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同志在中国影坛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当前我国电影市场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却十分复杂,因此进一步完善自身,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是保障中国电影将来不随国外电影大量引进趋势而疲软的一个必要的步骤,而在这一点上,除却地方市场的保护,更需要的是具有国际眼光导演的出现,而着眼当下,这个角色只有张艺谋同志才能胜任。
张艺谋同志的转型之作《英雄》拉开了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帷幕,从此中国电影走进了大片时代,制作成本与票房数字都迈上了历史的台阶。然而张艺谋同志在屡屡为国争光的同时,也遭遇了国人越来越多的诟病,一部《三枪》更是令“国师”颜面顿失。在商业上取得骄人战绩的张艺谋同志,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则有了明显的下滑,这也是大众对张艺谋愈发难以认同的原因,但这些不认同,丝毫无损于张艺谋一部接一部的高票房。
据凤凰网娱乐鉴定委员会多年临床经验,张艺谋同志遭受的批评,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名字在主观上给观众带来的错觉。其谋的是“艺”、做的却是“商”,在文艺口味泛滥的当下,尴尬在所难免。如果张艺谋的艺术生命结束在上世纪,那么他的电影生涯将纵贯他的一生,所以,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张艺谋同志最大的贡献不在于电影上的创新,而在于对整个行业的带动。从曾经大手笔制作开始,到如今邀请好莱坞明星出演新片,张艺谋以其西北汉子的轴劲,一次次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后继者受益无数,却少有人提及。
新世纪以来,张艺谋同志因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国家级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屡担重任,其涉及的领域也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而在“国师”的光环下,张艺谋同志的真实心声又有几人倾听?做人难,做名人难,做名男人难,做一个万千期待于一身的名老男人,更难;做导演难,做中国导演难,做一个头顶电影审查和电影票房两把利剑的著名导演,更难。张艺谋同人在本鉴定委员会的直属机构《非常道》节目中就曾亲口表白,“个人在制度面前很渺小,我无能为力”。
理解了张艺谋同学的苦衷和限制,就理解了他目下的处境。广大人民群众未必理解“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也难以体会“高处不胜寒”的别样滋味,更忽视了一位艺术家赖以生存的土壤问题。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靠一人之力拯救时代的故事已经绝种了,我们也就不要以斯皮尔伯格的标准难为艺谋了。
然而张艺谋同学面对各方压力,从来没搞特殊,发脾气,或者像某些导演急于辩解告白甚至骂娘,面对媒体态度一贯恭敬谦和,他说,“我从未把自己伟大化,不必太在乎自己的羽毛”,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大人物的不凡风范。仅凭这一点,张艺谋同志便可称得上娱乐界的十年标兵。
给予评价:一代宗师,我自岿然