然后卖到其他国家去。”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嘉宾介绍

刘熙晨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供职于北京电视台,后下海做公司。2004年成立北京世熙创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世熙传媒)。

往期回顾
《行业人物报道》栏目介绍

凤凰娱乐带你走进娱乐行业,了解《行业人》,对话娱乐行业幕后推手、明星经纪人、影视剧制作、发行、营销人才,了解娱乐圈的运作,每周定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